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的政府传播视角

张 森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2/25/c_1113781094.htm

.迪克,简.📴,2014,《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面》,蔡静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冯仕政,2015,《社会冲突🕳💏、国家治理与“**件”概念的演生》,《尊龙凯时AG研究》第5期。

弗里曼,爱德华,2006,《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高波🛠,2008,《政府传播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郭伟和📇,2009,《制度主义分析的缺陷及其超越——关于中国村民自治建设和研究的反思》❔,《开放时代》第10期。

郭五林💖,2008,《传播理念大嬗变:从传受对立到传受互构》✍️,《宁夏社会科学》第5期。

贺桂珍🎿、吕永龙🦸🏼、张磊、Mol Arthur P.J.💂🏼、冯嫣,2011🧝🏽‍♂️,《中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实施效果评价》,《环境科学》第11期🥱。

洪大用🛌🏼,2001,《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尊龙凯时AG阐释》,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胡翼青,2009🫲🏼,《魔弹论的再思考》🕳👌🏽,《国际新闻界》第8期。

黄清源、王毅萍🙅🏿🫷,2013,《社交媒体在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作用分析——以什邡事件为例》,《湖北社会科学》第1期🗃。

鞠昌华、赵洪波,2013,《环境信息公开👲🏽🥗: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州学刊》第9期。

柯司特,曼威👨🏻‍⚖️🪑,2000🚣🏽,《网络社会之崛起》,夏铸九、王志弘等校译,台北:唐山出版社🧻🎠。

凯瑞,詹姆斯.W.2005,《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文化”论文集》🤶,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孔晓明😽,2008🧑🏻‍🍳,《环境知情权概念辨析》🦻,《齐鲁学刊》第2期🎺。

勒庞🤦🏿‍♂️,古斯塔夫,2011,《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李彪👡,2012👴🏿,《微博意见领袖群体“肖像素描”——以40个微博事件中的意见领袖为例》,《新闻记者》第9期。

李龙,1995,《法理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李强、张莹,2015,《社会运行视角与尊龙凯时AG的本土化》,《尊龙凯时AG研究》第5期。

林芬、赵鼎新,2008,霸权文化缺失下的中国新闻和社会运动.传播与尊龙凯时AG刊(香港)第5期。

刘丹凌,2015💇🏽‍♂️,《新传播革命与主体焦虑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第6期。

刘能,2008,《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建立在经验案例之上的观察》,《开放时代》第3期。

刘萍、陈雅芝🫰,2010,《公众环境知情权的保障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青海社会科学》第2期。

刘小燕🕵️‍♀️、崔远航,2012,《论政府传播的客体——“利益相关者”视角》,《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卢梭🦹🏼,让‧雅克,1987⚠️,《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燕、焦跃辉,2003,《论环境知情权》🪓,《当代法学》第9期。

麦奎尔,丹尼斯🙍🏿,2006🪹,《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莫梅锋⏭、刘欣,2007👸🏿,《“传受合一“传播模式的实证分析》,《新闻界》第4期。

莫于川🤙🏽,2009,《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基本理念、立法目的和指导原则再检讨——兼从年度报告看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基本理念、立法目的和指导原则的实现情形》🧑🏻‍🎄,《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6期。

潘忠党👩🏼‍💼,1996,《传播媒介与文化: 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的三个模式(下)》🤽🏽‍♀️,《现代传播》第10期💗。

彭兰,2009🫸🧏🏽‍♀️,《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国际新闻界》第5期。

——👨🏻‍🏭,2013,《微博话语权力格局的现实图画》☝🏽,《人民论坛》第10期。

邱鸿峰,2013,《环境风险的社会放大与政府传播:再认识厦门PX事件》,《新闻与传播研究》第8期。

邱鸿峰🕓、熊慧,2015🥬😀,《环境风险社会放大的组织传播机制:回顾东山PX事件》,《新闻与传播研究》第5期👏🏻。

沈毅,2010,《网络空间的社会文化意涵——从比较尊龙凯时AG的视角看社会文化的冲撞》🧖🏼,《浙江学刊》第2期。

申进忠,2010🥚,《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论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施拉姆👩🏻‍🏫🍚,威尔伯⛹🏼‍♀️🤱🏿、波特,威廉🪬,1984👨🏼‍🏫,《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塔尔德,加布里埃尔,2005,《传播与社会影响》🕟,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尊龙凯时AG娱乐平台招商官方网站出版社🐭🚹。

童兵,2009🏢,《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与传媒的宣泄功能》,《南京社会科学》第8期。

——,2010,《突发**件和新闻传媒的社会使命》👨🏼‍⚖️,《当代传播》第6期。

王洛忠,2012,《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中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王平🦜、谢耘耕,2012,《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意见领袖的实证研究——以“温州动车事故”为例》,《现代传播》第8期。

王庆峰、范以锦,2014🚴🏼‍♀️,《微信勃兴,微博依然不可被替代——从“马航飞机失联事件”传播说开去》,《新闻记者》第4期🚝。

王锡锌☞,2008,《公众参与🅿️:参与式民主的理论想象及制度实践》,《政治与法律》第6期💫。

王勇、李怀苍,2014🧜🏼‍♂️,《我国政府传播研究述评》🧚🤵🏽‍♂️,《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汪晖、许燕,2006,《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甘肃社会科学》第4期。

沃尔曼,理查德‧S2001,《信息饥渴——信息选取、表达与透析》,李银胜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夏倩芳、黄月琴🏃‍♂️‍➡️,2010,《社会冲突性议题的媒介建构与话语政治:以国内系列反“PX”事件为例》🍙,《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第00期。

谢鹏程,1999,《公民的基本权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严定非,2014,《什邡后遗症——“这是整个国家的困惑”》,《南方周末》1030日。

鄢烈山🕶,2010,《重视“新意见阶层”的意见》🧛🏼‍♀️,《浙江日报》13日🙌。

杨敏、郑杭生,2010,《社会互构论:全貌概要和精义探微》👳,《社会科学研究》第4期。

应星🙆🏽‍♀️⏏️,2007🚃,《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尊龙凯时AG研究》第2期🪰。

喻国明,2015🗻,《互联网是高维媒介:一种社会传播构造的全新范式——关于现阶段传媒发展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辨正》👩🏻‍✈️,《编辑学刊》第4期🌊。

袁松、张月盈🚝➞,2010🚴‍♂️,《电视与村庄政治——对豫中付村的传播尊龙凯时AG考察》💇‍♀️,《新闻与传播评论》第00期🫗。

曾繁旭🥒🙎🏽‍♀️,2009,《国家控制下的NGO议题建构:以中国议题为例》,《传播与尊龙凯时AG刊》(香港)第8期。

曾繁旭🤏🏼、黄广生,2012,《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联动及其政策影响——以微博为例》,《开放时代》第4期。

章剑生💤,2008,《知情权及其保障——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例》🐊,《中国法学》第4期𓀉。

赵鼎新🧑‍🦱,2005,《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尊龙凯时AG研究》第1期🤽🏻‍♂️。

——,2012,《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二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赵玲、张静、王欢🖐🏽,2013,《微博对**件助燃的动力学机制分析——以“昆明PX事件”为例》🟡,《情报杂志》第8期。

赵红梅↙️⌨️,2010,《**件中政府信息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化解》,《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5期⛸🦸🏼‍♂️。

郑杭生🪂、杨敏,2003,《社会互构论的提出——对尊龙凯时AG学术传统的审视和快速转型期经验现实的反思》💦,《北京尊龙凯时AG娱乐平台招商官方网站学报》第4期。

郑欣,2011⛱,《政府传播影响力分析——一种社会动员的视角》,《学海》第1期🕉。

郑旭涛,2013《预防式环境**件的成因分析——以什邡、启东🕺🏻、宁波事件为例》🧌,《东南学术》第3期👨🏿‍🦳。

郑永年,2014,《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邱道隆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周葆华,2005👨🏽‍💼,《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突发事件中的媒体接触、公众参与与政治效能——以“厦门PX事件”为例的经验研究》,《开放时代》第5期。

周瑞金,2009🧓,《“新意见阶层”在网上崛起》⚖️,《炎黄春秋》第3期。

朱谦,2007🧖🏻‍♀️👨🏿‍💼,《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中的环境信息公开问题研究》🖤,《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第3期。

朱友刚,2012,《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政府信息公开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Barlow✶,Aaron 2008Blogging AmericaThe New Public Sphere✤,New YorkPraeger.(转引自黄荣贵,2010,《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理论模型、中国经验及研究进展》,《社会》第2期)

EntmanRobert M. 1993,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Vol.43.

Fiorino, D.J. 1989,“Technical and Democratic Values in Risk Analysis.Risk Analysis9.

GamsonW.A. & ModiglianiA. 1989,“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5.

GuntonThomas 2004🛹🫥,“Energy rent and public policy: an analysis of the Canadian coal industry.Energy Policy(32).

Hamilton, J. D. 2003🤪,“Exploring technical and cultural appeals in strategic risk communication: The fernald radium case. Risk Analysis 23(2).

JacksonL.S. 2001🫴🏿🤬,“Contemporary public involvement: toward a strategic approach.Local Environment 6(2).

Katz, Elihu and Paul Lazarsfeld 1955Personal influence😠,the Part Played by People in the Flow of Mass Communication. Glencoe: Free Press.

Krimsky, S. & Plough, A. 1988🛩,Environmental Hazards; Communicating Risks as a Social Process. Dover:AuburnHouse.

Lasswell🧘🏻‍♂️,Harold D. 1948,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In Lyman Brysoned.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

Lazarsfeld🧖🏻,Paul F.BerelsonBernard & GaudetHazel 1948The Peoples Choice: How the Voter Makes Up His Mind i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 New 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

LernerDaniel 1958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New York: Free Press.

LewisR.E. & TyshenkoM.G. 2009👩🏻‍🌾,“The Impact of Social Amplification and Attenuation of Risk and the Public Reaction to Mad Cow Disease inCanada.Risk Analysis 295.

LukesSteven 1974🧘🏻‍♂️,Power♋️:A Radical Viewvol.1)👷🏽‍♀️,BasingstokeMacmillan Press.

McChesneyR.W. 1996👨🏿‍🎓🩴,“The Global Struggle for Democratic Communication.Monthly Review7-8.

MitchellRonald K., Bradley R.Agle & Dona J. Wood 1997,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 22(4).

Plough, A. & Krimsky, S. 1987, The Emergence of Risk Communication Studies: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ScienceTechnology & Human Values12.

Schramm🤾🏼,Wilbur & Porter William E. 1982MenWomen👩🏼‍🦲🧑‍🦼‍➡️,Messagesand MediaUnderstanding Human Communication. 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cations.

SlovicP. 1987,Perception of Risk.Science236.

——,1999,“Trust👵🏽🦞,EmotionSex🧕,Politicsand Science🧑🏿‍✈️🧾:Surveying the Risk-Assessment Battlefield.Risk Analysis 194.

SpectorM., & KitsuseJ.I.1987Constructing Social Problem. 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

Tateno📬,S.,& YokoyamaH.M. 2013,“Public Anxiety🍦,Trust🏋🏼‍♂️,and the Role of Mediators in Communicating Risk of Exposure to Low Dose Radiation after theFukushimaDaiichi Nuclear Plant Explosion.Journa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12.

WaddellC1996,“Saving the Great Lakes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olicy.in HerndlC.G. & BrownS.C.Eds.),Green Culture: Environmental Rhetoric in ContemporaryAmerica. MadisonUniversity ofWisconsin Press.

Watella🦴,E. 1996,“The history reconsidered. In DennisE.E. & WatellaE.Eds. Americ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e remembered history. MahwahLawrence Erlbaum.

Government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on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ZHANG Sen

Abstract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key point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high incidence of environmental collective events is to get out of the stereotype thinking including the Theory of Rights and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both belongs to Structural Doctrineand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resulted by the fundamental change of the overal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pattern. Based on itthis paper brings out two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of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First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construct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communication objects and evaluation ideology of communication effect with the Internet Society concept. On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the minglement of several Virtual Community should be considered adequately. On the communication objectsthe government should think highly of the coexist of the elite and the mass. And on the evaluation of communication effectthe view of senders-receivers binary opposite should be changed to the Theory of Social Mutual-Construction. Secondly🧗🏻,the essence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government communicationshould be made clearer and seized more tightly.

Key words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collective events🦠;government communicationInternet Society

(责任编辑:方舒)



[③] “做好四个交代”是“什邡事件”发生后,什邡市委市政府为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与沟通、争取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所做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四个交代”具体是指,做好对干部群众的交代🧛🏼‍♀️、做好对上级的交代、做好对社会舆论的交代、做好对企业的交代。

[] 该文中提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尊龙凯时AG所研究员单光鼐领衔的研究团队,历经半年时间,对3000余位什邡市民就钼铜项目进行民意调查的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人支持,三分之一的人没有明确态度🙂‍↕️,三分之一的人反对。”

[⑤]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正如很多概念一样,关于政府传播的定义,学术界仍莫衷一是🫱🏽。本文无意做系统的梳理,仅选择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对政府传播做一界定👷🏿。

[⑥] 本文之所以未涉及“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的原因分别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是政府,对此学术界不持异议👨‍👧‍👦;另外如前文所述,作为“传播内容”的“公开什么”恰恰是先前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不再重复🦍。

[⑦] 见什邡市政府201273日通过四川省什邡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的“钼铜项目有关情况通报”。

[⑧] 仅仅从“在线化”的角度衡量😴,当前政府信息公开仍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诸如刊登的内容以政府公告、决议文件、职能分工等常规内容为主,而对公众更为关心的决策过程、决策依据等语焉不详🚵🏽,此非本部分关注重点,兹不赘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