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解构视域下青年中间阶层的社会想象与认同
熊美娟
原文刊于:《青年探索》2016年第5期
[摘要] 对中间阶层的探讨一直以来是相对于上层和下层进行比较而研究的👪,而对中间阶层内部混杂成分和多重认同的探讨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职业类型角度探讨青年中间阶层的社会想象与认同发现𓀋,他们总体上对社会的认知是较为一致的◽️,都较为认可当前的中国社会类型为金字塔型,希望将来的社会是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社会;他们的高消费现象并不显著👹,青年教师和青年公务员都有较少的休闲心态和较高的焦虑心态👨⚕️;青年教师更能看到社会冲突。总体而言,不同职业类型的青年对于社会认同、阶层认同、社会公平、冲突等看法大体是一致的🏃♀️➡️,但仍存在一定差异:青年教师在各方面无疑都是更具批判性的🧑🏿✈️🫃🏽,而青年公务员则相较为认可社会的公平和合理程度,青年白领则处于中间状态➰🫳。
[关键词] 中间阶层;青年;职业类型🧛🏿♂️;社会认知;社会认同👨✈️;阶层定位
在中产阶级的分析研究中,虽然学者们都基本认同中产阶级是“混杂的成分😒🙆🏿♀️、多重的认同” [1],并有着“矛盾的地位” [2]💯🫷🏼,但学者们仍然更倾向于从中产阶级整体出发探讨其教育问题、消费行为🎒、政治态度等🏄🏿,而从职业解构意义上对中产阶层进行分类的研究较为有限🦸🏻♂️。王建英等提出,“学术界应当超越认为中产阶级无差别的模式,进行更为精细的分类🤺,才能掌握因为权力和权威的不同👷🏻♀️,各种职业地位所形成的不同梯度” [3]。但限于数据或资料的可得性,从职业角度对中产阶级的社会想象或认同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究目前还较少。
据此◽️,本文以青年中间阶层为主体,从职业类型的意义上提取了青年中间阶层的三大典型群体:青年公务员、青年教师、青年白领,并据此探索这种职业分类对其当前社会阶层想象和价值判断的影响🪼。本文主要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具体使用问卷调查技术,调查时间为2014年6~10月,研究对象为广东省的青年教师、青年公务员和青年白领🏌️♂️。其中青年定义为40岁及以下的在职教师🚵🏿、公务员和白领人员😎。抽样方法为滚雪球抽样🧎♀️➡️👩🏼🎓。问卷录入和分析使用了SPSS16.0👐🆖。 调查对象中,青年教师为179人,占27.9%🤳🏻🌬,青年公务员为205人⛹🏽♀️,占33.6%,青年白领为235人,占38.5%。
本文拟探索的主要问题为:(1)不同职业类型的青年中间阶层对社会类型的认知是否有较大的差异🏌🏻?(2)不同职业类型的青年中间阶层对自身阶层的主观认知是否有较大的差异?(3)不同职业类型的青年中间阶层的生活方式是否有较大不同?(4)不同职业类型的青年中间阶层对社会冲突和社会公平的看法是否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青年中间阶层对社会类型的认知
当前我国社会的类型是怎样的?青年中间阶层又是如何看待尊龙凯时娱乐的社会类型呢?李春玲认为,对于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分层的想象及其理论表现形态和话语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尊龙凯时娱乐深入考查当前的社会分层系统及其运作机制[4]。S·奥索基提出,对社会结构的阐释本身也是一种“社会事实”,“对这种结构的解释模式与实际存在的结构类型是相关联的” [5]。
本次调查使用了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类似问题🧑🏼🦰,将社会阶层的形态结构具体分为五类①。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访者中绝大多数都认为当前中国的社会类型是类别 B,即社会更像是一个金字塔,较多人在中间,大多数在底部。也有 22.8% 的被访者认为当前社会类型是类别 A,即少数精英在顶端🧑🏿🚒,很少人在中间,绝大多数人在底部。总体来看,被访者基本认可当前社会的中间群体人数较多🪽。
而当询问青年群体最为满意的中国社会类型时🚔,68.4% 的人更为认可类别 D📂,即大部分人在社会的中间,更有一些理想人士希望社会类型是 E,即许多人靠近顶端🤱🏿,仅仅少数人在底部𓀌。可见🍐,总体而言👐🏽,青年群体所希望的社会至少是一个“中层社会”(绝大多数人在社会中间),甚至是“上层社会”(绝大多数人靠近顶端)。
那么这些不同职业结构的青年中间阶层群体对中国社会类型的认知是否存在差异呢?通过卡方检验🏌🏿♀️♤,尊龙凯时娱乐发现,青年中间阶层的不同职业类别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当前中国社会类型的认知。首先👩🏽💼👨🏿💻,三大不同职业的青年群体首先都最为认可我国的社会类型是近似金字塔的类别B。其次,在第二类更为认同的社会类型中,差异明显地展示出来💂♀️:青年教师群体(占31.4%)认为当前中国社会类型更接近类型A,即少数精英在顶端,中间群体很少,而绝大多数人都在社会底部🚝,其次是青年白领(占19.8%)🏋🏼,而青年公务员(占18.3%)因为处于体制中🪰,则相对较少人对此表示认同。第三,在对社会类型D的认同进行比较分析时,也可清晰地看到差异,对青年公务员(占11.4%)而言🏊🏻♂️,会更多认为社会分布相对较为合理,即大部分人处于社会中间层次,青年白领(占8.2%)则次之,而青年教师群体(占3.0%)则很少人认同此类观点𓀀。(见表1)
表 1 青年中间阶层职业类型与当前中国社会类型认知情况的交互表
您认为现今中国的社会类型
职业类型
合计
青年教师
青年公务员
青年白领
样本量
类型A
31.4%
18.3%
19.8%
136
22.6%
类型B
51.5%
54.0%
54.7%
323
53.6%
类型C
11.2%
15.8%
14.2%
84
13.9%
类型D
3.0%
11.4%
8.2%
47
7.8%
类型E
1.2%
0.0%
0.4%
3
0.5%
无法选择
1.8%
0.5%
2.6%
10
1.7%
合计
100.0%
100.0%
100.0%
603
100.0%
从青年群体的职业类型与他们认为满意的社会类型的交互表(表 2)中,更能清楚地发现他们的这种差异🤦🏿♀️,并且卡方检验发现其差异是显著存在的。绝大多数人都认可比较满意的中国社会是类型 D,而在第二认可比较满意的类型中👨🏽,尊龙凯时娱乐则看到了较为显著的差异。对青年教师群体而言🤸♀️,他们更倾向认同类别 C🥛,而青年公务员和青年白领更认同类别 E。类别 E 和 D、C 的差别在于,它表述的是一个更为理想的社会类型,绝大多数人都靠近顶端5️⃣,更接近共产主义社会的表述,类别 D 则描述了一个似乎更为可能达到的现实,绝大多数人都在中部🏌🏻,类别 C 则又更为接近现实,更容易达成。由此可见👫🏼,青年教师的偏好序列是 D👵、C、B♦️、E👴㊗️,青年公务员的偏好序列是 D🧑🏼✈️、E、C、B,青年白领的偏好序列是 D、E、C、B👨🏿🔧。可以看出𓀘,青年白领和青年公务员在偏好上更为接近👆🏼🤾🏼♂️,认为理想社会更有可能达成,而青年教师则相对更现实一些。
表 2 青年中间阶层职业类型与其认为满意社会类型的交互表
你认可满意的社会类型
职业类型
合计
青年教师
青年公务员
青年白领
类型A
.0%
1.0%
.0%
.3%
类型B
8.2%
4.9%
4.7%
5.8%
类型C
8.8%
10.3%
9.0%
9.4%
类型D
74.7%
67.6%
63.9%
68.2%
类型E
7.1%
13.7%
17.2%
13.2%
无法选择
1.2%
2.5%
5.2%
3.1%
合计
100.0%
100.0%
100.0%
100.0%
样本量
170
204
233
607
从以上分析来看,青年中间阶层总体上对社会的认知是较为一致的。不管是青年教师、青年公务员还是青年白领,他们都更认可当前的中国社会类型为金字塔型,更满意将来的社会是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社会。学者们都认为中国正面临着不同的选择🕸🧑🏿🦰:是回到平均主义(这是一种极少数中国人愿意支持的制度🕎⏳,只有两个阶级(富人和穷人)的社会——它可能导致无序和暴力)🛫,还是构建一个其结构能够保证发展与稳定的中产阶级社会[6]。从青年中间阶层的调查来看,至少尊龙凯时娱乐的中间阶层对未来的选择是偏向建构一个中间大的中产阶级社会🧑🏻🍳,这样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尊龙凯时娱乐未来的发展与稳定。
但还要看到,青年教师群体与青年公务员🛀🏼、白领群体的认知差异仍然存在。部分青年教师群体的认识较为激进,更有“愤青”意识和批判意识💪🏻,他们认为今天的中国社会类型是绝大多数人在底部,较不公平,并且在比较满意的社会类型上也显得更为现实;青年公务员群体则对社会的认知显得更为满意,从其内部差异来看👨🏻🍼,部分人更认可社会类型是绝大多数人在中间👨🏿🏫,并且也认为更为理想的社会类型是绝大多数人在顶端的社会;青年白领群体则介于两者中间🧐,在对社会现实认知时😌,他们既有“愤青”的一面👨🏿✈️,也有理想的一面🏋🏽,而在对理想社会憧憬时🖍,他们也表现得更为理想化,认为绝大多数人在社会顶端的社会更为满意。
二、青年中间阶层对自身阶层的认同与定位
从学术角度而言🧑🏿🍳,职业是中间阶层认定的主要标准之一,更是西方学者统计使用的主要界定标准[7]🫰🏻,因此🚴🏿,对应这三大职业结构的青年一般在客观认定上都被归类为中间阶层,但其主观认同更是尊龙凯时娱乐关心的主要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青年被访者对其自身社会阶层的认知是较为一致的⛹🏿♀️。4.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属于中上阶层,47% 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属于中中阶层,42.2% 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属于中下阶层,另有 6.5% 的受访者认定自己为下层👵🏻。
对这典型的三大职业结构的青年中间阶层而言,他们所认可的中间阶层家庭年收入到底应该是多少呢👎🏼? 34.5% 的被访青年认为应是 40 ~ 60 万,22.1% 的人认为是 60 ~ 80 万🫃🏽,19.5% 的被访青年认为是 20 ~ 40 万💖。被访者对中产阶层家庭年收入的期望都偏高,仅有 2.2% 的人认为中产阶层家庭年收入应是 20 万元以下👨🏽🎓💁🏿,而有 21.6% 的被访者认为中产阶层家庭年收入应为 80 万元以上。这和其自身现有收入当然存在较大差距,由此,虽然被访者定义自己是中产阶层🍶,但对自己家庭年收入的期望值会相应偏高🧑🏽🦲,这主要是由于大众媒体和商业机构更倾向于从消费取向出发界定中产阶级[8]👲🏽。因此🥄,以职业为主要指标定义的中产阶级🐢🏊🏿♀️,在经济地位上呈现偏低的特征,且与民众的主观定性判断产生较大差异。
那么三大青年群体在阶层认知方面是否有区别呢👨🏿🦱?从卡方检验来看👩🍳,青年公务员🏌🏿♀️、青年教师和青年白领对自己的社会阶层认知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但相比青年教师和青年公务员⛔🧝🏼♂️,青年白领对社会阶层的认知更为向下,亦即更多青年白领认为自己是属于中下阶层或下层阶级的🐤。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索伦森发现,长期的财产状况而不是截面的收入分布决定了经济学家所定义的永久性收入和消费模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会将她的生活方式根据青年时期的收入定位,而是根据与她的人力资本相称的长期预期生活条件定位” [9]🧕。可见,由于白领群体就业单位类型👨🏻🦳💜、薪酬等差异较大,其安全感和稳定性对于教师和公务员来说会更低,因此会有更多白领对自己的未来预期收入不报乐观态度🧑🏽,并据此认为自己的阶层地位是较低的。而青年公务员和青年教师则收入差距较少,更有职业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因此认为自己属于中中、中上阶层的人会相对更多一些。
为了检验人们对自己阶层认知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本研究还具体调查了人们对自己社会等级在 5年前、现在和 5 年后的感知🌂。青年群体对自己社会等级过去 5 年和未来 5 年的发展趋势情况有不同的认知𓀅,从调查结果来看(N=593),44.2% 的人认为自己现在相比于 5 年前社会等级未变,23.4% 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会等级有所下降,32.4% 的人则认为这 5 年来社会等级地位有所上升。而从对自己未来等级的认知来看(N=591)🙆🏿♂️,有 45.5% 人认为未来 5 年后自己的社会等级也不会变化,19.1% 的人则认为自己 5 年后社会等级地位可能会有所下降,35.4% 的人则认为未来 5 年后自己的社会等级地位会有所上升。总体来看,除了认为等级地位不变的人之外,认为自己现在或未来会上升的人还是多于认为自己现在或未来会下降的人。(见表 3)
表 3 青年对自己在过去 5 年和未来 5 年社会等级变化趋势的交互表
过去 5 年社会等级变化的趋势
未来 5 年社会等级变化的趋势
合计
下降
不变
上升
下降
12.2%
6.6%
4.7%
23.5%
不变
4.2%
29.8%
10.3%
44.3%
上升
2.7%
9.1%
20.3%
32.1%
合计
19.1%
45.5%
35.4%
100.0%
样本量
113
269
209
591
从对未来的预期而言🧑🏽🍳⛓,大部分青年的预期是好的🤑,35.4% 的被访者认为自己 5 年后阶层地位会上升,45.5%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地位不会变化🍵,仅有19.1%的被访者对未来预期并不太乐观。不乐观可以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因素来解释。首先👩🏼🦰,从社会因素来看👩🏼🦱,中国正步入改革的新常态,人们对当前经济局势的判断还不够明朗🚒,对未来有更多担心,同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生活成本增加👱🏿♂️📜、社会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大等原因也是人们对自己未来预期不够乐观的原因之一[10]。其次🖐🏽,从个人因素来看,随着中国基尼系数增大👩👩👦👦,个人的社会相对剥夺感增强,也会对未来的预期更不乐观。
将青年对自己的未来预期与其职业类型做相关分析,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但仍可以看出,青年教师和公务员的选择在对未来的判断上更为接近📔,都是近半数人选择不变,近 20% 的被访者选择会下降;而青年白领则由于职业、收入🙆🏿、行业等方面的异质性更大🚷,所以在选择上也会变化较多,选择不变的人仅有38.3%🥕,选择向上的人则有40.1%,向下的人有21.6%,在变化可能和方向上都较青年公务员和教师群体有较大差异🦵🏻。
三、青年中间阶层的生活方式
从青年群体判断自己符合的生活方式的调查结果来看💃🏼,由于数据是量表分析🧑🏼🔧,为了精简数据,采用了因子分析方法。据 SPSS16.0 软件统计分析可知🔐,KMO 值为 0.770♻🚶♂️➡️,并且通过了 Barlett 检验(p=0.00)👳🏻,表示该量表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因子分析方法和Varimax旋转方法👩🏽✈️,得到旋转后因子矩阵,发现该量表可精简为3个因子👨🏿🔧🐜,由原始变量分析和解释进行3个因子的命名,分别为高消费因子😂☎、休闲因子和焦虑因子。
表 4 生活方式变量旋转后的因子矩阵 (单位:%)
因子
高消费因子
休闲因子
焦虑因子
耐用消费品大多名牌高档
.757
-.018
.031
衣服大部分都是名牌
.793
-.004
-.130
出行有私家车或坐出租车
.618
.185
.093
经常去专门体育馆锻炼身体
.621
.056
.126
喜欢看美剧
.045
.689
.259
喜欢看国内的电视剧
-.165
.503
-.299
空闲时经常学习、充电
.154
.074
.630
感觉从事的工作非常紧张
-.120
-.008
.758
每年至少要去旅游几次
.541
.514
-.005
经常和朋友在外面聚餐
.438
.604
.043
特征值
2.83
1.19
1.08
最大解释方差
50.930%
N=598
表 5 青年被访者生活方式测量情况
因子
测量
高消费因子
出行有私家车或坐出租车
非常不符合 25.4%;较不符合 22.1%👨🏽🦱;一般符合 24.4%;较符合 21.1%;非常符合 7.0%经常去专门体育馆锻炼身体
非常不符合 33.1%;较不符合 34.1%;一般符合 19.1%;较符合 10.3%;非常符合 3.5%每年至少要去旅游几次
非常不符合 20.7%;较不符合 31.6%🏇🏽;一般符合 32.1%💆🏽♂️;较符合 12.5%;非常符合 3.2%休闲因子
喜欢看美剧
非常不符合 22.0%;较不符合 21.8%🤲🏿;一般符合 26.5%;较符合 19.1%📙;非常符合 10.6%喜欢看国内的电视剧
非常不符合 25.9%;较不符合 28.9%💟;一般符合 30.9%↙️;较符合 11.7%;非常符合 2.5%经常和朋友在外面聚餐
非常不符合 7.4%;较不符合 24.7%;一般符合 36.5%;较符合 23.2%;非常符合 8.2%焦虑因子
空闲时经常学习、充电
非常不符合 4.8%;较不符合 20.9%🧑🏽✈️;一般符合 43.7%;较符合 23.4%🛗;非常符合 7.2%感觉从事的工作非常紧张
非常不符合 3.2%➰♎️;较不符合 19.1%✴️;一般符合 36.6%🏌🏼;较符合 26.6%;非常符合 14.5%从青年被访者的生活方式调查结果可知②🕓,在高消费因子方面,青年群体目前多数还并不具备高消费的能力:64.2% 的青年的耐用消费品大多并不是名牌高档,74.9% 的青年群体的衣服大部分也不是名牌,47.8% 的青年群体出行没有私家车或不乘坐出租车,67.2% 的青年群体并不经常去专门体育馆锻炼身体,52.3% 的青年群体每年并没有去旅游几次。
在休闲因子方面,青年群体则普遍注重休闲,喜欢看美剧的青年群体有 56.2%,喜欢看国产电视剧的青年群体占 45.1%🔀,经常和朋友在外面聚餐的青年群体则为 67.9%。
在焦虑因子方面🏃🏻♀️𓀏,青年群体也展示了较强的紧张态度和高昂的奋斗精神,74.3% 的青年群体在空闲时经常学习充电,77.7% 的青年群体感觉从事的工作非常紧张🙅🏽🤹🏼♀️。
通过对不同职业类型青年中间阶层生活方式的均值进行 ANOVA 检验,发现高消费因子并不显著(p=0.647)🧔🏿,而休闲因子和焦虑因子则统计上较为显著(分别为 p=0.022 和 p=0.002)🦩。据此🏃♀️,在高消费情况方面可以看出,三大职业类型青年中间阶层并没有太多的高消费情况,仅青年白领会有更大可能进行高消费;而在休闲和焦虑方面,青年教师和青年公务员都有较少的休闲心态和较高的焦虑心态,而青年白领则在这两方面和他们相反,有较好的休闲心态和较少的焦虑状况。青年教师更是在焦虑情况方面遥遥领先,显示了其职业上的特殊性🪦。
格伦斯基等认为,与大阶级相比,细分的职业更容易成为产生不同态度和生活方式的主要场所 [11]。用涂尔干的话说,每个职业都具有属于自身的文化🗯,包括“特定的观念📔、特定的用途以及特定看待事物的方式”,工作者融入其中的过程那样自然却不可避免,就好像“呼吸周围空气”一般。从以上生活方式的差异分析来看,青年教师的低消费、低休闲和高焦虑状态也确实成为了当前的一种常态,如所谓的“青椒”讨论话语。相比而言,青年白领在职业方面的焦虑感相对较低,高消费和高休闲状态更为普遍👼🏻;而青年公务员则相对居中,存在一定的焦虑状态。
能否说据此可以看出这些不同职业结构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呢?做出判断还为时尚早,但毫无疑问,确实因为自我选择的机制使得相似的工作者进入到相同职业中⁉️🪓;与同事的社会互动巩固并阐释了这些共同的品味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在职者通过将自己与职业绑定并追求集体目标而达到他们共同的利益[11]🗂。而导致在现实生活中🤘🏻,不同职业的青年中间阶层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职业文化,并可据此在局部的职业层次上解释各式各样的阶级后果(即,态度、行为和生活方式)。
还需要解释的是🤽🏻,这些职业类型的青年中间阶层似乎并不存在大规模的高消费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似乎与一般民众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感知有所不同。大众媒体和广告商们“依据一些消费和生活方式的特征描述为人们塑造了中产阶级的典型形象……依照他们所描绘的画面,中产阶级应该居住在中高档社区的大房子里,开着中高档的私人轿车,穿着名牌服装,经常旅游度假” [12]。而实际上这些青年中间阶层并没有太多闲钱去进行高消费👓,也没有时间去进行所谓的旅游休闲🤠,所以在媒体创造的形象和现实生活的中产形象之间的鸿沟,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建构出来的。而这些高端形象据认为是“尊龙凯时AG家所界定的中产阶级当中的少数上层”🎚,是“社会公众意识中的中产阶级通常指的是高收入和高消费的企业主、职业经理人和精英知识分子”,只不过被错误的当成了一般中产的形象代言人了[12]。这种误读在中国创造出了很多问题⚈,如所谓的“青椒”“工蜂”讨论在近年来不断出现,更造成了青年中间阶层对所谓的收入感到不忿,进而人为地制造出了中产阶层的“被消失”和矛盾等问题。
四、青年中间阶层对社会冲突和社会公平的认知情况
(一)对社会冲突的认知情况
青年中间阶层对社会冲突的认知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工人和中产阶级之间、管理层和工人之间👐🏻;二是富人和穷人之间、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前者被认为是冲突不太严重的,后者则认为是冲突比较严重的。
从调查来看,青年中间阶层认为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之间的冲突最少。仅 19.6% 的被访者认为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之间有严重的冲突,对比之下🤰🏼,有 34.6% 的被访者认为管理层和工人之间有严重的冲突👨🏿⚖️,有 65.2% 的被访者认为穷人和富人之间有严重的冲突🚵🏻🙎🏼♀️,有 57.1% 的人认为社会的上层和下层之间有严重的冲突🚴🏽♂️。除掉回答“不好说”的人,认为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之间冲突“不太严重”或“根本没有”冲突的人占 30.8% 🫂,管理层和工人之间冲突“不太严重”或“根本没有”冲突的人占 19.4% ,而对比之下仅有 9% 和 11% 的被访者分别认为富人和穷人之间、上层和下层之间“没有严重冲突”或“根本没有冲突”。
(图一略)
不同职业类型的青年中间阶层对社会冲突的认知情况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呢?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富人和穷人之间、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之间的社会冲突的看法并不存在较大差异;而对于管理层和工人(p=0.015)💶、社会的上层和底层之间(p=0.000)的看法则在统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见表 6)。青年教师(占 43.3%)相比青年公务员(占 34.0%)和青年白领(占 28.9%)而言认为管理层和工人之间的社会冲突更严重,对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社会冲突的看法上也是如此,表明了青年教师和青年公务员、白领在社会冲突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对社会现实看得更为严峻⛎,而这些表现也和上述对社会类型的看法相一致。
表 6 被访者职业类型与对社会冲突看法的交互表 (单位:%)
社会冲突类型
程度
职业类型
合计
青年教师
青年公务员
青年白领
管理层和工人之间
冲突严重
43.3
34.0
28.9
34.6
不好说
42.7
42.5
51.3
46.0
不严重
14.0
23.5
19.8
19.5
合计
100
100
100
100
上层和下层之间
冲突严重
69.9
51.7
52.6
57.1
不好说
26.5
35.3
32.8
31.9
不严重
3.6
12.9
14.7
11.0
合计
100
100
100
100
(二)对社会公平的看法
不同职业类型的青年中间阶层对社会公平的看法是否有较大差距呢?调查结果显示🎑,职业类型和社会公平的感知两者之间是有一定相关关系的,财富及收入分配、公共医疗🏑、司法与执法三者和青年职业类型之间的克雷默的 V 系数分别为 0.131、0.158 和 0.158,并在 0.01 置信水平上是显著的👰🏼♀️。
从整体来判断,66% 的青年教师➖、49.2% 的青年公务员和 50.8% 的青年白领认为财富及收入分配是不公平的;64.5% 的青年教师、47.3% 的青年公务员和 51.3% 的青年白领认为公共医疗是不公平的🐦🔥;51.3% 的青年教师、31.9% 的青年公务员和 40.5% 的青年白领认为司法执法是不公平的。对于不确定的回答,尊龙凯时娱乐将其判断为一般,没有特别的倾向性,这反映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增长,人们对社会公平的信心有所下降。
就财富及收入分配而言🏮,从表 7 中可以看出🤦,青年公务员对社会公平的认知整体来说最高,10.9% 的青年公务员认为财富及收入分配是公平的👰🏽♀️,相比之下,仅有 5.5% 的青年教师和 6.9% 的青年白领认为收入分配是公平的🏋🏼♀️;18.9% 的青年公务员相比于 8.4% 的青年教师和 11.6% 的青年白领认为公共医疗是公平的;21.9% 青年公务员相比于 13.9% 的青年教师和 12.5% 的青年白领认为司法执法是公平的。从这些数字初步可以判断,体制内外的差异是存在的💁🏼。青年公务员位于体制内的核心,相比于体制外的白领更加认可社会的公平程度。而青年教师在某些方面更具有批判性,对社会公平的认可程度反而不及青年白领,其对社会不公平的认知度相当高🧑🧑🧒,66% 的青年教师相比于 49.2% 的青年公务员和 50.8% 的青年白领更认为财富及收入分配不公平;64.5% 的青年教师相比于 47.3% 的青年公务员和 51.3% 的青年白领更认为公共医疗是不公平的;51.3% 的青年教师相比于 31.9% 的青年公务员和40.5% 的青年白领更认为司法与执法是不公平的⛹🏻♀️。
总体而言🎩,从职业解构角度可以判断,青年公务员最认可社会的公平程度,青年白领次之🏂🏼,青年教师的认知则更具批判性🫗。
表 7 被访者职业类型与社会公平看法的交互表 (单位🤾🏽♂️:%)
社会公平的指标
程度
职业类型
合计
青年教师
青年公务员
青年白领
财富及收入分配
公平
5.5
10.9
6.9
7.9
不确定
28.5
39.8
42.2
37.6
不公平
66.0
49.2
50.8
54.5
合计
100
100
100
100
公共医疗
公平
8.4
18.9
11.6
13.2
不确定
27.1
33.8
37.1
33.2
不公平
64.5
47.3
51.3
53.6
合计
100
100
100
100
司法与执法
公平
13.9
21.9
12.5
16.1
不确定
34.9
46.3
47.0
43.4
不公平
51.3
31.9
40.5
40.6
合计
100
100
100
100
五、结论与讨论
调查结果发现🤷🏿♂️,在对社会类型的认知方面🥿,职业类型的差异影响并不大,反映了青年中间阶层存在着较高程度的共识 . 但从细微差异分析而言😄,职业类型带来了不同的职业文化,引发了不同的经历和利益诉求👩🏽✈️,从而形成了同一阶层中观点上的异质性。洛克伍德认为,个人“都是从他们自己所处特定环境的有利地位出发来设想……他们所处社会的结构的,而他们对更大社会的感受,则将随着他们在……他们日常生活于其中的小型社会里的经历而变化” [13]🤷🏻。青年教师群体更为现实,更为激进🧍♀️👨🏻🎨,更有“愤青”意识和批判意识;青年公务员群体对社会更为满意;青年白领群体则介于两者中间🏌🏻,既有“愤青”又有理想的一面。
就阶层主观认知方面而言,职业类型没有显示出显著差异🤰🏽。就中国目前来看🔋,青年公务员和青年教师的工作相对有较强的稳定性👮♀️,只有青年白领存在着工作的不稳定性和较大的弹性。因此🦡,相比青年教师和青年公务员,青年白领相对而言对社会阶层的认知更为向下,对未来的预期也呈现两级分化的趋势🤦🏽♂️。
格伦斯基等学者也发现,职业文化之所以兴起在于:“自我选择的机制使得相似的工作者进入到相同职业中❇️;与同事的社会互动巩固并阐释了这些共同的品味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在职者通过将自己与职业绑定并追求集体目标而达到他们共同的利益” [11]。这种职业文化也反映在其生活方式上🧮,职业类型仍然没有显著的差异🧜🏽♀️📐。三大职业类型青年中间阶层都并没有太多的高消费情况👨🏼🚒,仅青年白领会有更大可能进行高消费;而在休闲和焦虑方面🧟♂️,青年教师和青年公务员都仅有较少的休闲心态和较高的焦虑心态。
职业类型在社会公平、冲突等看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青年教师在各方面无疑都是更具批判性的🪲,而青年公务员相对较为认可社会的公平和合理程度,青年白领则次之。
职业解构角度对青年中间阶层进行的考察有助于推进细分阶级的研究方式,并进一步发现其利弊。贝克认为职业意义上的“工作”曾经为工业社会中各种以阶级为基础的认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焦点🧏,但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和弹性的增强,“阶级”和“地位”都在失去它们的意义[14]◀️。贝克的说法更多是针对上层🤱🏼、下层⏪、中层的区分🖇,但能否从传统阶级分析的微观层面即局部的职业层次上解释各式各样的阶层内部的后果(即态度👷♀️💂🏼♂️,行为和生活方式)🧝🏼♀️,仍有待后来者从大样本或大数据中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囿于数据限制,得到的结果只能视为是探究性的分析。
注释
①类别A表示少数精英在顶端♞,很少人在中间🙍🏼♂️,绝大多数人在底部;类别B表示社会像一个金字塔📕,少数精英在顶端,较多人在中间🚁,大多数在底部🏦;类别C表示社会像一个金字塔,除了底部的人稍微少一些🏄🏿;类别D表示大部分人在社会的中间;类别E表示许多人靠近顶端,仅仅少数人靠近底部。
②笔者将“非常不符合”和“较不符合”划为“不符合”一类,将“一般符合”“较符合”“非常符合”划为“符合”一类,以便做描述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春玲 . 中国中产阶级的特征⚠:混杂的成分𓀏、多重的认同[C]// 李成🦇,许效礼🚑,王祥刚🫓,译 . “中产”中国🆎:超越经济转型的新兴中国中产阶级 .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125-144.
[2]赖特 . 阶级[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建英🦯👷🏽♂️,戴慧思 . 中国的新上中产阶级:职业解构的意义[C]// 李成,许效礼,王祥刚⚖️,译 . “中产”中国😼:超越经济转型的新兴中国中产阶级 .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46-166.
[4]李春玲 . 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像[D].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尊龙凯时AG研究所,2006.
[5]STANISLAW OSSOWSKI. Class Structure in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M].London: Routledge👨🏼🦰,1963:172.
[6]吉恩 ⋅ 路易斯 ⋅ 罗卡 . 政治交叉、社会表征与学术干预:中产阶级在中国的形成[C]// 李春玲 . 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过程、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后果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78.
[7]罗丝玛丽·克朗普顿 . 阶级与分层[M]. 陈光金,译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8]李培林🙎,张翼 . 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度[C]// 李春玲 . 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过程🖐、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后果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99-116.
[9]奥格·索伦森 . 基于租的阶级分析之基础[C]// 赖特 . 阶级分析方法 . 马磊,吴菲✌🏿,等,译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11♦︎:141-180.
[10]杜雪 . 偏移与归属🤾♀️:中产阶层主观阶层认同问题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12.
[11]戴维·格伦斯基 加布里埃拉·加列斯库 . 新涂尔干主义阶级分析基础[C]// 赖特 . 阶级分析方法 . 马磊,吴菲🧗🏿♀️,等,译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58-94.
[12]李春玲 . 中国中产阶级的增长及其现状[C]. 李春玲 . 比较视野下的中产阶级形成——过程、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后果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117-146.
[13]LOCKWOOD, D. Sources of Variation in Working-class Images of Society[J]. Sociological Review👨🏼🦲, 1966🫸🏻:14(3):244-67.
[14]BECK👨🏻🔬, U. Risk Society[M].Sage:London. 199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