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社会治理与基层社区建设
——“创新社会治理与基层社区建设”学术论坛综述
戈艳霞 李敏[1]
社会治理和社区建设是尊龙凯时AG研究本土化的重要领域之一🧆,同时也是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领域。而居民社区参与是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活力,是实现社区治理由政府单一管控向社区自治转型的关键所在。
2016年7月17日✍🏻,以“新发展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的中国尊龙凯时AG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兰州大学召开,作为年会分论坛之一🚨,“创新社会治理与基层社区建设”论坛7月17日至18日在兰州大学杏林楼成功举办。在清华大学李强教授的组织下✍🏽,来自全国高校🍹、研究机构的60余名社会治理和社区建设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中国社区建设与国际经验🧑💼🙇🏽、社会治理与社区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四个领域汇报和交流了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与基层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形成的原因、内在关联机制及解决对策。
一、中国社区建设与国际经验
“中国社区建设与国际经验”模块由清华大学王天夫教授主持👩🏼🏫,刘佳燕副教授、杨贵华教授🤷🏻♂️、焦若水副教授🙆🏻、赵琼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围绕国内外社区建设和治理经验做了主题发言,李斌教授和甘满堂教授对各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评论。
刘佳燕副教授的研究回顾了我国现代居住空间规划模式从住区规划、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的演进历程💅🏻,借助社会-空间辩证法视角,提出从“生产空间”到“空间的生产”的重要转型特征🤦🏽♀️,以及基于社会治理的新型社区规划的核心理念和技术路径,并将其概括为从“需求导向”到“资本导向”🕹、从“利益干预”到“关系干预”、从“社区建设”到“社区营造”的三个转向,进而结合在北京市海淀区“新清河实验”中的社区规划实践探索加以阐述和理论提升。
杨贵华教授基于厦门市的调研🤵🏼,就推进和深化社区协商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将协商民主的要求和方法嵌入社区协商;二是建立长效机制,推进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三是解决参与动力不足的问题;四是拓展社区协商,以街道为平台推进政社协商。
焦若水副教授从社群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 秦汉🎋、唐宋、明清四个时期中国社区形态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导致中国社区结构生成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讨论了社区发展与建设的本土化议题。
赵琼研究员指出🍭,专业社会工作嵌入基础社区治理与社会体制改革💯、政府简政放权,以及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宏观政策制度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嵌入要通过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以及深度融合的路径进行。其策略为体制与实践嵌入相结合👨🏿💻,知识与行动嵌入相结合🧜🏿♂️,大力培养社区调节社工🧘🏼。
二💭、社会治理与社区参与
“社会治理与社区参与”模块由中华女子学院李敏教授主持🏀🛄,李斌教授🕴、李敏教授、陈伟杰博士、张乃仁博士、徐玲博士🪃💆🏽♂️、王昊博士等发言人围绕社区治理体系下的居民社区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主题发言,王天夫教授和王拓涵博士对发言进行了提问和点评👋🏽。
李斌教授认为城市社区中邻里关系的淡漠对当今和谐社区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通过挖掘CGSS2013数据资料🙍🏽,发现居住社区越靠近农村👨🏿🦳🏇🏿,邻里之间的社会交往越频繁,社区的城市特征越明显,居民邻里之间的交往越稀疏。
李敏教授对“老漂族”群体的社区融入进行了考察👱🏿♂️👩🦲,认为“老漂族”在适应性🧜👳♂️、安全性、稳定性和主动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进而提出了培训社区工作人员⇢、建立入户探访制度、搭建社区交流平台、积极引导社区参与等完善社区服务以及进行社会托幼服务、统一医疗保险制度等的政策倡导等对策建议。
陈伟杰教授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权责错置、权力分割👨🏿🎤、超荷运作🙆🏼👈🏻、考核失灵等弊端构成结性瓶颈,使网格化管理的实际运作与制度设计间存在巨大落差 ,城市基层的精细化社会 控制呈现“空心式内卷化。
张乃仁博士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在践行“三社联动”的基础之上🖖🏻,坚持“政府主导、专业承接🦹🏽♂️、项目运作、整体联动”的工作思路,通过确定职能定位、信息联合互享✶、服务联合提供💕、难题联合解决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满意度提升和公共事务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安排。
徐玲博士基于全国层面调查数据🗻,对城市居民社区参与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社区归属、利益驱动、网络媒介对城市居民社区参与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女性相比男性社区参与度更高,年龄🥌⚙️、收入分别与居民社区参与呈现倒U型和正U型的曲线相关,文化程度提升、党员身份均有助于促进居民社区参与。
王昊博士从激发社会活力的角度出发➰,借鉴“国家-社会”的分析框架,考察了个人🧮、社区两个层面因素对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发现社会资本对于两类社区参与都有显著的影响🙍🏼♂️。此外,验证了“强动员能力”假设🙅🏻♀️,认为相较于动员式参与📵,自发式参与甚至更加依赖于社区的动员能力🎧🫰🏽,表现为对于参与文化活动🏌🏻、公益活动,社区动员能力的影响高于社区社会资本🤹🏽。
三、农村社区建设
该模块由中南大学李斌教授主持,张翠娥教授、甘满堂教授、曹志刚副教授、赵羽博士🫸🏻、胡思洋博士等发言人围绕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中的制度逻辑🛻、农民参与意愿和困境进行了主题发言⚾️,来自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的于建明副研究员和来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王大为教授对发言进行了评论🙆🏼♂️。
曹志刚副教授从街道👰🏿♀️、居委会、业委会(业主)🧑🏽🦲🎯、物业公司四者在社区治理变迁(从“三方互动”关系转变为“四方互动”关系)中行动逻辑的“冲突”与“耦合”关系变化👩🏽🦰,展示了原本被强大的外生性制度变化动力(压力)推动的业委会筹建是如何被“内生性制度变化”所扭转的。
甘满堂教授就当代祠堂的社区建设功能做了发言,以福建省为调查点,对当代宗祠的社区建设功能做了阐释🪁,认为宗祠是社区的一部分,承当了主体作用,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文化功能👬🏼💩。然而,当前福建农村祠堂面临着拆迁和归属不明等一系列问题,如何保护农村祠堂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张翠娥教授就村庄社会关联、农民主体意识与农村治理中农民的日常生活参与做了报告👨🏽。基于对湖北农村居民的调查,从村庄社会关联和农民主体意识两个角度探讨了农民日常生活参与和村庄治理参与行为。
胡思洋博士认为,在“空心村”的治理中🧙🏼,政府应当转变“就民生论民生”、“就社会治理论社会治理”的惯性思维,在社会系统中通盘考虑社会治理问题。基于家庭不同的“发展诉求”分类施治🫱。对于能够且愿意进城的全家进城,农民工就业市场化。对于不愿意进城和愿意返乡的,通过“三土资本”解决“三留守”问题🕍。
四、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建设”模块由福州大学甘满堂教授主持,肖林副研究员、卢国显教授、葛天任博士👨🏻💼、赵罗英博士💆🏽、赵娜博士等发言人围绕城市社区建设和治理中的社区融入、社会组织发展、社区文化和阶层认同进行了主题发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史玲玲博士和清华大学的赵罗英博士对发言进行了评论♐️。
肖林副研究员以典型的中产阶级移民社区为例,物理空间特征为基础🙋🏿♂️🧸,观察和探讨了社区公共精神的发展变化轨迹以及导致其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引起的社会后果,认为自组织是共同受到社区和微观权力生态直接影响的。在一定程度上👱🏽♀️,社区公共精神的衰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一定的内外制度安排的保障下,社区公共精神才能得以延续和扩散。
葛天任博士基于1990年代以来北京房地产开发过程👏🏻𓀀,提出了权威-多元机制🧑🏿🦱,认为国家通过土地👩🏻🦱、资本、规划和户籍的制度性控制建立了一整套房地产市场的权威机构。中央政府、城市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土地原有使用者群体之间建立了复杂而动态变化的多元利益博弈机制,既是塑造城市的奇迹🫅🏼,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赵罗英博士以河南省某市为例,从社区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社区社会组织的组织结构运作🚁、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模式、经验和问题,重点探索了中部地区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经验和模式✒️。
赵娜博士从社区文化主体和文化自身逻辑的角度,对社区文化的文化特性和意涵进行了重新思考🈹。基于现阶段清河地区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人与地、人与人👳🏿、人与社会历史关系的疏离问题,指出挖掘与整理社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社会文化信息🧎🏻,有助于创造社区文化空间🚺、组织社区文化活动💑、书写社区口述史,从而建设对内认同、对外独特🦍,具有高度整合性的新社区文化。
最后🛁🐇,李强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发言,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积极发言和热烈讨论,为解决当前我国社会治理和基层社区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启发性的政策建议🧚🏼♀️。社区是直接关系尊龙凯时娱乐日常生活的基本单元👨🦱,社会治理🧸、基层社区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论坛已经主办4年(届)了。经过几年的筹办🐝,今年有近20个单位开始参与到社区论坛中来🍚🚂。为了将来大家有机会更好地交流讨论🔍,李强教授建议制作社区研究专家学者通讯录🧝🏼。李强教授再次向参会代表、主办团队和兰州大学志愿者表示衷心地感谢,祝愿《创新社会治理与基层社区建设》分论坛越办越好🧙♂️。
责任编辑:黄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