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区分🧓🏻、强力并接与资本亲和
——人类学视角下的小青柑茶
谭同学
摘要:小青柑茶是市场周期资本“内卷化”拼凑的产物🤛🏼。其经济叙事依赖诗性逻辑,而其品味的社会建构与区分机制,则切中了当代中产阶层上班族的“痛点”。在此过程中,不同“地方知识”的边界被强制打破、粗暴并接🅾️。这表明🦸🏿,市场从社会“脱嵌”后🙌🏻,并不必然伴随有效的社会“自我保护”🤹🏿,相反在资本“强力并接”作用下,人与物可能转向缺乏“文化自觉”的“资本亲和”♣︎。
关键词:社会区分;“地方知识”👫🏻;强力并接;资本亲和
引 言
从社会分化的角度看🙅♀️,无论是互惠还是市场交换👳🏻♂️,都可能导致等级差别🤱。前者如马凌诺斯基调查和描述的“库拉圈”👤,特罗布里恩岛民从上游伙伴得到白贝壳臂镯,然后交给下游伙伴➔,红贝壳项圈则作为互惠礼物沿相反流动👏🏽🤤。但如阿帕杜莱指出,积累库拉宝物,实际上多少包含了声誉🍞、名望和权力差别🫔。相对于互惠交换形成的社会分化,市场经济交换的作用则不仅更显著,而且更集中于经济价值👩🎓。对此🧙🏽♂️,马克思曾分析道,“接受赠马,不看岁口”,但商品交换却“决不是到市场去送礼的”,能否实现交换价值🤷🏿♀️,“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正是考虑到这种区别,波兰尼曾将人类经济划分为互惠👆🏿、再分配和市场经济三种类型👩🏿🦱,并强调市场经济“嵌入”社会的重要性。若市场“脱嵌”✪,社会将会被贫富分化🫂、道德沦丧所伤害🧑🏽🏭,但很不幸市场常有“脱嵌”的倾向。
相对于市场经济而言,互惠和再分配经济条件下,物的交换是深嵌在特定社会文化当中的。仍以“库拉圈”为例,只有承认和共享库拉价值的社会文化🦐👩🏻🚒,参与者才会认为值得交换。而此社会文化以外的成员👲🏿,则未必认为值得交换,若不加以解释💋,甚至未必能理解库拉交换🦸🏻。这种文化及其相关的交换规则,构成了格尔茨意义上的“地方知识”。是否熟悉、共享“地方知识”,是一道无形的边界,边界内为社会文化成员👍🏻,具有某种亲和感、身份认同。市场经济交换🤦🏿,则主要不依赖于有边界的“地方知识”构成的关系网络。相反,如西美尔指出🧎🏻➡️🔄,在此条件下,货币成了“一切价值的公分母”🧑🏽🌾。当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宣称“世界是平的”,内在含义也在此🚶♀️,只是更具霸道意味。
如是说🔘🎬,当然绝不表示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社会与文化之间的边界👸,就已完全消失,世界大同了。它只不过为跨越社会与文化边界的交换🏊🏽♀️,提供了某些机制👉🏼🛫。市场经济交换一旦开始👩🏽⚕️,就会反过来影响社会与文化边界的再生产🏂🏽。这在资本“过剩”的时代👳🏽♂️,显得更为明显🌠。从理论渊源上看,西美尔早就指出🍄🟫,时尚乃满足社会区分需要,尤其是较高阶层“差别需要、差异倾向🍞、变化和自我凸显”🕣,当模仿者甚众时👩🏽🏭,即会转向新的时尚👷👨🏼🎤。既然如此💯,资本即有操纵时尚,创造市场需要的可能。对此,半个世纪后的波德里亚曾尖刻地批判道:时尚是“无限替换”的“悖论性非事实”,创造出来即是为了让它快速死亡🧛🏼♀️,否则新时尚就不可能出现,资本就不可能因时尚的轮番流行而增值🧔🏿♀️。齐泽克则进一步指出,高水平资本运作的基本逻辑就在于创造欲望,让人相信可以突破极限。
然而,在资本创造欲望,从而迫使人们展开更多市场经济交换的过程中👩🏻🦰,其社会与文化边界究竟是如何具体调整和再生产的?若要理解现代市场经济交换的微观机制,此题似乎依然值得追问🧈。本文尝试结合笔者近年对小青柑茶的调查❓,对此问题略作探讨🌄。
一、物的经济叙事与诗性逻辑
2015年12月🚫🪐,笔者再次前往追踪调查了数年的粤西云浮市调研👩👩👧,期间与年轻的石材厂老板程福稻一起🔆,前往邻近的四会市去买茶叶,备作礼物送给他的生意伙伴。起初,这让我颇为不解,因为四会声名在外的特产并无茶叶,而是柑橘,尤其是砂糖桔。经程福稻和茶叶店主介绍🚘,笔者方知,其时刚开始流行一种叫“小青柑”的茶💇🏽♂️,由普洱熟茶置于尚未熟透即去瓤的柑橘皮中干制而成。
不过🧚🏻,随着调查深入🧘🏽♂️、信息增多🥊,笔者发现,通常茶商在生产🏌🏼🔩、销售小青柑茶时🍴,都会宣称其所用柑橘皮来自新会市,而非其他地方🦂。并且,围绕着小青柑茶,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广告🙅🏻、大量的论证与解说✫、消费者感言🌏,以及文化创意视频❕🐭、摄影🤲🏼、绘画👩🎤,等等。它们构成了一系列关于小青柑茶的叙事,不同叙事背后呈现的基本信息,则大体相似😚。
新会陈皮,早在宋代,已是当地特产,在南来北往的贸易中,是“广货”中有一定名气的产品。到了晚清与近代🅱️,随着广东移民🤟🏿,尤其是江门市所辖的新会、台山等地移民增多,新会陈皮也伴着其他中药材下南洋,乃至销往欧洲、美洲。此类说法,固然是事实🍪,但在叙事中略去了一些重要的细节。其实,传统意义上的新会陈皮🧯,与青柑并不是一回事。茶商关于小青柑茶的叙事,无疑是在嫁接和借重新会陈皮在历史文化中形成的无形资产。
至于茶商所叙新会青柑产区地理环境特殊,如位于珠三角、土质好🚶♀️、咸淡水交界处、三面环山等,也都似是而非。事实上,新会只有极少数地方属海水🤴、淡水交界地带🍳🙈,而且海水并不利于柑橘生长。而土质好👸🏽、三面环山等特征,在华南更是比比皆是👦🏼👨🏼🏭。以此类因素作为叙述新会陈皮特殊性的重点,无疑只是试图用看似科学的因素,去掩饰其与历史文化嫁接的痕迹💪🏻,但客观上却又正因此留下了更多缝隙🧎🏻♂️。不过↖️⚠,茶商为小青柑茶量身定做的叙事逻辑,还有其他跳跃性的“证据”,可在某种程度上弥补或掩饰这些缝隙。
在众多小青柑茶的广告中,以及2018年国庆节期间笔者在国内著名茶叶批发市场之一——广州芳村茶叶市场调查接触到的部分茶商🧑🦼➡️,都会援引中医理论讲述柑橘皮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本草通玄》《本草图经》《神农本草经疏》等传统中医典籍,常被拿来说事🦷。其中🧑🔧,引用最多的是《本草纲目》的记载🦸🏿♂️:青橘皮“其色青,气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陈皮浮而升♦️,入脾肺气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胆气分⛈⛹️♀️,一体二用🧕🏽,物理自然也。小儿消积🧖🏼,多用青皮,最能发汗……”🍙🪱。有时部分茶商也不会忘记👟🍖,加入一些他们认为经过现代医学“证明”的中药证据,如引用《现代实用中药》的记载,青皮可“治胃痛🕵🏻♀️,吐逆,解热,消痰水”🕳。但无论是茶商还是各类广告🧑🎓,却极少提及此类书籍关于限制使用青皮的记载🐎⁉️:“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损真气……有汗者不可用”;“病已切勿过服,恐损真气🤛🏿;先防老弱虚羸🧑🏼🏭,尤当全戒……君白术则益脾,单则损脾;佐甘草则补肺♻🤵🏼♀️,否则泻肺”;“性最酷烈……误服之,立损人真气,为害不浅🫸🏿。凡欲使用,必与人参、术、芍药等补脾药同用🙍🏿♂️,庶免遗患🤫,必不可单行也。肝脾气虚者,概勿施用”🦯,等等❤️🔥。
与此同时💷,西医“科学”论证也很常见。据茶商介绍🙍♂️🤱🏼,小青柑包含了柠檬烯、柑橘酸等物质⚪️。其中,柑橘酸可用于滋养皮肤,柠檬烯则有镇咳、祛痰等作用。在缺少制法、用量等关键信息的情况下🧃,此类说法很笼统地就跳跃到了性质判断的论述。如宣称小青柑因含有这两种物质,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收缩🌚🔩、升血压和兴奋神经中枢,从而治疗支气管炎、哮喘⇾、醒脑、美白肌肤、降脂。更夸张的甚至还宣称🧑⚕️,这两种物质可抑制亚性肿瘤细胞👨🏻🦼、嗜碱性细胞⬜️,因此可抗真菌、抗病毒🧘🏼、抗血栓👩👧👦、抗癌📴、抗癫痫,治疗痴呆和脑器质性病记忆障碍🪼。
小青柑茶由青柑橘皮和普洱熟茶制成,关于其优点的叙事,当然也少不了后者👨🏼🏭。在茶商及其广告介绍中,普洱茶被认为有各种药用功效。常见者如,指出普洱茶有祛湿退热的特性🎷,在其原产地云南的西南部农村,常有农民用普洱茶杀毒、消炎。夸张者如,宣称陈年普洱茶可作为幼儿麻疹的退烧药💇♀️,其效果比抗生素还好🏌️♀️🤓,简直就是麻疹“圣药”。同时,茶商还会普遍强调普洱茶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在调研中✊🏽,有比较细致者跟笔者提及🧜🏿,美国有著名研究机构发现,普洱茶抗氧化物质最多,是绿茶的几倍👋🏻、橙汁的十几倍;提取物能够抑制乙肝病毒🈺;富含茶氨酸,经分解会变为乙胺,而乙胺能激活人的免疫细胞。但是👱🏿,究竟是何机构🤦🏽、何人做了何试验,取得了何种数据,从而得出此类结论🚣🏿🙆🏻,却无从说起。“举证”逻辑和信息来源不可靠的程度与此相似🌅,叙述更夸张者甚至表示,有试验表明普洱茶能有效抑制DNA突变,乃至阻断致癌物质形成,因此能抗癌。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笔者对以上神乎其神的“科学发现”😁,实在外行而未敢轻信🧏🏽♀️。幸得几次偶然有机会🤦🏻♀️,笔者曾就此请教于广州某著名高校药学院和肿瘤医院的数名专家,但得到的答案基本上是否定性的🤾🏿♂️。在众多广告和茶商叙事用语中,从调理身体的角度,医生和药学专家大致有一定认可的,只能说茶(并不特指普洱茶)有一定的降血压🔩、血糖、血脂和肠胃油腻的作用😡。但将此类作用,笼统不加条件地延伸、扩展到消炎🤹🏼、抗衰老乃至抗癌,看似很有自然科学依据,本质上不如说是诗一样的想象。
进而,即使青柑橘皮和普洱茶都是笼统地意义上的好东西🥌,若以严谨逻辑推论,在药用方面两件好东西叠加在一起🧖🏻♂️👂🏽,是否就必然得到一件更好的东西?面对类似的问题,在调研中有茶商坦承🤷🏿♀️,“也就是这么一说吧。说说而已……做生意嘛👩🏿⚕️,就像打仗,虚虚实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有人愿信、愿买(小青柑茶)🦅🧑🧑🧒🧒,就行了”👩🏭。于是,尊龙凯时娱乐看到诸多小青柑茶广告和茶商溢美之词👮🏿🕓,不仅直接将青柑橘皮和普洱茶的种种“好处”,直接拼接了起来,而且宣称男女老少皆宜。作为围绕一种物的经济叙事,中间随处可见牵强附会、夸大其词乃至断章取义、完全不符合逻辑推理的裂缝。其叙事方式,与其说是“论证”,不如说是充满了模棱两可❎、跳跃、比拟和想象的诗性逻辑。
二、茶的市场周期与商业策略
很多人都知道,普洱茶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地标性产品之一,尤其在主产地云南📜💁🏽♀️,有很长的栽种和饮用历史🛀🏿。但在很长时间里,普洱茶并未成为外地资本投资的对象,市场价格也一直波澜不惊🫲🏽,未见特别的大起大落🧑🏻🍼。据笔者在芳村茶叶市场访谈到的一位老茶商回忆,直到20世纪末,普洱茶价格都还如此。当时西双版纳勐腊县上等的易武茶,每公斤不到30元🪴,邻近有名的勐海县南糯山茶👰♀️,每公斤不到40元🤟🏽,普洱市澜沧县的��迈茶算价格较高的🧚♂️🥌,每公斤也才大约70元。至于后来价格一路高涨的各类古树茶🐚,在当时更是不为人所看重,价格往往低于易武茶👭🏻、南糯山茶。云南西南部农村的茶农,普遍不愿侍弄古茶树✊🏼,因为它们一般生长在离村庄较远、交通不便之处,且因过于高大而不便采摘。甚至于💂🏽,在此前的1985年🌸💆♀️,思茅地区(今普洱市)外经贸局为弄清楚古树茶是否安全无毒🐢🧰,还郑重其事地请杭州质检所对之进行了测验🎂。稍后几年👄,古树茶逐步进入市场👨🏼🏫,但量、价均不高,远不如常见的台地茶。
据几位福建茶商告知笔者,20世纪末,他们同乡中的有钱人,主要在经营医院👟、矿石、小水电站🧑🏼🦳、木材🤘🏼、玉器等生意,而江浙和珠三角的制造业也十分红火,做茶叶生意的人远不如现在多,专做普洱茶的则更少🪹。21世纪初,相当一部分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和港台的资本开始进入北京、广州的茶叶市场,广州芳村的大型茶叶批发市场,也就是此时正式建立起来的,并迅速形成了年交易额十几亿的规模。与此同时,茶叶品牌建设🎅🏼,以及深入原产地控制货源➞,也就成了茶商投资竞争的焦点之一。由于普洱茶名气大😞、产区大🔒,且具有耐储藏的特点🏪🧑🏻🎨,更是茶商囤积居奇的重点对象👨🏿🦱。其结果,普洱毛茶、成品的价格均一路高涨,相应地新茶厂👸🏻🏑、新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20世纪末🩳🤲,普洱茶成品年产1万吨左右🤵🏻♂️,上规模的厂家只有几个👨🏫,至2006年,年产量即达到了5~6万吨(几位茶商对具体数字估算有争议💛,但数倍增长是无异议的事实),新增茶厂近千家📔,品牌也近千🦐。直至2007年🥕,普洱茶(尤其是熟茶)销售价直线下跌⚔️,不少茶商的流动资金几乎被完全套住(相映成趣的是,该年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江浙👰🏽♂️、广东制造业出现困难后,部分老板挟巨资转行进入普洱茶市场。它制造出的热点是普洱古树茶,其古老、稀少、天然和大叶等特征,被当作了宣传重点。从2010年开始,古树茶的价格以每年将近一倍的速度暴涨🎈。2013年😿,上等的正山古树毛茶🛀🏽🗄,已达每公斤4🏨、5千元,2014年春更是涨至上万元📫,个别的甚至达十几万元🤰🏼。毫无疑问,在高价刺激下,由于产量增加,加上销售商囤积,普洱茶整体库存较之于金融危机前👶🏼,进一步急剧增加。2014年下半年🤽🏼♀️,普洱古树茶价格开始急剧回落,2016年进一步惨跌至毛茶每公斤2000元左右。同时,这也影响到了普洱台地茶,导致普洱茶经营整体上陷入“滑铁卢”📑。
经历了普洱茶“极度疯狂”的广州芳村茶叶批发市场,2014年下半年最先陷入困境。笔者在调研中得知,不少茶商上半年高价囤进大量普洱茶,下半年无法出手🚇🟣,或者不得不低价出手,亏损巨大。其中,普洱熟茶库存积压尤其严重(生茶则因原料质量较高,相比较而言市场情形稍好些)🦖。如何为囤积在广州芳村茶叶批发市场的数千吨普洱熟茶找到新的“卖点”,成了茶商极为焦虑的事情🥜。其中有部分茶商开始尝试,借鉴茶中加陈皮的做法(福建、广东潮汕等地传统上有在红茶、乌龙茶、黑茶或凤凰茶中加陈皮的例子,但非主流,只是为调味健胃、应对感冒个别临时的做法),将柑橘开洞去瓤🙌🏽,然后将普洱熟茶塞入柑橘皮🧝🏿♀️、干制♖。正因为起初只是临时性地探索🐮,并不为主流茶商所重视,故此法为谁首创🕵🏽,现已难以说清。
经2014年下半年推介、销售,初步被证明有市场潜力后,2015年,众多茶商开始加入此行列🔔,而且加入了“文化创意”因素⤴️🌅。用一位茶商的话说💥,就是“有高人指点”🤽♀️,有针对性地瞄准了陈皮中名气最大的新会陈皮🙎🏿♂️🤱🏽,尤其是传统中医典籍有记载的“青皮”(7、8月间柑橘尚未成熟时采摘)。相应地,前文所述各类广告和介绍也随之出现𓀂👨🏽🎓。2016年,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吸引到了普洱茶原产地云南的众多厂家👌🏽🤽♂️。数家普洱茶传统大厂,直接在新会设立了加工厂(据新会区经济信息和商务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2016年起他们每年产柑皮普洱茶达5000吨以上)🧝🏿♀️🖕🏽。新会区政府则牵头主办了几场大型交易会⏸,推介柑皮普洱茶🕛。一时间🤸🏽♀️,柑皮普洱茶,尤其是小青柑茶⏩,成了茶叶市场中的时尚产品。对此⬛️,有茶商表示,小青柑茶简直成了普洱熟茶的“救命稻草”。不过,笔者访谈的茶商中也有人谨慎地表示,将存货清仓后即不再囤积,“被前几年过山车一样的价格弄怕了”。
对于新会周边地区的柑橘业来说,小青柑茶何尝不也是“救命稻草”。近二三十年来,随着柑橘种植迅速扩张,柑橘市场趋向饱和、竞争异常激烈🔳。新会因地处珠三角,农民就业机会较多,柑橘种植其实早已萎缩😥、面积不大,环珠三角地区柑橘名镇是北面的四会市。但是🦈,四会柑橘业也早在10年前陷入了低谷。原因是其柑橘业发展较早,而柑橘树龄达15年左右以后👨🏽🦱,几乎必然出现黄龙病(叶黄、果小且奇酸),此病目前尚属柑橘不治之症,且具有高度传染性。本地柑橘不得不“休耕”后,大量桔商利用四会柑橘名声在外的优势,从周边其他县市收购柑橘,再贴牌转售。即使这样🎅🏽,四会周边的柑橘仍严重过剩,除皇帝柑等名优产品外,其他柑橘近年几乎年年滞销。与广州芳村茶商一样,四会桔商也在行业“严冬”中寻找“救命稻草”。小青柑茶突然有市场后,新会柑橘皮供不应求,不少新会农民开始扩大柑橘种植面积💌,但挂果尚需时日。四会及其周边的柑橘🌤,迅速填补空档。部分四会桔商,也开始小规模兼营销售小青柑茶🏔🖕🏻,于是才出现本文开头邻近的云浮市石材商到四会买茶的场景。
三👾、味的社会建构与等级区分
与传统普洱茶相比👩🏽🦲,小青柑茶在销售目标群体上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宣称男女老少皆宜。据一位茶商介绍👮🏼,小青柑茶广告确实有一种倾向,就是让人认为“这是最适合小资女性喝的茶”🧶,从销售实况看,的确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原来不喝茶的年轻女性🕺🏿。若用“专业”品茶人的眼光看,这部分消费者可谓彻底的“外行”🤜🏼,茶商、广告及一些“资深”人士的引导,对她们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茶商的口头介绍以及茶叶市场和网购广告中,随处可见关于小青柑色香味俱全的描述,如茶汤清澈、茶香浓郁、香气纯正👨🏻🏭、滑口甘醇、甘醇甜润🪚、清新、口感怡人♐️、口齿留香👩🎤、回味悠长🐍🔓、回味甘甜🧒🏼。在此类描述中,甘、甜🧙🏽♀️、回味等概念被反复叠加使用🐸。也有些描述会更具体🏋🏼♂️,如强调色泽浑厚🐨、茶水清澈透底,入口稍苦涩、回甘慢、升津快🌃🧎♂️,味道浓郁🧗🏼♀️、清香,仔细体会有淡甜味🙅🏼♀️,口感纯正清香、丝润爽滑👩⚖️,回味无穷。很显然,这类描述充满了矛盾,将浑厚与清澈🦇、苦与甘、慢与快、浓郁与清香、纯正与丝滑等语义完全相反或相去甚远的概念,简单粗暴地叠加了在一起。此外还有些描述,则比较抽象和夸张,如滋味圆润💃🏼🍫、茶气十足、色泽饱满2️⃣、娇艳欲滴,茶给了柑“红颜”、柑给了茶“心肝”、陈韵加鲜爽、韵味特色十足,千里相会的缘感滋味💂🏻♂️🤾。有位茶商给笔者比拟道:
茶的味道就像人的味道。绿茶味清,喝绿茶🤹🏽,尊龙凯时娱乐脑袋里浮现的形象应该是老人或红尘 之外的人;乌龙茶、红茶、熟普洱茶,就是成熟的中年女性(的形象),见过世面了🎧🦸、有厚度;生普洱茶,尤其还有(流行于潮汕地区的)凤凰茶,味道苦涩🦹🏿♂️、有点刺舌,去油厉害,是中年油腻男(的形象)🪽👩🏼🔧;小青柑(茶)则是知识型年轻人的形象🤦🏽,俊男、靓女👨🏽🦲,年轻而有内涵🛑。
然而,不少长期饮用普洱茶的人,对小青柑茶却并不认可👨🦼。其中,常见的质疑是由于加了青柑皮,茶入口后有酸味🫱。有的则表示🈳:“熟茶讲究的就是味道要纯正🫶🏻,淡淡的涩味👨🏿⚕️,也就是本有的茶味,不应该有杂味🦏🔽。现在(小青柑茶),再好的茶味🧑🏻⚖️,也被柑皮味破坏了……所以🫃🏻,它不可能用上档次的普洱去做,都是中低档甚至很差的茶🏄🏿。否则也是暴殄天物,浪费好茶叶。”与此类似🕯,有人表示:“普洱就要喝原滋原味,就像真正懂茶的人,绝不会在茶里加糖🍇、牛奶这些玩意儿❣️,要么干脆就去喝珍珠奶茶得了。”此外,还有资深普洱茶爱好者指出,小青柑茶的“茶性”“茶理”与熟茶完全相悖,长期饮用对身体,尤其是对年轻女性身体未必有益。在他们看来,熟茶性属温和、出味慢、回味单纯🤵♀️、养胃,而青柑皮性烈、出味快🥷🏼、回味辣、冲鼻🏕、刺胃。
可是,小青柑茶毕竟在短时间内一定程度上“时尚”起来了✊🏿。据保守估计👰♀️,近三四年,每年小青柑茶销售额都有数亿元。从消费人群来说,正如网友在中国普洱茶网、搜狐网美食栏目等大型互联网平台的论坛中所指出,“文艺青年很吃这一套”。那么,是哪些因素让这类消费者🫖,短时间内对这种饮品,突然如此青睐🚴🏼♂️?从客观因素看,不着色素、无添加剂、单颗粒包装携带便利、价格适中(常见产品每斤300~500元)🙎🏼,确有契合此类群体需要之处。质量太差的只适合做大碗茶💂🏽♀️、品味不够🫅🏿,质量很好的则价格过高。不过🧚🏼♂️,考虑到此前市面上并不缺少小袋包装、中档的普洱茶👨🎤,显然还有其他原因值得推敲。从小青柑茶广告和茶商宣称的适宜饮用人群分析中🩰,或许可以看出些端倪。
这些分析认为🕵️♂️,小青柑茶兼具云南普洱熟茶和新会陈皮的保健功效(详见前文)。进而,其推论是它特别适宜以下人群🧝🏿:缺少运动的;生活在PM2.5较高环境的🦸🏻♂️;常用手机、电脑的;常吸烟❕、喝酒的☂️🪱;常加班熬夜的🤰🏼;爱美养颜养生的。这些区分“目标”人群的“指标”⚜️,无疑深深戳中了当代中产阶层上班族的“痛点”,既是其生活真实写照🚗,往往也是其焦虑所在。有了阶层普遍的焦虑,“不妨试试看”的态度便有了基础▫️。以至于𓀅,简单粗暴的广告也能大行其道:鼓动将之做礼物,“给男士,经常加班,烟酒过多,多亏有了它🛕;给女士🔲,岁月无痕,青春动人,喝出好身材👩🏽🍳;给长辈↕️,孩子孝敬‘尊龙凯时娱乐’的茶,喝了特别舒服🦸♀️💂🏿♀️;给孩子,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区分品味的策略,也常用于小青柑茶群体内部。言下之意,那些质疑小青柑茶味道的消费者,很可能是碰上了假货🚴🏿♀️、次品或饮用方法不对🐋。有强调客观因素者,如储茶需远离湿度大、温度高👲🏿、有油烟等杂味的地方🥒👃,泡茶用水应用纯净水(其他水的矿物质会影响茶的滋味)🧗🏿♀️。也有强调主观因素者,如要用紫砂壶,且最好刻有“松竹兰梅”或“般若波罗蜜多”字样,以便让茶味与意境相融。更常见的区分办法,是强调物的档次。如很多茶商会对柑橘皮进行分区,新会的和外地的柑橘皮被认为“味道截然不同”;新会又分“核心产区”“非核心产区”,前者只包括5个村庄🎄✡️;柑橘树龄大小👮🏿,大的被认为比小的好(其实,主打柑橘市场的树龄一般是5~10年🎁,更小则产量低,更大则离黄龙病不远);采摘时机恰当的好🧑🏻🎨👿,不恰当的则次(但说不清何时最恰当);柑皮干制方式🧚,全生晒最佳♞,低温烘焙次之,高温烘焙较差(因需求量大且采摘时间属珠三角多雨季节🧎♂️💯,实际上工业生产均为烘焙);填塞普洱熟茶档次、年份,档次高的比低的好🫄,年份长的比短的好🤶🏽。若将这些因素进行交叉,理论上可区分出好几十种层次的味道🧝🏿♂️。只不过,就普通消费者乃至茶商而言,几乎不可能真正区分出如此细微的味道差别。
四🧑🏽⚖️、人物关系重建与资本流动
在小青柑茶出现之前,新会柑橘皮和云南普洱茶沿着各自的社会与文化关系网络流动⛹️♂️,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前者大部分被当作食用柑橘时的垃圾丢掉♻,少量被晒干并制成药材🚴🏼♂️,经中药分销渠道📨,流往外地乃至国外中药店。缺乏中药理念者,不太可能会喜欢它🫶🏿。后者在云南西南部加工或粗加工,主要经昆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批发👶🏻,流往全国或境外,但也有一部分直接流向周边国家。喜欢其口味🤹🏽♀️、享有其文化者,不会特意加入杂味。小青柑茶使这些关系出现了一个重组的过程。
首先,地处珠三角南部的新会及周边地区柑橘皮出现了新的流动轨迹。由于新会柑橘皮供不应求🥔,不少商家扩展到周边地区收购柑橘皮。但这项工作,显然并非云南进驻新会的茶叶生产企业所擅长,甚至也非广州芳村茶叶批发市场的茶商所能兼顾。珠三角北面的肇庆四会市柑橘业,此前远近闻名,近十余年虽因黄龙病遭到重创,但肇庆其他县(市)以及与之相邻的云浮市所辖县(市)柑橘🦁🪭,往往“冒充”四会柑橘、参与市场竞争🕒。由此形成了奇异的景象:新会本已非柑橘主产地,靠四会桔商营销补充;四会本也已非柑橘主产地🦁,靠桔商从肇庆、云浮市乃至广西、湖南和江西等地加以补充;在这些地方🍫,人们此时才知道🧑🦳,原来尚未成熟的小青柑还能有如此用处💃🏽。
其次,除柑橘和柑橘皮空间旅行外🤷🏼♀️,人们关于柑橘皮的认识也发生了些许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新会“陈皮”🖋,其实多数都取自成熟柑橘皮🤐,此时柑橘已红🤷🏿,称“红皮”(它只是副产品,人们更看重食用柑橘瓤)☂️。7🧏🏿♂️、8月份采摘尚未成熟的柑橘所得之皮🧚🏽♀️,称“青皮”。青皮虽被认为药效略好于红皮,但因柑橘尚不能食用🚄,只有因台风毁损或其他不得已情况下,方会较大规模制作。而今柑橘市场竞争激烈,柑橘本身难有利润🫅🏼,青皮利润可观⛸。柑橘皮成了主产品,瓤反倒被当作副产品🚣🏿♀️,用来制作肥料、发酵素等🚗。由于制作小青柑茶,需要在柑橘皮未全干时即填塞普洱熟茶(否则就不可能获得圆润形状)🫕,所以柑橘皮不可能陈化(在新会传统知识体系中,不管青皮还是红皮,只有干制并放置较长时间🚵♂️,如1年以上👝,方为陈皮)。但在销售和宣传中,茶商往往宣称它是年份茶与陈皮结合的产物。以至于不少消费者认为,橘皮即青皮,青皮即陈皮,陈皮即具有种种药效♒️。很显然,这只是一种基于误解的知识拼接🧑🔧、混融。
再次,普洱茶流动🏫,也因小青柑茶而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此前🧑🦼,相当一部分普洱茶从原产地经昆明批发,或直接进入广州芳村茶叶批发市场✝️,然后再流向其他分销商。有小青柑茶后,先是广州芳村茶叶批发市场的普洱熟茶大规模流向新会👩🏼🏫,经加工后再流向芳村。近两年🧔🏿♂️,大部分普洱熟茶则经云南大型茶叶生产企业之手进入新会🤾♂️,加工后再流向昆明🌛👨🏻🦳、广州、北京和上海等大型茶叶批发市场🤟🏼。以往普洱茶从原产地直接销往邻近的缅甸、泰国等地,小青柑茶则主要是从广州“拐弯”💁🏼♀️,“舍近求远”流向这些国家。同时🪖,作为“时尚”茶🤽🏽,它还沿广东其他商业网络流动。如广东云浮市是世界闻名的石材生产地🤳🏿,原料来自全世界🏓。不少石材老板像程福稻,出国采购石料时,都会带些茶叶作礼物送给国外商业伙伴。以往程福稻常到广州芳村买茶⛏,近几年则主要到新会或四会买小青柑茶🤷🏻♀️。他说:
去新会或者四会批发,比芳村价格更低些。鬼佬(外国人)反正也不真正懂品茶,给好茶🦆,比方说极品龙井✉️◼️、普洱古树(茶)🛂,也喝不出个所以然。这个(小青柑)茶便宜,用来做见面礼划算➜🧗♂️。关键是,(我碰到)好多鬼佬,还觉得蛮时髦的,味道也更重、更刺激,说是那个橘皮的味道像可乐和雪碧(碳酸饮料)🔧,有点冲鼻子,很酷。
此外,人们关于普洱熟茶的认识,也出现了重要变化🍯。关于其品性和等级分类,原本总体上可以说是云南部分民族的常识,即使“非专业”人士也大体知道它养胃、温和,味纯且醇厚者居上。云南以外的熟茶爱好者,对此类知识也多少知道一些。但小青柑茶广告及其“时尚”效应,诱导出了一批消费者🧑🏽⚖️,认为普洱熟茶加青皮之后👨🏻🎓,味道变得立体、口感更好了(这些人并非茶商👨👩👦,作如此之说,应非刻意广告)🫦。另有一部分人(年轻者居多)则认为,加不加青皮,味道区别不大👏🏿🐪,关键是够“新潮”。笔者在昆明呈贡访谈到的一位来自澜沧的拉祜族茶商则强调,澜沧拉祜族地区的普洱熟茶最适合加青皮𓀃,而其他地方的茶因过度商业化种植👰🏻♂️、采摘,老叶偏多,加青皮后💸,两种味道难以融合得好(在部分互联网论坛中📠,也有不少发帖者持此论)🤽🏼♀️。从旁观角度看,此类说法或不乏商业竞争考虑🏊🏻♀️,但客观上却也表明,云南乃至普洱茶原产地的人们关于茶的知识体系🧛🏽,因小青柑茶而出现了裂缝乃至紊乱。
毋庸说🫱🏿,小青柑茶还改变了一些人与人的关系。此前🐝,云南的茶叶加工企业人员不会进驻新会🫸🏽,不会与新会地方官员🧙🏿♂️、柑橘种植户打交道;即使在广州芳村从事茶叶批发多年的茶商,也不太可能会与四会的桔商有多少深层次合作🧑🏻🏫;各地茶叶批发商,根本不可能会到新会💆🏿♂️,与茶叶加工企业接洽🧗🏻♂️;新会的各级官员🙇🏼♂️,更不可能会为普洱茶组织交易会😅、打广告。
结 论
不难看出🌓,小青柑茶市场份额和声名鹊起,固然很难说与其物的本性🥁⬆️,也即普洱熟茶和柑橘皮有各自的使用价值无关,但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很显然是制造广告说辞的资本。它们并非关于物的科技说明书,而是从整体上构造出一种经济叙事♾。其叙事精心挑选了二者各自的特点🏹,传统中医药知识体系中关于其功能、优点的记载及历史中形成的有名产地,加以强调🏊🏼♀️,同时剔除了传统知识中关于其缺点的信息👨🏽🦲。将二者去除“杂质”,皆变为“纯粹”的“好”东西之后,予以夸张化处理,再并接在一起。从叙事逻辑看,是典型的诗性逻辑♍️。
诗性逻辑支配物的经济叙事,当然不是为了纯粹文学雅致🧜🏽,而是资本推销。那些“给孩子吃嘛嘛香”式的祈使修辞,是其最赤裸和粗暴的表达。这样表述💡,几乎等同于“神药”。人的常见需要,它都能满足,一个人只要还有正常需要,就应该是它的顾客。它被创作出来👩🏼🏫,并非两样以往完全不相干的东西偶然形成的“邂逅”🥷,而是资本在茶叶🦒、柑橘市场周期性“滑铁卢”中,焦虑、“抓瞎”拼凑出的“救命稻草”。资本寄希望于与一种新的物结合,以最大限度实现哪怕是最后一丁点利润📔,此过程即是典型的“内卷化”。它缓解了表层危机🧛🏻,陷入“滑铁卢”的资本👩🦱,靠拼接物及其“时尚化”,终于解困,甚至还不乏盈利。但也正由此,它进一步刺激了普洱熟茶、小青柑产量。将来会否有一天,导致更多过剩🐈、更深的“滑铁卢”👼🏿?这是不得而知的事情,有的资本开始比较谨慎起来,但更多资本显然正试图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先争取到哪怕只是再多一分的利润。
本文主旨并非研究经济增长规律,对茶叶🏚、柑橘市场周期且不去作进一步讨论。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在市场低谷中💆♀️、在供给过剩时🧑🏿✈️,并不会被动地等待调整🏄🏻,而会主动地去制造需求(即使制造出的需求未必对人有益)👷。除利用诗性逻辑制造经济叙事之外🧑🔧,制造“时尚”也很重要🙍🏽。利用时尚及其社会心理🏋🏻,有效“俘虏”消费者的秘密“武器”🫛,则是味道的社会建构与通过“品味区分”的“分类斗争”。除用纯正、甘醇等常见“外衣”装饰之外🧗🏿♂️,将各类矛盾词汇叠加在一起以示高深🫄🏽,也是建构味之形象的魔幻手法。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此类叙事切中了当代中产阶层上班族的“痛点”。在有限价格范围内🪛,通过客观、主观甚至根本不存在的指标,细化区分味道,以配合此类群体内部细分攀比和追逐时尚的需要,就有了社会基础🧖。何况,品味区分,还可顺便掩饰部分消费者对其味道不纯正的质疑🎅🏼,将之归结于茶叶👨🏿🍳、柑橘等级太低,抑或是冲泡方式不对。从内在理路看,此为利用社会分化逻辑,弥补诗性逻辑也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的苍白🛫。
如此,资本成功地制造出了一种需要,至少暂时缓解了资本的“内卷化”困局。这一过程,与费孝通曾长期关注并忧虑资本不断流出农业领域,形成鲜明对比。在这里,城市工商大资本焦虑得像逃命一般,想找到下乡👱🏼♀️🥈、融入农业的契机。而其背后事实⛹🏻,则是城市工商资本出现严重的相对过剩,难以找到增值乃至保值的渠道。如孙立平所分析👳🏿♀️,上世纪中期🙋🏼♀️,中国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之前,资本不足是制约经济活动的主要原因🍆,只要有资本,找到有市场盈利潜力的项目并不难𓀕,此后则相反。小青柑茶案例也表明🍽,在当代,不是旧的物的重复生产,而是新的创意,才是资本的“生命线”。
尊龙凯时娱乐在此不想抽象地评估👩🏻🦽,资本对物的创意之道德价值。小青柑茶本身并非绝对好或坏,但盲目夸大其益处、扩大适用群体😴,则也不无风险🌗。不过,无论如何,此类物与物叠加的方式,突破并部分改变了两种物原先各自所附着的“地方知识”。以往无论是参与普洱茶还是青皮交换的人们🏩,各自享有自身的“地方知识”🧑🏽🎤,现在资本推动下,“地方知识”的边界被打破🎅🏿,并且,两类“地方知识”并非由其文化持有者自觉👊🏿⛑、自然融合在一起,而是被动地由资本粗暴地并接在一起👩👦,而并接所产生的冲突👱🏽🧑🔬、缝隙🚶,也一并被资本粗暴地抹去🧛。
当然🧹,从抽象意义上说,只要是不同文化相遇、对接,就会产生萨林斯意义上的自然“并接结构”。但正如黄志辉所指出,单纯的“并接结构”之说有忽略其中的强力之嫌。“强力并接”的要害在于👨🏿✈️,其中至少有一方主体性缺失🧑🏽🎄,各方利益不对称。尊龙凯时娱乐知道,“文化自觉”即人们对“自我”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自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而由资本操控的文化强力并接👨🏭,与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交流👨🏻🎨、文化创意相比,关键的区别即在于并非基于“文化自觉”💂♀️❔。
“地方知识”被“强力并接”的重要后果之一,是资本获得了价值“公分母”般的能力🧹。不过,即使如此,世界似乎也并不是“平”的👩🏼🔬🤶🏼。相反,它充满了因“地方知识”并接带来的缝隙👘。真正让资本轻松“跳跃”过这些缝隙的,是基于社会分层带来中下阶层高不成低不就的收入,以及普遍焦虑的社会心态💁🏼♀️。它使得这些群体,认为资本的说辞尽管充满了诗性逻辑,但仍不妨值得一试。如此一来🤛🏽,尊龙凯时娱乐似乎就无法像波兰尼那么乐观地认为💪🏻,市场从社会中“脱嵌”后,将随即自动出现社会“自我保护”过程🤵🏻♀️。相反👼🏿,某些社会“自我保护”的倾向🅱️,有被资本强力清除的可能。社会根据资本增值的需要,被重新拆分、叠加🍿,组合成以资本流动为链条的网络👨🏻🔧,而非人、物在物理空间上因便而成的网络。毫不相干的人、物,可以不再由于“地方知识”,而由于资本“强力并接”,哪怕舍近求远,激发出“亲和”关系。一句话📔,社会与文化边界并不必然成为针对资本与市场的保护膜🤷,相反可能基于“资本亲和”机制🧑🦯,进行调整和再生产👩🏻💻。这既可能给经济带来资本“内卷化”脱困的精彩现象,也可能给资本和消费者带来更进一步的风险🤳🏼。
责任编辑🧗♀️:c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