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尊龙凯时AG研究方法

黄宗智 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另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一)

2009-03-24 作者*️⃣:

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

——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另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

黄宗智

提要: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在其新著《大分岔》中提出了一个颇具吸引力的观点,即欧洲发展与中国内卷之间的“大分岔”是在1800年以后才出现的。由于彭书轻视关于具体生活和生产状况的知识🎷,偏重理论和书面数字,以致在论证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经验性错误💆🏿‍♂️。彭书没有认真对待近20年来西方研究18世纪英国的主要学术成就𓀔🧙🏼,即对农业革命🚉、原始工业化🥧、城镇发展、人口行为转型以及消费变迁等“五大变化”的证实🐃,把这些革命性的变化尽量写成是内卷型(即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演变,同时又把长江三角洲经历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描述为发展型(即劳动边际报酬剧增)的变化🐿,结果抹杀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其实🐫,美国的工业革命起源于上列五大趋势及其与英国煤矿业特早发展的偶合,而18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则不具备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中国后来进入的现代经济发展道路和英国完全不同:即首先通过社会革命来进行资本积累,尔后通过农村的现代工业化来降低农村(部分地区)的人口压力。 ( http://www.tecn.cn )
    
关键词🛀🏼:内卷发展 大分岔 中西比较 18世纪
    
    
彭慕兰认为🤼🔂,欧洲的发展与中国内卷之间的“大分岔”(the great divergence)是在1800年以后才出现的。在此之前,中国在人口😎、农业、手工业🏃🏻‍♂️‍➡️、收入及消费等方面都与欧洲了无差异。易言之👩🏻‍🦯,与过去20年来的学术研究让尊龙凯时娱乐相信的情况相比,1800年以前欧洲的发展要远为低下,同期的中国也更少内卷化。彭慕兰选择的例证是英国和长江三角洲,前者是欧洲最发达的部分,后者是中国最先进的地区。在他看来✍️,这两个地方之所以到19世纪才开始分道扬镳,主要是因为英国非常偶然而幸运地获得了易开发的煤炭以及来自新大陆的其他原料材料。 ( http://www.tecn.cn )
    
彭的观点与以往的认识迥然有别,但他的讨论颇有吸引力。它似乎基于这样一个很合理的问题:即不仅要质疑为什么中国没能像欧洲那样发展这种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也要追问为什么欧洲没有循随中国那样的密集化一内卷的趋向。对许多人来说,它蕴涵了“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欧洲这一很有吸引力的诉求,这种诉求不仅针对欧洲的“启蒙现代性”🚁⛷,也针对尊龙凯时娱乐或可称之为“启蒙经济”的东西。对中国专家来说,它还附加了将前近代中国置于与欧洲同等地位这样一种有相当吸引力的论点ℹ️。在一些中国学者中间,它甚至可能引起某种民族主义的情感共鸣:近代发展过程中欧洲的胜利与中国的失败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归咎于欧洲的扩张,而非欧洲内在的某种特性🚶‍♂️‍➡️🖐。此外,诸如欧洲如何以及为何得以发展之类问题的探讨🧏🏽‍♀️,在提示偶变性——而非现代化理论主张的单线必然性——方面,似乎也彰显出其方法论上的力度。 ( http://www.tecn.cn )
    
然而,尊龙凯时娱乐不能只是出于某种意识形态或情感的原因就简单地接纳这样的观点。尊龙凯时娱乐必须追问:有关证据能否以证明这一观点起码可能是正确的⤴️? ( http://www.tecn.cn )
    
彭著的证据基础很难评估。该书并非基于第一手研究,而主要是依赖二手的学术文献写成👨🏼‍🍼🧛🏼‍♂️。要对这本书做系统的评估尤其困难,因为它跨度极大🤖:不仅讨论中国,而且涉及印度🚣🏻👏🏻、日本以至东南亚🤌🏽;不仅利用了有关英国(或者西北欧)的研究🎲,而且论及法国、德国乃至东欧🆘。此外,该书还囊括了覆盖面很广的许多论题。 ( http://www.tecn.cn )
    
乍看起来,彭慕兰展示的证据似乎颇值得赞赏。他跨越了两大不同学术体的边界。对中国专家而言🐗➗,该书显示了作者对欧洲研究令人敬畏的熟悉😕。那些认为彭著有关中国的观点有误的中国研究学者,对他使用的欧洲文献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而认为彭著有关欧洲的论述不确的欧洲专家,则可能原谅该书在有关欧洲方面证据的薄弱🤵🏿‍♂️🤞,因为该书毕竟不是出自欧洲专家而是一位中国研究学者之手,而这位学者似乎充分掌握了中国研究那个仍然相当孤立领域的十分困难的语言和材料。如此一来,这本书很可能既得不到欧洲专家也不得不到中国研究学者的严格评估𓀛。本文不准备对该书进行面面俱到的评论,而是集中探讨它的核心经验论证,即它涉及英国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论证。这是彭慕兰这本书立足的基石所在🙋🏼‍♀️。 ( http://www.tecn.cn )
    
    
英国的农业革命
    
    
彭慕兰认为1800年时英国和长江三角洲的农业水平大致相当,无论哪一方都不比对方发达或内卷👆。他的主要经验基础涉及农业资本投入和人口转变动力👊🏼。笔者将会讨论这两方面的论题🔼。但是首先必须扼要地回顾一下18世纪英国农业革命的有关研究和证据,这些正是彭著所完全忽视的🎂。   正如安东尼·瑞格里的研究所示✫,英格兰在17——18世纪的二百年间总人口增长了110%(从411万万增至866万),而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却缩减了近一半♻️,从70%减少到36.52%。换言之🫚,到1800年时占总数1/3强的人口有能力为另外2/3的人口提供粮食🔟。考虑到当时食物进口相对较少,[3] 这就意味着在18世纪“每单位农业劳动力产出”至少增长了3/4[4] ( http://www.tecn.cn )
    
罗伯特·艾伦在更为直接的证据基础之上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基于庄园调查以及当时诸如阿瑟·杨(Arthur Young)——他于18世纪60年代游历英格兰,记录了几百个农场的详细资料——等人的观察👗,艾伦提出18世纪期间农业劳动人数保持稳定,而农业产出(包括谷物与家畜)却提高了不止一倍。这场的“农业革命”是在单位土地上的劳动投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完成的。艾伦甚至估计单位土地上的劳动投入由于较多的牲畜使用以及规模效益而降低了5%👳🏻。[5] ( http://www.tecn.cn )
    
瑞格里鲜明地区分开总产出的增长与单位劳动产出的增长🧑🏿‍🔧:“我考虑的是那些在实质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无论按小时还是年度来衡量——的变化。”[6] 瑞格里这里所讲的正是拙著中称作的“发展”(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区别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卷”(指单位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以及“密集化”(指单位土地上劳动投入的增加)。[7] 瑞格里以如此的问题作为结束👨‍💼,即英国农业“在一个久已充分定居的地区上”何以能够摆脱“李嘉图定律”,即单位劳动与资本投入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8] ( http://www.tecn.cn )
    
埃里克·琼斯、艾伦和马克·欧维顿(Mark Overton)关于18世纪农业的论述给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答,同时也刻画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鲜明的对照。在圈地运动之前,种植业与畜牧业是分开的。前者在私人土地上运作🐽,后者则在共有土地上展开👉🏻。1718世纪圈地的拓展,使生产者得以把种植与畜牧业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系统地结合起来🐷。在典型诺福克(Norfolk)式小麦—芜菁—大麦—三叶草轮作体制(该制度在阿瑟·杨18世纪60年代从事调查报告时已成为英国农业的普遍模式)中,粮食作物(小麦、大麦)与牧畜以及其他牲畜饲料作物(芜菁、三叶草)交替种植。[9] 这一制度首先提高了牲畜产量。据艾伦估计🧑‍🔬,18世纪期间牲畜(除耕马以外)增长了73%[10] 另据琼斯计算,从1760年到1800年,耕畜以及其他牲畜均有增长💁,其中耕马增长了69%,其他牲畜则增长了35%🙋🏽👨‍🦽‍➡️。[11] 此类增长也意味着农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畜肥👩‍✈️、畜力使用的增加以及饲料作物的固氮作用对土壤肥力的提高。[12] 最后🧑‍🍼,诺福克制度下的耕地可以和牧场轮流交替,形成“转换型牲畜饲养”(convertible husbandry),从而恢复或提高地力。[13] 当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有其他原因,包括种子改良,新牲畜品种、宰牲方法的改进、规模效益等等☀️🦸🏻‍♀️。但与长江三角洲相比🤱🏿,所凸显出来的变化乃是或可称为单位农场劳动的“资本化”,亦即畜力畜肥使用的增加🙎‍♂️🪦。

长江三角洲的农业
    
    
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区域——大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在1816年时人口多达1200万,而耕地面积只有1500万亩,即250万英亩(6=1英亩)。这与英国不同🤵🏼‍♂️,后者在1800年时总人口为866万🖐🏼,“农业用地”则为3560万英亩🌝,还有牧场、草地和公共用地🧜🏼。[14] 而且,相对英格兰种植业、畜牧业混合的农业体制而言,长江三角洲几乎是单一的种植业经济,单位劳动的资本化程度也相应较低。对比愈发鲜明的是,当18世纪英格兰的农业资本化不断增长之时,长江三角洲却正往更高的劳动密集化这一相反的方向演变👋🏼🔣。结果无疑是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亦即我所说的内卷。下面逐一检视这些趋势💽。 ( http://www.tecn.cn )
    
(一) 单一种植业农业
    
英国农业体系中耕地与牧场轮替,其中耕地又轮流种植饲料作物与粮食;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则几乎完全种植粮食。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农田种植春水稻🥷🏼🙈,然后是冬小麦。[15] 没有种植粮食作物的地方,农田里一般种植棉花或者桑树(下面还有讨论)👮🏻‍♀️。只有数量不多的紫云英(红花草)作为冬作物来种植,而且主要是用作绿肥✡️,有时候也会用作家畜饲料(20世纪30年代比较精确的数据表明🐧,在三角洲地区紫云英的种植面积占总播面积的0.9%)。[16] 农户饲养的家畜主要是食泔水的猪🪙,而不像英格兰那样主要是食草的马、羊或者牛。
( http://www.tecn.cn )
    
农业史家都熟知一个基本事实即在既定技术水平下🍺,单位土地上种植农作物较之牧畜(即提供肉、奶以及乳酪)能供养更多的人口。卜凯(John Losing Buck)在其就中国农场经济的宏篇大著中提出🤍,这一比率为6171[17] 这意味着在土地数量既定的前提下📓,如果缺乏重大的技术变迁,高人口密度将最终将排除畜牧业而使土地利用走向单一的种植业的格局。在英国(及欧洲),其农业产出中庄稼和牲畜部分通常情况下大致相等;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至少从17世纪起就已经基本上只生产粮食。[18] 1952年的精确数据显示🧑🏽‍🎨,当年牲畜(包括渔业)仅占中国农业总产出的11.8%[19] ( http://www.tecn.cn )
    18
世纪英国的种植业—畜牧业的混合型农业与中国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型农业的基本差异,也解释了两地人民在饮食方面的基本不同🧥。在英国人的典型膳食中,粮食(面包)和乳酪、黄油、奶、肉所占比例相当。[20] 中国人的食谱则主要由粮食组成,再辅以比重较小的“菜”——对农民而言仅包括蔬菜,特殊场合下也有肉(主要是猪肉,间或有禽🌌、蛋)👩🏽。 ( http://www.tecn.cn )
    
饮食之外尊龙凯时娱乐还可以进一步比较衣着🦸🏻‍♂️。依靠畜产品供养人口的逻辑同样贯穿于衣着方面,例如,为既定数量的人口供应羊毛远较供应棉花所占用的土地为多🧑‍🦽。而且,种植棉花要比养羊以出产羊毛要求更多的劳动投入。18世纪的英国人主要依靠羊毛裁制冬装⏏️,而同时期的中国农民则几乎完全靠棉衣过冬(虽然上层阶级的确消费不少丝绸)🧰。这也展示出两种农业体系中畜牧业所占比例的不同。 ( http://www.tecn.cn )
    
在其他条件相等的前提下🍚,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显然形成了更为“资本密集”的农业体系,亦即单位劳动更多地使用畜肥和畜力,以及增强土壤肥力的饲料作物。而在单一型的种植业农业经济体系中🦛,土地上的人口压力排挤掉了畜牧业以达到单位土地产出的最大化,但这不可避免地通过单位劳动较少的资本投入从而是较低的单位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 ( http://www.tecn.cn )
    
日本满铁(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学者20世纪30年代的田野调查留下的资料🧙🏼‍♂️🛣,清晰地展示出这一逻辑🫵🏽。在30年代的华北平原,一个男雇工的工资实际上限制在和驴价相等的水平𓀍,仅相当于马或者骡子(可以提供两倍于驴的畜力)价格的一半👩🏿‍🎤。这样👩‍👩‍👧‍👧,一个带驴佣工的人就能得到相当于两个人的工资。这一等值基于如下事实👈🏿:农忙时节饲养驴的耗费和人相当,而饲养骡子或马的耗费则是人的两倍👃🏿。在这种情况下,农事中牲畜的使用逐渐降低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即仅仅用于生产周期中那些单靠人力难以完成的环节(主要是犁地)🏇🏽。食用型牲畜(除了猪这种可以喂泔水的家畜以外)饲养也基本被排除🧭💆🏽‍♀️。随之,畜肥(除猪粪以外的)使用减少,这进而也意味着必然的低劳动生产率。[21] ( http://www.tecn.cn )
    
琼斯在其有关英国农业的研究中强调了混合型农业体系的重要性。彭慕兰讨论了琼斯的著作及其分析,却声称英国(欧洲)与中国农业在资本投入方面并无差异。他认为英国与旱作的华北平原每英亩的肥料使用“大致相当”(第3134302306页)。这里他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论证逻辑🧑🏿‍🎓。内卷的要旨在于单位土地上劳动投入的高度密集和单位劳动的边际报酬减少。给定单位面积不同的劳动密集度👰🏽,再来说单位面积肥料投入在两个地区大致相当,实际上是为中国单位劳动非常低的资本投入事实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彭慕兰在这里及其著作中的其他地方🎴💤,没有把握住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之间以及单位土地上劳动密集度和单位劳动资本化程度之间的重要区别。  实际上,中国的单一种植业经济采用的肥料本身就与英格兰的混合型经济很不一样🫸🏽🤽🏽‍♂️。土地的稀缺排除了那些土地需求大的施肥方法,如英格兰的转换型畜牧业所采用的通过退耕还牧来提高地力的方法。即使是绿肥,也由于会占用土地而被压缩到最低限度🚣🏻。因此,紫云英等作物在总播种面积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此外,像诺福克体系中的芜菁与三叶草这类可以肥田的家畜饲料作物也甚少得到采用🙎🏽。无论长江三角洲还是华北地区,主要肥料都是由家家户户各自储积的猪(和人)粪(尿)🙆🏼。虽然施这种肥料尤为耗费人力(特别在运送到田间以及施洒过程)🙅🏼‍♀️,但其土地要求却最少(因为猪可以靠家庭圈养)。 18世纪时长江三角洲地区豆饼使用增加——在海禁撤销之后从东北沿岸经海运而来——应该在这一大背景这下来理解🧟‍♂️🏂🏽。豆饼是大豆榨油后由豆渣制成的副产品,它在三角洲地区逐渐成为猪粪“基肥”施加之后的辅助性的“追肥”(有时候则是紫云英或河泥,然后猪粪👨‍🔬、而后豆饼的第三通肥料)(第98页)[22] 彭慕兰在这点上错误地提出三角洲农民是为了节省劳动而用豆饼取代猪粪。[23] 李伯重曾基于颇具启发性的数据提出,增加投入使用此类肥料未能促成产量的提高。三角洲地区的水稻产量历经明清两代增长微乎其微或根本没有提高,即使在增加肥料投入之后也始终徘徊在13石(1石容量等于100公斤🖖🏽,重量上则大致等于160市斤或176)之间😺。李认为这是由于肥料的的效度递减(或土地的肥力递减)所致:1石稻米产出在明代后期需要53斤(1=1.1)肥料👩‍🦽,清代则要115斤🍜,而到20世纪50年代则已增至200[24] 。输入的豆饼肥料很快就服从于这一劳动力丰富型经济的逻辑:其价格涨到较穷的农民无力购买或者只能付出高利从商人手中赊购而得的地步(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春耕至秋收间的利率为100%)☝🏽。[25] 因此⛩,劳动回报很快被压低到该单一种植业经济中流行的一般水准。 ( http://www.tecn.cn )
    
(二) 劳动密集化
    
在前现代的牲畜饲养方面,尊龙凯时娱乐可以设想三个不同层次的劳动密集度🟤。密集度最低的是使用草场🔟🛌🏿,其次为芜菁和三叶草等饲料作物,而劳动密集度最高的则为粮食。18世纪英国农业一般结合使用草场和饲料作物👱‍♀️,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几乎没有草场🧑🏻‍💼,饲料作物也比较少𓀀。耕畜一般在家闲时节靠农田“副产”如粮食作物的秸秆和叶子来喂养(亦即“粗饲料”)👨🏻‍🦽,在农忙时节则辅以粮食这样的“精饲料”。[26] 这意味着耕畜和人在土地生产的有限生存资料上处于直接的竞争状态🚣🏿,亦即今日所谓“人畜同粮”👁‍🗨。这是劳动密集型单一种植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
( http://www.tecn.cn )
    
英格兰与长江三角洲除了畜牧业本身,以及英国畜牧业的发达与中国畜牧业相对缺乏之间的差异外,它们在耕作本身的劳动密集程度上当然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尊龙凯时娱乐可以利用艾伦从托马斯·贝奇勒(Thomas Batchelor)的详细估算中选出的数据,对英国种植业的劳动投入进行初步的估计。那些数据显示🤾🏼‍♀️,一英亩小麦要求相当于成年男子25.6天的劳动投入,按中国的度量来说是每亩产4.27天。这与长江三角洲每亩7天左右的投入相比较💨,比率为11.6🧑🏻‍🍳。[27] ( http://www.tecn.cn )
    
在英国农业中,小麦是诺福克小麦—芜菁—大麦—三叶草轮作体系中劳动最为密集的一种作物。根据艾伦对贝奇勒数据的计算🌆,这四种作物所需劳动的比率约为4🛢🐩:331♻。[28] 而且如尊龙凯时娱乐所见,在诺福克体系下,耕地常在“转换型牲畜饲养”中更换成劳动密集度更低的草场🕘。也就是说,英格兰单位农业土地的平均劳动投入,要比小麦种植劳动投入低一半还不止。 ( http://www.tecn.cn )
    
与此相对,冬小麦在长江三角洲是所有庄稼中劳动密集度最低的作物。在这里,水稻所需劳动约是小麦的1.5倍,或为英国小麦所需劳动的2.4倍。[29] 然而👩🏽‍🦲,18世纪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农户不能单靠种植水稻或者水稻加小麦维持生存。三角洲的水稻单产(所有粮食中单产最高)在每亩1.5石到3.0石之间。这一水平在苏州府的高产地区早在11世纪就已经达到了。[30] 如果尊龙凯时娱乐取2.25石米作为(不同等级土地的)平均亩产量🌆♧,一户平均拥有7.5亩土地(见下)的5口之家可收获16.9石米。由于每人年均粮食消费至少是2石👩🏻‍🦳🏊🏼‍♀️,因此如果这户人家只种水稻的话,在交付地租之后(通常是收成的40%50%),则仅仅能够维持其粮食消费的需要🏊🏻📬,即使尊龙凯时娱乐不计算其他的生产费用。冬小麦略可补助——每亩总收入增加1石,但稻米辅以小麦仍与充分供应家庭总消费相距尚远。[31] 这就是长江三角洲农民转向棉花与蚕桑这类高劳动密集度高产出作物的缘由所在🧼。 ( http://www.tecn.cn )
    
在长江三角洲东部地势较高的松江府,18世纪时大概有一半耕地逐渐种植了棉花(有时继以冬麦或豆类)。三角洲其他地区的植棉区则占耕地的1/52/5[32] 这一状况系棉布长期广泛的传播所致🧑🏽‍🎄:在1350年至1850年间它几乎成为农民惟一的衣料。在这一过程中,长江三角洲逐渐成为其他地区主要的棉布供应地。从水稻转向棉花——即使就中国而言⟹🤹‍♂️,乃是密集化加剧的一大步。单位土地上种植棉花的所需劳动一般两倍于种植水稻🍟,即上面提过的每亩20个劳动日与10个劳动日之比🤖。这又在小麦与稻米的差异之上加了12的差额🤶🏻。 ( http://www.tecn.cn )
    
但这仅仅只是拉开了一个序幕。对于一般的长江三角洲农户来说,棉花的种植不过是他们投入到棉布生产的劳动的一小部分而已。这里的农户一般自己植棉、纺纱、织布🕵🏻‍♂️,此即众所周知的花—纱—布三位一体的生产体系。一亩棉花一般可出产30斤皮棉🤷🏽‍♀️,需要共160个左右的劳动日💩,用来纺纱(91天)、织布(23天)以及弹棉🌞、上浆等(46天),最后生成23匹布(1=3.63平方码)。[33] 换言之,如果一家农户将水稻改种为棉花🦹🏽,就需要多投入18倍的劳动。[34] 这与一茬小麦的劳动投入差异达到27⛸:1( http://www.tecn.cn )
    
植桑同样如此。众所周知,桑树在三角洲南部低湿稻田的圩堤上广泛种植(部分是为了巩固田圩),形成别具一格的稻桑配合格局。此外,晚明以来,长江三角洲养蚕业大幅度发展,以至出现所谓“桑争稻田”的情形🪁。蚕丝生产的劳动需求包括🚵🏻‍♂️👮🏿‍♀️:每亩桑耕作劳动48天🥷🏿,养蚕30天,缫丝15天。这一系列工作一般在农户家庭内部完成,类似于植棉—纺纱—织布(虽然丝织由于其织机昂贵的资本要求而通常在城镇里进行)。如此一来每亩总共就需要93天劳动🤽‍♂️,而水稻则只需要10天。换言之👨🏼‍🌾,对将稻田改作以蚕丝生产为目的的桑田的农户来说,劳动增加了大约9倍🚴🏼‍♂️。[35] 这与一茬小麦的差异是13.5☎:1🙋🏽。 ( http://www.tecn.cn )
    
综合这些劳动密集度上的差异,尊龙凯时娱乐就能理解18世纪英国和长江三角洲的农场平均规模的差别🦒:英国南部为150英亩6️⃣,北部为100英亩😖,[36] 而长江三角洲平均起来仅为0.92 英亩1.58英亩(即5.5亩到9.5亩)。[37] 如果尊龙凯时娱乐取简单的平均数,则差异为125英亩1.25英亩,即1001(如果不是拿长江三角洲与英国比较,而是拿旱作的华北平原的话🧙🏿🎀,差异仍达125英亩3英亩📮,即421)👰🏻‍♀️。[38] ( http://www.tecn.cn )
    
另一种考虑英国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差异的方法是比较农业人口的人均农业土地。19世纪初英国为11.3英亩,而长江三角洲为0.25英亩,也就是451的差别。[39] ( http://www.tecn.cn )
    
上述劳动密集度、农场规模以及人均农业土地等方面的差异,不仅对农业,而且对农村手工业以及收入和消费各方面的内卷与发展,都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而这些基本的情况,在彭著中是完全没有讨论的。  

 

(三) 内卷 ( http://www.tecn.cn )
    
彭慕兰断言长江三角洲地区在1800年并没有经历比英国更为严重的人口/资源困境。但是,在前现代农业的技术条件下🙁,上述密集化程度的差异真的不会带来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亦即我所谓的“内卷”吗🚍?显然✩,作为一个有机体,土地的产出是不会随着劳动投入增加而无限增长的💲。埃斯特·博塞拉普(Ester Boserup)虽然也强调农业总产如何伴随人口的增长而提高🤸🏿‍♂️,但他仍然认为增加了的土地产出通常是以劳动时间的不相称增加为代价而获得的[40] ( http://www.tecn.cn )
    
由于施行两熟制,长江三角洲耕地面积(区别于播种面积)的单位产出自然高于英国😓。在长江三角洲,每英亩水稻加冬麦的产量为13.5石米(每亩2.25石)及6石小麦(每亩1石),亦即19.5石的总产出💁🏼。与之相较,英国每英亩小麦产量为21.5蒲式耳,即大约7.6石(1=2.84蒲式耳)🦶🏿。用磅来度量🤵‍♀️,长江三角洲每英亩的产量约为3432,而英国则约为1290[41] 这样,长江三角洲与英国单位土地粮食产量的差距约为2.7☞:1🧠。 ( http://www.tecn.cn )
    
但尊龙凯时娱乐已经知道,这个产出差距是靠更大的劳动差异获得的🚶‍➡️。如果比较劳动生产率而非土地生产率的话,这个比例是会倒过来的。如前所述,英国的小麦是以较少的劳动力(4天💙,相对于长江三角洲的7天)来获得较高的产量(每亩1.27石,相对于三角洲的1.0石)的,结果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异就是21🙆🏻‍♀️。 ( http://www.tecn.cn )
    
在长江三角洲内部,冬麦的种植和一年一季的水稻相比,本身就意味着内卷。水稻10个工作日的产出是2.25石,亦即每日0.225石9️⃣👩‍👧‍👦,而小麦7个工作日的产出是1.0石,即每日才0.14石。换言之👩🏻,长江三角洲从一年一季水稻改为稻麦两熟☎,即已降低了农业单位劳动的报酬🦞。 ( http://www.tecn.cn )
    
然而,长江三角洲的内卷主要还不是体现在小麦♡🧛🏼‍♀️,而是体现在尊龙凯时娱乐下面要讨论的丝💁🏽‍♀️、棉生产当中。尊龙凯时娱乐知道,纺纱——18世纪长江三角洲农户的花—纱—布综合生产体系中最为耗时的环节(160天中的96天)——的收入,仅仅相当于耕作或者织布所得(这两者每劳动日所得大致相同)的1/31/2[42] 🟰。这意味着当一家农户从水稻改种劳动更密集的棉花时,是以少于水稻的每劳动日平均报酬来换取单位土地产出的增加的🐑。这正是我在拙著中所说的“内卷”和“内卷型商品化”的部分内容。 ( http://www.tecn.cn )
    
同样的逻辑当然也适用于养蚕业,其生产过程中通常由妇女完成的养蚕和缫丝部分的报酬仅为农业劳动的一半。根据李伯重最近的计算🗯,每亩桑田的净利产值为稻田的3.5倍,而总劳动需求如尊龙凯时娱乐所知则是稻田的9倍🤽🏻。[43] ( http://www.tecn.cn )
    
显而易见,内卷及内卷型商品化并不意味着单位土地绝对产出的减少。情形正好相反🚏。拥有一定土地的农户当然可以通过采用内卷的运作方式(棉、丝生产)来提高农场总产💇🏼‍♀️,因为这将意味着就家庭劳动而言更多的“就业”和收入🧑🏽‍🦱,尽管平均每日劳动报酬���少了🧑‍🍳。此即我所谓没有发展(就劳动生产率而言)的“增长”(就总产而言)🙄。就一个一定规模的农场来说🆒,内卷可以藉使用迄今未得到就业或低度就业的家庭劳力(妇女老幼)从事低报酬劳动来提高家庭的年收入。这一过程我称之为“生产的家庭化”。内卷甚至可能以超越劳动日报酬递减的比例而增加劳动日数来提高每个耕作者的年产出和收入💧👷🏽。但诸如此类的提高具有明显的局限,应该与“发展”清晰地区分开来🚾。“发展”意味着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如18世纪英国农业以及现代机械化农业所展示的情形🫰🏼。 ( http://www.tecn.cn )
    
正如我在1990年的著作中所澄清的,内卷化农业构成了灿烂的中国传统文明与落后的近代中国经济这一矛盾事实的基础🍄‍🟫。[44] 在被有限的食物供给所控制的前工业化地域范围内🙎🏽‍♀️,一个拥有(非内卷的)100万人口以及生存所需30%以上剩余的地区🗓,可以供给一座30万人口的城市(即相当于中世纪伦敦的规模);而拥有内卷化了的1000万人口以及只有10%剩余的同样面积的地区,则可以供给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即唐代长安鼎盛时的规模)。[45] 这或许就是中华帝国复杂的城市体系、发达的文化和成熟的国家机器的逻辑基础🐷。然而🦵🏿,鉴于下面即将予以澄清的因素,正是这内卷的经济,意味着对现代节约劳动的农业资本化的抵制和随之而来的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维持,以及由此造成的农村低收入。这就是我的“没有发展的增长”观点的核心所在。 ( http://www.tecn.cn )
    
上面已经提到,由于没有对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进行区分,彭慕兰误解了我的内卷概念的涵义💾。他在书中别的地方把内卷等同于一个简单的描述性概念🔣,即在生存界限之下的劳动报酬和简单的贫困化(附录E🧓🏻,第320页)。然后⏬,他进而又坚持用不切实际的纺纱与织布收入来批驳已被错误理解的内卷。他先是错误地幻想生产布匹的7天当中有3天用于报酬较高的织布(第322页),而事实上织布仅占7天中的1天时间,另外4天用于低报酬的纺纱(彭遗漏掉的是弹花及上浆等要花费2天的工作)。然后,通过幻想出一个高度发达的棉纱市场——事实上直至20世纪现代纺织厂出现才真正有了市场化了的商品纱👧🏻,他又把属于例外情况的只织布而不从事其他生产活动的农民当作典型的农民生产者(第102322323页)🫁🦊。正如徐新吾所表明的🚔,迟至1860年,中国所消费的棉纱还只有不到15的份额是从市场上购买的。[46] 对长江三角洲基本生产状况的这些误解🕦,导致彭慕兰得出了他对棉布生产收入的那些不切实际的估计(详后)。 ( http://www.tecn.cn )
    ----------------------------------
    
注释
    *
在此我谨向下列同人致以谢意: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斯蒂芬·哈勒尔(Stevan Harrell)、艾仁民(Chris Isett)、李放春、马克·塞尔登(Mark Selden)🚲🚵、苏成捷(Matthew Sommer)、张家炎、Jorunal of Asian Studies的三位审稿人(罗威廉[William Rowe]和两位匿名评论人)💐,以及特别是白凯(Kathryn Bernhardt)🦣、罗伯特·布伦纳(Robert Brenner)、周锡瑞(Joseph Esherick)和夏明方🆒。他们在本文写作过程中为我提供了重要的建议和评论🧑🏻‍🦽‍➡️。此文由我的博士生李放春翻译,谨此向他致衷心的感谢。译稿由我自己五次校阅🤙,基本准确。
( http://www.tecn.cn )
    [1] K.Pomeranz, The Great Divergence: Europe , China, and Making of the Mordern World Econo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pp.31
34.为节约篇幅🕢🖖🏽,以下凡引彭书📶,只在文中注明页码🥕。 ( http://www.tecn.cn )
    [2]
埃里克·琼斯(E. Jones, Agriculture 1700---780. In F. Roderick, M. Donald (eds),The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 Since 1700, Volume 1: 1700——1860, Cambridge ,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p.6686)、罗伯特·艾伦(R.Allen, Agriculture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F.Roderick,M. Donald (eds),The Economic Histroy of Britain Since 1700, Second Edition, Volume 1: 17001860.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p.96122)以及安东尼·瑞格里(E.Wrigley, Urban Growth and Agricultural Change :England and the Continent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y, xv :4 (Spring 1985); 683728)均已指出💘,有关18世纪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数据非常少。大多数关于“英国”的研究主要基于取自英格兰的数据。这里我也按照他们的做法而不试图对英国与英格兰做过分明确的区分。 ( http://www.tecn.cn )
    [3]
据琼斯估计,大约仅占食品消费总量的10%Jones 前引文,第68页)🏌️‍♀️。
    [4] Wrigley
前引文🫵🏼,第688700723页。
    [5] Allen
前引文👩🏽‍💼,pp. 102,104, 107🚼。当然🥃,艾伦在他1992年的著作中讨论了两次农业革命:17世纪的“自耕农革命”和18世纪的“地主革命”(R. Allen, Enclosure and the Yeoman . Oxford : University Press, 1992) 。
( http://www.tecn.cn )
    [6] Wrigley
前引文,第728页,注38🦋👳。
    [7] P.Huang, The Peasant Family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 ,1350
——1988(以下简称Yangzi Delt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00,P.11;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以下简称《长江》),中华书局🖖🏿⇾,2000年第2版,第11页。
( http://www.tecn.cn )
    [8] Wrigley
前引文,第726页🧑🏽‍🦰。
    [9] Allen
前引书(1992年),第111页☄️👳🏻‍♂️;M. Overton,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in Egnland : The Ttransfor-mation of the Agrarian Economy ,1500——1850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3
( http://www.tecn.cn )
    [10] Allen
前引文(1994年),第109👨🏻‍🦽、113——114页。
    [11] Jones
前引文🚷,第73页。
    [12]
此外✝️,芜菁也有抑制清除杂草的作用(Overton前引书🙆🏼‍♂️,第3)Overton在同书第118页提供了诺福克体系整体效果的定量表述。
( http://www.tecn.cn )
    [13] Overton
前引书,第116——117页。
    [14]
这些数字所指包括松江府、苏州府👩🏿‍🦱⏯、太仓州及无锡县与江阴县🌜,但不包括其北的通州、其南的嘉兴与湖州府,以及常州府的其余部分。这中间的一半是我1990年的那本著作论述的中心🎍。这里给出的数据采自Huang,Yangzi Delta 附录部分,表B.1,第341——342页、黄宗智《长江》第339——340页。英国人口数字采自Wrigley 前引文第700页。“农业用地”数据指的是英格兰与威尔士,采自Allen 前引文第104页🪙。
( http://www.tecn.cn )
    [15] Li Bozhong ,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Jiangnan ,1620
——1850(以下简称Jiangnan).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8, pp.39——40🥩,50🏂🏿;参较第615页🤾‍♀️。 ( http://www.tecn.cn )
    [16]
(清)姜皋:《浦泖农咨》,上海出版社,1963年💆🏿,第7页(上、下);陈恒力👀、王达编《补农书校释》(即《沈氏农书》(无出版日期),以及张履祥的《补〈沈氏农书〉》),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15页;0.9%的数据来自J.Buck Land Utilization in Chian : Statistics University of Nanking ,1937)第178页。需要注意的是,紫云英比首蓿更为常用。 ( http://www.tecn.cn )
    [17] J.Buck ,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P.12.
    [18]
陈恒力、王达编前引书🧱;姜皋前引书。
    [19]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第150页。
    [20] J.Drummond , A. Wilbraham, The Englishman
s Food .London :Jonathan Cape ,1958[1939],pp.206——210🤵🏼‍♂️⚓️。
( http://www.tecn.cn )
    [21] P.Huang,The 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 Chian (
以下简称Nor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8章,特别是第148页;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以下简称《华北》,中华书局🥴,2000年第2版,第153页。 ( http://www.tecn.cn )
    [22]
参见如姜皋前引书,第7页(上、下)👨🏻‍🔬。
    [23]
感谢艾仁民提醒我注意到彭慕兰的这一错误。
    [24]
李伯重🧏🏼‍♂️:《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的程度提高》,《中国农史》1984年第1期。
    [25]
同李伯重上引文;另参Huang , Yangzi Delta , pp. 130——132📍;黄宗智《长江》第133——134页。为了论证长江三角洲地区较早的发展以及“肥料革命”,李伯重改变了以前的结论。他引用包世臣观察到的每年有“千余万石”“豆麦”从东北运往上海,并主张这一数字采用的是东北的计量单位(关东)石,等于通用(江南)的2.5市石(Li Bozhong ,Jiangnan, p. 114, p. 209n. 35,引自吴承明编《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55🥷、657页)。因此,他提出18世纪二三十年代每年运往上海的“麦豆”实际应为2500万石。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估计很可能有2000万石左右的大豆留在江南使用🧏🏽‍♂️,最后得出结论:如果输入的大豆的豆饼全部投入到水稻生产中的话🧕🏿☮️,每年2000万石的豆饼将可以使水稻总产增加4000万石🧒🏻,亦即每亩产出增加1石👩🏼。此处有一系列很成问题的跳跃性分析。首先,包世臣“千余万石”多半不是关东石👶🏽。李伯重所借助的吴承明本人在同一观察基础上计量国内长途贸易时就视之为通用的市石(吴承明编前引书,第273页)。其次♤🚣🏻‍♂️,该数据并非只指大豆,而是“豆麦”,而其中的大豆多半有相当部分用于制造豆腐和酱油而非豆油与豆饼肥料。第三,即使尊龙凯时娱乐权且接受李的主张,即所有大豆都被用作榨油而出产豆饼🧀,也不能认为所有或者大部分的豆饼被用作了肥料🧑‍🦽‍➡️。正如李自己说:豆饼大部分是用作猪饲料(从而只是间接成为猪粪肥料),而没有直接用作肥料(Li Bozhong , Jiangnan, p. 114)📗𓀜。李伯重在这个新论中没有讨论他本人以前提供的关于肥料回报递减的证据🏊🏽‍♀️💁🏽‍♂️。
( http://www.tecn.cn )
    [26]
陈恒力、王达编前引书,第8688页♠︎;Huang , North China , P. 148;黄宗智:《华北》,第153页🧝🏽‍♂️。
    [27]
这里的英国劳动投入数字系通过艾伦的总劳动耗费除以他的日平均工资数字而得出(Allen前引书,1992年🫐,第158🛞🤽🏽、162页)🥪;参较T. Batchelor ,General View of the Agriculture of the County of Bedord (London : Sherwood ,Neely , and Jones , 1813), p. 582
( http://www.tecn.cn )
    [28] Allen
前引书,表8——3🚶‍♀️‍➡️,第158页。
    [29] Huang , Yangzi Delta , PP. 84
👩🏻‍🌾👌🏻,125;黄宗智:《长江》,第83👨🏿‍🏫、127页;J.Buck, 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Statistics , p.314
( http://www.tecn.cn )
    [30] Huang, Yangzi Delta ,p.89
;黄宗智:《长江》,第89页。
    [31]
关于长江三角洲18世纪时的小麦产出♜,见姜皋前引书第10页(上)⛹🏽‍♂️👬;参较Li Bozhong , Jiangnan ,p. 124。感谢艾仁民提醒我进一步说明总产与净产的不同🙏。
( http://www.tecn.cn )
    [32]
见李伯重引叶梦珠17世纪末语(Li Bozhong , Jiangnan, p. 52)。关于稻麦两熟制,见同上书👩🏼‍🦱,第5253页🐙🤸🏿‍♀️。20世纪30年代的系统数据表明,松江府超过60%的耕地种植了棉花🧑🏻‍⚖️,太仓为40%60%🏄🏻🚨,而嘉兴为20%40%Huang , Yangzi Delta ,4,第26页❇️;黄宗智:《长江》,第25页)。 ( http://www.tecn.cn )
    [33] Huang , Yangzi Delta, pp. 46
84;黄宗智:《长江》,第468485页;吴承明编前引书,第390页;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以下简称《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53页。 ( http://www.tecn.cn )
    [34]
如果尊龙凯时娱乐把伴随水稻耕种的副业生产(主要是用稻秆搓制草绳)所需劳动——每新加坡需要8天也考虑进来对这一数字加以修正,比率将仍然达101Huang , Yangzi Delta p. 84;黄宗智:《长江》,第84页)🛌⚽️。 ( http://www.tecn.cn )
    [35] Li Bozhong , Jiangnan , pp. 9095
🩺,148Huang ,Yangzi Delta , p. 79;黄宗智🙇🏽‍♀️:《长江》,第79页。或5🍽📶:1🧝🏼‍♂️,如果尊龙凯时娱乐将草绳制作算入的话🫕。 ( http://www.tecn.cn )
    [36] Allen
前引文,第99页。
    [37] Huang , Yangzi Delta
,附录的表B.2🦧,第342页;黄宗智⚅:《长江》,第340页。
    [38] Huang , North China
🏊🏼‍♀️,附录的表B.1,第322页和表C.1,第327页;黄宗智👩🏻‍✈️:《华北》,第330——331337页。
( http://www.tecn.cn )
    [39]
英国的数字基于瑞格里的314万“农业人口”的数字和艾伦的356万英亩“总农业用地”的数字(Wrigley前引文,第700页🙍🏼‍♂️;Allen前引文,第104)🙅🏿‍♂️。长江三角洲的数字系由1.25英亩的平均农场规模除以5口人的平均家庭人数得出。或者,如果尊龙凯时娱乐估计1200万总人口中1000万人为农业人口🔌,而使用的耕地总面积为250万英亩的话📎,可以得到同样的数字。 ( http://www.tecn.cn )
    [40] E. Boserup, The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al Growth
The Economics of Agrarian Change Under Population Pressure . Chicago: Aldine , 1965,45章。 ( http://www.tecn.cn )
    [41]
英国的小麦产出采自Allen 前引文(1994)表达式5.7,第112页。这里的18世纪英国温彻斯特(Winchester)蒲式耳(35.238公升,不是相当于36.3678公升的帝国蒲式耳)与中国的石(100公斤)——二者均为容量单位——之间的等量重量磅数当然只是大约数字🙆🏿‍♂️👄。英国史学家一般采纳1蒲式耳小麦相当于60重量,亦即每石170.4 🛡;这与中国1石稻米的重量(160市斤或者176)相当接近。我感谢罗伯特·艾伦为我澄清了英国的度量单位🧘🏻。 ( http://www.tecn.cn )
    [42] Huang , Yangzi Delta
pp. 84——85;黄宗智:《长江》,第85页🪚👲🏼。
    [43] Li Bozhong , Jiangnan ,pp. 95
148🙇🏿‍♂️;另参Huang , Yangzi Deltap.54;黄宗智:《长江》,第53页⛑️。尽管李伯重自己提供了证据,但他不认为存在内卷👽。
( http://www.tecn.cn )
    [44] Huang , Yangzi Delta
𓀕,pp.332——333;黄宗智:《长江》,第331——332页。
    [45]
这一理论洞见源自博塞拉普(前引书第6章)。
    [46]
徐新吾:《中国自然经济的分解》🧛🏻‍♀️🤾🏻‍♂️,许涤新、吴承明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64320页,表B.5🪡;徐新吾👷🏼‍♂️:《土布史》🤾‍♂️,第53页。自然🔊,商品纱的短缺本身是内卷型生产体制——纺纱与织布在家庭生产单位中不可避免地结合到了一起——所促成的一个后果。

0
热门文章 HOT NEWS
尊龙凯时娱乐专业提供:尊龙凯时娱乐🕵🏽、尊龙凯时平台尊龙凯时招商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尊龙凯时娱乐欢迎您。 尊龙凯时娱乐官网xml地图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