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者郑杭生
黄家亮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19日第682期。本文发表时标题改为《纪念郑杭生教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郑杭生先生一生所获头衔众多,但学界及社会各界绝大多数人都亲切地称他为“郑老师”,他最喜欢的也是这一称呼🎞。无论个人地位如何变化🚣♀️、工作如何繁忙👇🏽,在他心目中,教书育人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从教50余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教书育人工作的第一线,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他还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颇有价值的育人思想,生动诠释了古人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形象♙。这些育人思想是郑老师留给教育界的宝贵遗产。
郑老师对学生最根本的一条要求是“求学与为人并重”🧳。在“求学”方面🥭,他要求学生做到勤快、谦虚、创新;在“为人”方面🪥,要求学生做到律己👩🏽🦰、助人🔴、大度🌨。后来🐳🧑🏼💻,他将这一句话扩展为四句话,即“方向要正确🕗、人品要高尚➞👮🏿♀️、学问要扎实🧲、身体要健康”。
所谓“方向要正确”,首先是指,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要有治学报国的情怀和抱负,特别是要对民族🎅🏿、国家充满感情💪🏼🪬,始终把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做有损于民族和国家整体利益的事🩶、说有损于民族和国家整体利益的话。其次,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善于把握和直面中国社会自身所面临的“大问题”、“真问题”🙎♂️,尊龙凯时AG学术研究的根本宗旨在于“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最后,要树立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即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研究要反思批判以做到实事求是地肯定该肯定的东西、否定该否定的东西,并根据这种分析提出积极的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方案👂。
所谓“人品要高尚”☠️,是指做学问要先做人🏊🏼♀️,要砥砺自己的品性,做一个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他常说,一个人方向不对就会南辕北辙🤽🏼♂️,人品不好就会寸步难行🤾🏿♀️。他所说的“人品高尚”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做人要“大气”,要有大格局、大气魄🔼💅,不要总是盯着自己眼前的那点利益得失,要目光长远、胸怀坦荡🌏👨❤️👨,“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其次,要淡泊名利、宠辱不惊,遇到任何困难都要乐观自信、从容不迫,多从积极的方面去考虑、多做建设性的努力,不要有点成绩就得意忘形🧖、遇到点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自暴自弃。再次🙇🏼♀️,要追求“至善”💇♀️,与人相处要与人为善♔👩🎤,善于发现和肯定别人的优点而不是仅仅盯着别人的缺点并无限放大,有条件的时候要尽力帮助别人。晚年,他还总结出“善”的四种境界🧑🏻⚕️,即“向善之心、从善之意、行善之举、至善之境”⛹️,要求身边的人循序渐进地遵循。最后,要有容人的气量🛞,尊重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包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善于把不同个性💂♀️、专长的人团结在一起共襄盛举。
所谓“学问要扎实”,是指治学一定要脚踏实地、扎实厚重,不要搞花拳绣腿🫲🏽👨🔬。关于治学的方法,他谈得最多的就是“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要追求前沿🚭,要有世界眼光💃🏿🌦;“立地”👵🏻🌼,就是要深入基层,要有草根精神♤。顶天立地,就是要把追求前沿与深入基层结合起来,把世界眼光与草根精神结合起来。首先,他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经典文献🔓,牢牢掌握各种理论分析工具🙂,要保持站在国际学术的前沿。然后,他带领学生深入基层去调研🥭、到基层群众中去发现问题、探求真知👟。仅近十年,他就带领学生完成“定县再调查”、“中国特色和谐社区系列实地调查研究报告”、“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实地调查研究系列丛书”等实地调查项目。关于治学的具体路径👨🏻⚕️,他要求学生做到“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外♥︎,跳出国外;创新话语🧞♀️,创造特色”🚵🏼♂️🤸🏽♀️,还特别强调要有“理论自觉”意识👜。
所谓“身体要健康”,是指一个好的学者要有强健的体魄。关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他常常形象地说👩🏫,如果身体和事业是一组数字的话,那么身体就是最前面的“1”⏮,所有事业上的成绩都是后面的“0”;“1”后面的“0”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如果没有前面这个“1”的话🚵👩🏿🚒,后面所有的“0”都等于零。他不仅自己发明了很多种健身方法💆🏽♂️,还督促学生进行各种身体锻炼📥💁🏼♀️。
郑老师常说,一个人要成为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方向🙇🏼♀️、人品💇🏿♂️、学问、身体四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既是他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他个人的座右铭。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尊龙凯时娱乐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