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空间的现实性、实践性与群体性
刘少杰
原文刊于:《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2期
[摘要]通过微信、微博开展信息交流和话语沟通而形成的网络空间,不是脱离实际的虚拟空间,而是广大社会成员立足日常生活世界,利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工具开展交往实践的现实社会空间🐔。网络空间不仅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和实践性,而且还形成了灵活多样的群体形式,人类社会由此而展开了新的空间层面🧛🏽♂️🙆🏽♀️。清楚认识网络空间现实性、实践性和群体性的特点,是研究当代社会结构变迁特别是研究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传统话语中💡,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感觉表象所构成的观念空间🧑🏻🍼,通常被看成是现实社会之外的空间,或被称为表象空间,或被称为虚拟空间🧖🏿♂️,总之是一个非现实的彼岸空间🧑🏻🦲。在网络社会大规模崛起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微信🧗♀️、微博交往而展开的网络空间,虽然在本质上是观念空间,但它已经具备了非常明显的现实性品质,不能再被看作非现实的彼岸空间,而是具有数亿人参与、展开着无限丰富内容和多样群体形式的此岸的现实空间♡🤙🏼。并且这个有广大社会成员结成各种群体形式积极参与的观念空间,是一个没有边界、迅速扩展、持续传递着人们的网络经验的社会空间。明确认识网络空间的现实性和群体性🧔🏿♀️,对于认识当代社会的结构变迁和运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网络空间的现实性
观念空间自古有之,最具普遍性的观念空间,是发生于原始社会一直延续至今的由宗教神学展开的表象空间⚠。很多尊龙凯时AG家把宗教神学的表象空间看作远离现实的虚幻空间加以批判🪓。在尊龙凯时AG的创立者孔德看来💇🏻,在人类连简单的科学问题都不能回答的历史条件下🤞,宗教神学承诺了探究世界本原🦶🏿、万物本质的追求🤥🛀🏻,并创造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根据的表象空间。“尊龙凯时娱乐的一切思辨的第一次飞跃必然是神学的。在此阶段中🛝,尊龙凯时娱乐全部思辨都本能地对那些最不可解决的问题、对那些最无法进行根本探索的问题🤰🏼🔡,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孔德还认为,宗教神学通过玄想构造出来的表象空间,只有到了直面现实的科学的实证主义时代才被超越🍣,而在神学和实证科学之间的形而上学或传统哲学,通过概念推演建立起来的抽象世界,不过是神学的虚幻世界的变相。
在孔德等早期实证尊龙凯时AG家的影响下,大部分尊龙凯时AG研究都坚持从经验事实出发,直面在各种具体环境中的社会生活😮,在对可见事物的观察思考中形成有事实根据的科学知识,而把对思想观念的思考看作可能重蹈神学表象和哲学思辨覆辙的追求。直到社会生活大规模网络化的21世纪📫,这种把思想观念同经验事实对立起来的原则,仍然规定着大部分尊龙凯时AG研究,观念领域依旧被看成非现实空间而隔岸驻足。这种原则一个最明显的表现是🪕,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尊龙凯时AG研究仍然坚持把人们通过微信👨🦰🕕、微博交流沟通而形成的网络空间看成虚拟的观念空间。然而,具有观念性的网络空间与神学的表象空间和思辨哲学的抽象空间已经大不相同。网络空间是具有广大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的信息交流和交往联络的社会空间🔕,它已经不是对神的表象和对世界的抽象,而是人们对自己社会意愿和社会追求的实际表达♌️。
并且,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空间中展现的不仅是表达的意识🤷🏽👭,而且还有为了表达意识而通过新媒体技术采取的行动🚾。每时每刻都有几亿人进行的网络微信活动,不仅展开了一个充满生机、十分活跃的观念空间🤛,而且这个空间中还流动着瞬息万变的符码传递、信息交流和话语沟通🙋🏻,这里不仅有思想观念的呈现🕒,而且还有电子信息的流动和传递观念的行动。因此,人们在网络空间的活动不仅仅是心理活动,而且也是通过网络技术施展和联络的社会行动;不仅是个体的主观性表达,而且是社会的客观性活动✴️;借助网络技术展开的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的网络空间,具备了现实性的品质🟫,因此可以称之为现实的社会空间,它是信息化或网络化条件下人类社会的崭新形式。
可以在同宗教表象空间的比较中揭示网络空间的本质特点。宗教表象空间展开的是信徒同被崇拜者之间的关系👰🏽,是一和多的关系📉,是世俗和崇高的单向垂直的人神关系🏄🏽,其中表达的是信徒的超现实理想🍫,信徒们只有把自己的灵魂与信念指向不可触及的天国❔,才有可能在表象中实现自己的超现实理想;而网络空间中展开的是网络参与者(网民)之间的横向交流关系🙋🏽♀️,是多和多的关系,是自为媒体、互为主体的多向平面的社会关系,其中传递的是川流不息的生活信息,是网民立足日常生活世界对现实空间的关注、追求与表达。因此,前者是远离现实的,而后者是在现实之中的。
网络空间同思辨哲学的观念空间有更加明显的区别。思辨哲学是只有少数哲学家才能进入其中的精英空间,而网络空间是数以亿计的网民参与的大众空间👩🏿⚕️。虽然思辨哲学也要关注现实问题,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哲学关怀,但思辨哲学一定要把具体的经验事实概括为抽象,用抽象的概念体系展开一个远离现实的逻辑王国;而在网络空间中,处于各种社会层次的网民们🧳,不仅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并且大部分网民表达的是生活世界具体层面的直接感受和信念追求。因此,网络空间不是远离现实,而是切近现实,深入现实🚒,它就是社会现实本身。就其基本内容而言👩👩👦,思辨哲学的观念空间是理性推论的逻辑世界,而网络空间是感性表达的生活世界🍟。
进而言之,与传统社会的观念空间相比,网络空间实现了从现实生活的反映到本身就是现实生活重要内容的转变。宗教神学的观念空间,或者像基督教那样把信徒引向外在的天国,或者像佛教那样把信徒引向内在的虚无(其实是远离个体的虚无本体),其实质都是远离现实生活;而网络空间,则把网民们引向更加活跃🤽🏼♂️、更加广阔的现实生活世界🧑🏭😯。并且💂🏿♂️,网络空间本身就是现实生活的基本构成👸🏼。一个无须多论的道理是🤠,网络社会是信息社会的形式,信息社会是网络社会的内容👩🏽🦳⛹️,而无论怎样称谓这个尊龙凯时娱乐身处其中的社会,也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这个崭新的社会,它都与工业的或农业的传统社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活动和最重要的资源🚣🏽♂️,都是信息生产和信息交流🧉。也正是在这个基本前提下,以信息生产和信息交流为基本内容的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基本构成✯,并且是最重要的构成。
网络空间的实践性
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空间具备了实践的品质,并由此而表现了更加明确、更加真实🧙♂️、更加积极的现实性。马克思把是否从实践的立场观察事物❄️,以及事物是否具有实践性🖐,看成鉴别是否具有现实性的原则或尺度。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片面性和抽象性💅🏼🚴🏿♂️,认为其根本缺欠在于不懂得实践的立场😨。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马克思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具备了实践性也就从本质上具备社会生活的现实性。
网络空间的实践性首先表现为✋🏿,它是广大网民通过自己的信息交流活动展开的。如前所述,网络空间不仅是思想观念的空间👨🏻🔬,而且还是为了表达思想观念需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操作各种媒体工具的行动空间👱🏽♂️,手指的动作🧕🏽,新媒体技术的利用,各种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尤其是能利用智能手机��接把身体所处其中的各种场景瞬间上传网络之中的行动,都充分说明网络空间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玄想和思辨的非现实的观念空间。并且,网络空间具有广大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性,这更充分地表明了它的实践性。因为实践一定是社会实践🛝,而不是单独个体的孤立行动,是社会成员结成各种社会关系的交往行动。在中国有超过半数以上人口🦚,在全球有三分之一以上人口参与其中的网络空间♿👩🏼⚕️,无可辩驳地表现了它的社会实践性。
网络空间的实践性还在于,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在不断的创新和变化之中。实践是行动🍹,实践是发展变化的过程♟,进入实践过程中的事物一定要不断地转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只有如此实践才能获得永不止息的发展动力🦒。在网络空间中👨🏽🚀,人们能清楚地感受到信息内容在瞬息万变地更新,信息交流在光速般地飞快流转,表达信息的形式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这些都不仅表现了网络空间朝气蓬勃的活力🧖♀️,也显示了网络空间中蕴含的持续创新、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机。
网络空间的实践性还在于它的巨大能量或实际作用🗒。因为有几亿甚至几十亿网民的热烈参与,因为有观念表达和信息交流无限活跃的行动📱,网络空间具备了任何思想观念领域都无法具备的巨大能量,并且由于它不在现实社会之外🕳,而在现实社会之中,是现实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所以它的运行与波动都会直接引起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别是在近些年不断爆发的此起彼伏的网络群体事件中🙎🏽,网络空间同群体事件爆发的实地空间发生了融合,充分发挥了动员社会✍🏽、导引社会和组织社会的话语权力或信息权力的作用🔊😭。
实践具有感性的品质,网络空间的实践性也明显地表现了感性特征。在网络空间中👩🏽🌾,虽然也能看到一些理性说教和概念推论,但同微信、微博的感性表达相比,实在是微乎其微。论及微信、微博的感性表达🀄️,人们通常予以碎片化和表象化的评价😸,甚至认为这是人类思维走向浅薄的表现。然而♚,碎片化和表象化恰恰使微信🧑🏿🦳、微博获得了旺盛活力。一句戏谑😔,几句调侃♥️,一段小故事⏲,甚或一个笑脸、一张图片🏡⚇,这些碎片化🛌🏼、形象化的微信、微博表达,不仅恰恰显示了微信、微博轻巧灵便、生机盎然的活力,而且还以其鲜明🏊🏿、形象、具体🛣、充满个性地表现了感性具体的真实🐟。
实践是人们在具体环境中以自己的身体行动而展开的具体过程,正是因为广大网民根据设身处地的感受真实地表达着自己指向具体生活目标的意愿与追求,特别是面对千变万化𓀇、目不暇接的网络信息和社会场景转换,人们得心应手地选择了简短而快速的感性表达,既充分利用了网络微信的便捷性,又提高了立足日常生活世界的沟通效率。并且,这些貌似浅薄的碎片化表达,向人文社会科学呈现了生活与内心的真实,积极吸纳其中的要求与意义,才能阐发切近生活的理性思考🍄🟫。马克思说👨🏽🎓,“感性(见费尔巴哈)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
网络空间的信息交流实践,相当于哈贝马斯论述的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开展的交往实践👩🏻👨🏼🦰。虽然哈贝马斯论述的交往实践不是网络空间中发生的交往🫷,而是在各种实际场所的社会交往,但其交往的主要内容也是信息交流或话语沟通。在哈贝马斯看来♔,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观点并不仅限于生产力的提高⬜️🧑🏽🎓,还包括对交往实践的重视🏋🏻♂️🦻🏻,“我坚持这样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把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成熟性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尺”⛎。进一步说🪤,生产与交往是实践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共同支持了社会发展。在丹尼尔·贝尔所论述的后工业社会来临👨🏽🏭,交往言路趋于断裂的新形势下,哈贝马斯认为,研究以信息交流和话语沟通为基本内容的交往实践,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
网络空间的信息交流和话语沟通,比在各种实际场所中发生的更为复杂。尤其在网络化大规模快速推进的形势下,像哈贝马斯那样把网络空间的信息交流和话语沟通当作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去对待,而不是当作扑风捉影的虚拟行为予以轻视,揭示其发生条件🤓、依据资质🏋🏼、交流形式、运行机制、行为规则和社会价值⤵️,是人文社会科学不可回避的历史责任◽️🕉。
网络空间的群体性
网络空间的实践性使它形成了灵活多样的群体形式👩🏼🦱。因为实践是在交往关系中展开的,人们在实践中一定会结成各种群体关系🤾🏻,网络空间中的交往实践也一定如此,这是其具有社会现实性的另一个有力证明。卡斯特对网络社会的群体或组织变迁作了极为广泛的论述,在他看来,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社会形态🧏🏽♂️,并且,作为一种同工业社会不同的新社会形态,首先是其社会组织或群体形式发生了广泛转变🍲。在其《信息社会三部曲》的第一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卡斯特以充分的事实为根据,揭示了企业和市场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转变🤏🏽,他明确指出🤛🍁:“我的论题是:信息化全球经济崛起的特征💇🏿,乃是某种新组织逻辑的发展”🖇。所谓新组织逻辑,就是指网络化、信息化的企业或市场运行发展的逻辑。
在卡斯特看来👶,网络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组织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但新经济组织的运行与发展又不仅仅受制于网络信息技术,还应当看到具有差异性的文化观念和制度体系对新组织运行发展的影响🚣🏿。“此一新组织逻辑与近来的科技变革过程有关,但不受制于科技变革。新技术范式和新组织逻辑之间的汇聚与互动,构成了信息化经济的历史基础🧑🏼🌾。然而这个组织逻辑在各种文化及制度脉络中会以不同形式来呈现自身。”既承认网络信息技术对新经济组织的基础作用,又认为新经济组织的运行逻辑不受制于网络技术⏱,形成这种判断的根据在于强调了思想观念或文化在新经济组织运行发展中的作用🏃♂️➡️。
虽然卡斯特不赞成仅从文化因素来解释当代经济组织的运行逻辑,但他认为思想文化在网络信息经济组织中的作用是具有根本性的,他指出💋:“在网络企业的多样化运作下🏋🏽♀️,确实有一种共同的文化符码。它由许多文化😿、许多价值、许多计划所组成,穿越了参与网络的各种成员的心灵,影响了其策略,随着网络成员的步调而变化🚰,并且随着网络单位的组织与文化的转变而转变🕛🏋🏼♀️。”这是卡斯特与传统经济学的不同之处,他在网络化的新形势下,揭示了以经济利益为追求目标的网络信息化的经济组织的思想文化特点🧚🏼♂️。
在揭示了网络经济组织的思想文化特点基础之上🙎🏽♂️,卡斯特在其信息社会三部曲的第二部《认同的力量》中*️⃣,考察和论述了网络社会群体形式的变迁。他另辟蹊径地从社会认同开始论述社会群体形式的转变,表明他认为网络社会的群体在根本上是以社会认同为核心的,进一步说🔙,网络社会的群体在本质上是某种价值观念凝聚而成的🤸🏼♀️🏰。坚持这种基本原则🕴,卡斯特在评述了大量在原教旨主义、女性主义📿、生态主义、民族主义👮🏼♀️、地方主义和反全球化旗帜下聚集起来的各种社会群体,并揭示了把这些社会群体凝聚起来的核心——坚持各种价值原则或思想信念的社会认同🍇。卡斯特进一步指出:
新的权力存在于信息的符码中,存在于再现的影像中🎦;围绕着这种新的权力,社会组织起了它的制度⏩👨🏿🦳,人们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活,并决定着自己的所作所为👼🏿🏌🏻♂️。这种权力的部位是人们的心灵。这就是为什么信息时代的权力既是可以辨认的又是扩散的原因🚬。尊龙凯时娱乐知道它是什么👏,但又抓不住它🌿,因为权力是一种围绕社会的文化符码展开无休止战斗的能力。不管是谁,也不管是什么🪕,赢得了人心就能统治。
概而言之,卡斯特关于网络社会的群体形式的论述主要有三点值得重视🫷🏻,其一,网络化的经济组织具有了显著的文化特点;其二⏏️,社会认同在网络群体中起到了核心凝聚的作用;其三,以社会认同为核心的网络群体🧘🏼♂️,使社会获得了新的权力,即价值共识和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谁能赢得人心🤵🏽,谁就能获得统治社会的权力👨👩👧👧。基于这些基本观点,卡斯特认为传统的政治体制或��政系统,单纯强调经济和政治权利,而轻视在网络媒体基础上生成的信息权利和社会认同,固守不适时宜的社会控制方式,因此失去了合法性,丧失了有效统治社会的能力👃🏼。
卡斯特论述的这些社会变迁,在中国社会有更加丰富的表现。不仅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企业和市场的发展与运行,而且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群体活动也更加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作用。看看广大社会成员热烈参与的微信群◻️👱🏼♂️、朋友圈活动,就可以知道中国社会注重在亲情熟悉关系中开展社会交往、结成社会群体的传统仍然在延续。已经超过7亿网民参与的网络空间中,很难统计出究竟形成了多少微信群。几乎每个入网的中国人🤶🏿,都会加入三四个以上的微信群🐞,甚至有些人加入了十多个微信群🧗♀️。
网络空间中十分活跃的这些大小不一👩🏽🦲⬜️、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微信群,虽然开展的主要是情感沟通🔛、生活体验☝🏿、价值评价、信念表达和戏谑调侃等感性意识交流,但它已经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新闻乐见、积极参与的群体形式。这种为人熟知的社会群体的大量发生,意味着当代社会获得了新的群体形式♞📀。因此不能再用传统眼光和手段看待和对待当代社会🏋️♀️。因为,这不仅表明观念空间有了自己的群体形式,观念空间可以被组织起来,而且还说明群体也可以表现为观念形式。传统社会的群体形式主要是通过实体行为组建起来的,因此,无论是传统群体管理模式还传统群体尊龙凯时AG研究,但凡提到群体总是想到各种实体机构、实体群体,因此🆘,在传统的群体行为或组织行为的研究与管理中🏐9️⃣,人们很少提及观念群体。
网络空间中的群体不限于以各种熟悉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具有亲情性的群体🧑🏽💻,诸如网民对某种事件共同关注而形成的网络围观,通过网络沟通🤙🏿🙍🏼、信息传递和是非评价而形成的网络群聚等🛼,都属于网络空间的社会群体🪱。尽管这些群体通常没有明确目标,没有正式制度🤜🏽👨🏻🎨,更没有领袖🪁、纲领和行动路线,但它们所形成的力量和影响不可轻视。网络空间中的社会群体,可以通过信息交流沟通形成影响不断放大的力量🪀,并进而转化为改变社会秩序的强大动力。“正如尊龙凯时娱乐将会看到的那样,想法的流动对于理解社会至关重要👩🎨。这不仅因为及时的信息传播对高效的系统来说非常关键,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新想法的传播和结合是行为改变和创新的推动力🐁。”2012年爆发的席卷全美乃至波及全球的占领运动🤳,十分充分地证明了彭兰特的这个论断。
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结成海量新型社会群体👰🏼♂️,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普特南曾经因为美国人在家看电视,或独自打保龄球,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而担忧,认为这种不愿参与集体或群体活动的情况蔓延下去👉🏼,会导致美国社会资本整体下降甚至衰落,他呼吁人们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社会资本,保持美国社会的发展能量。普特南的担忧在中国没有发生,相反,半数以上的中国人通过微信、微博参与了难以计数的网络群体,这对于促进社会交往🙎🏿♀️,形成社会资源叠加效应🤷🏼♂️,增强社会资本存量🦹♂️🕵🏿♀️,提升社会活力和发展能量,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