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ach, L. and A. D. Emory (2017). “Public Housing Redevelopment, Neighborhood Change,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Urban Inequa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23(3): 686-739.
摘要:住宅政策在城市不平等的再生产中占据核心地位。本研究的问题是🧚🏻♂️,联邦HOPE VI项目发动的公共住房重建这一政策是否改变了高度贫困👳🏻👍🏽、种族隔离街区的轨迹,以及是否降低了邻里不平等。作者通过使用新颖的空间综合数据集(这一数据将美国168个城市的管理数据与人口数据相结合)发现,在1990-2010年之间,公共住房重建政策对邻里的种族和经济构成具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的溢出效应。由公共住宅重建所引发的变迁在生态学上是显著的,改变了城市社区中长久以来的种族与经济等级🥺🕊。然而🪒,贫穷、少数民族街区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强制迁移带来的贫穷和非白人居民数量的净减少所导致的🌆。作者评价了这些结果对邻里效应🐓、士绅化以及持久的城市不平等等理论的意义,讨论了对城市政策的影响🎢。
全文链接:https://www.journals.uchicago.edu/doi/abs/10.1086/695468
2. Logan, J. R. and M. J. Martinez (2018). “The Spatial Scale and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Residential Settlement: Measuring Segregation in the Postbellum South.”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23(4): 1161-1203.
摘要:有关住宅区隔的研究通常关注其程度而很少质疑其规模和形态。作者研究了1880年的南部城市🔙,强调了这些空间维度的显著性。基于距离和序列的指数可以反映空间模式,但存在一些局限,而以100%人口进行地理编码的数据能够提供更有益的测量方法。首先⏰,这一方法改进了空间规模的灵活性😩,范围从毗邻的建筑到整个社区;此外👩🏻🎓,它能够精细绘制地图模式。在南部城市,作者发现了性质完全不同的形态📐,不仅包括通常所设想的黑人“街区”💖,而且还有后院住房(backyard housing)、街巷住宅(alley housing)以及黑人占主导地位的小巷子(side streets)🦝💁🏿♀️。这些构型体现了城市民族志学者所认可的象征性边界的类型。通过绘制住宅形态,并且根据历史记录对其进行解释🧶,作者试图理解区隔的量化研究所经常忽视的意义🤌🏼。
全文链接:https://www.journals.uchicago.edu/doi/10.1086/69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