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其他分支

陈栋生 西部大开发十年回顾与展望

2009-11-19 作者: 陈栋生

西部大开发十年回顾与展望

陈栋生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从非均衡发展战略逐步向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为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通过十年大开发的实践,在如何结合西部地区的具体区情,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

自主创新道路等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经验🚘。

 

  ●文化是民族之魂🥰。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十年之时,要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出发,落实好文化惠民工程,依托文化创新来发展文化产业,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加快西部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在世纪之交党中央统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亦可说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晚年关于“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由第一个大局过渡到第二个大局)这个问题”的重要指示的重大举措⬆️。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地区倾斜发展的区域政策在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尽快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亦付出了国内地区发展差距明显扩大的代价⛺️。1999年,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足东部地区的一半(41.3%),东🙋🏽、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对差距比1978年扩大12.8个百分点。在既有地区经济分工协作的基础上,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投入产出关联,互为市场。保持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地区经济普遍繁荣、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头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相继提前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加快中西部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作为新世纪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第一个重大战略部署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从2000年起全面启动,标志着“第二个大局”拉开了帷幕,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从非均衡发展战略逐步向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这为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十年来,西部地区已开工重点工程102项,投资总规模1.74万亿元,在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的带动下,社会资本和区外、境外资金的进入,使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年的年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2003-2006年平均增长26.8%,2007年🙍🏿、2008年分别比上年增长28.2%和26.7%),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投入运营。投资和创业环境的显著改善,地区发展活力的释放,十年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1%,不仅高于大开发前(1978-1998年期间平均增长率9.45%),与东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差距亦呈收敛态势。在国际金融危机开始蔓延,外部市场需求萎缩的200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幅超过东部,达到5.8万亿元,在全国GDP中的占比达到17.8%,较大开发前有所提高。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中,有10个增幅超过全国平均值(黔、蒙、桂、川、陕;渝、青⛹🏻‍♀️、滇👨‍👦、藏和新疆),其中前5个省(区)增幅达到两位数👴🏽。十年来,西部地区在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同时,各项社会建设有序展开,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更可贵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通过十年的实践,在如何结合西部地区的具体区情,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自主创新道路,践行科学发展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领域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发展、在发展进程中加以解决。发展必须立足区情,欠发达和相当广大地区生态脆弱是西部地区两大基本区情。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为了使西部丰富的资源、特色产品以低廉的交易费用进入国内外大市场,使国内外各种先进生产要素顺畅进入西部,就必须首先从改善交通运输📙、通信网络和电网等入手。扼制生态恶化是维护生存之舟,建设幸福家园的需要。《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科技、教育有较大发展”👨🏽‍🍳。十年来,西部地区新增公路里程85万公里以上,新增铁路营业里程超过8500公里。在抓紧干线建设的同时,“油路到乡”🧶、“公路到村”的农村公路建设有序展开🙋🏼。根据西部基础设施依然滞后,生态维护、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的实际,在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十年时仍需抓好这两个重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兴区强区之本。十年来,西部地区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西部大开发输送了大批人才,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了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除京、沪等地著名高校将逐步扩大在西部地区招生的比例与规模外,从2009年起,教育部批准青海大学🈂️、宁夏大学🧒🏿、西藏大学和石河子大学进入“211工程”序列,接受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三方的共同投入,重点建设对所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学科,培养西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在西部民族地区新设立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10所高校和3所高等专科学校。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是手段而非目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增进民众的福祉,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十年来,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享有的公共服务都明显提高,但和全国平均值和东部地区比较,还有不小的差距。例如,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居西部前3位的内蒙古📤、重庆和广西都达到14000元左右,接近全国平均值;而新疆、甘肃则比全国平均值低27至30个百分点;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居西部首位的内蒙古为4656.2元,仅比全国平均值低2个百分点,贵州、甘肃则比全国平均值低40多个百分点🪃。今后,西部要抓住机遇,尽快补上在义务教育、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欠账;稳定现有就业岗位,鼓励创业;要使西部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与东部的差距明显缩小;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城乡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西部大开发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在抓紧经济建设的同时,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在经济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最突出的有三点:

 

  一是从西部地区具体的区位地缘、资源秉赋出发,重点培育特色优势产业🍳。2008年西部12省(区9️⃣、市)生产的原煤☠️、原油、发电量和棉花已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3.9%👨🏼‍🎤、29%、28%和43.7%,发挥了国家级能源基地、棉花基地的作用🚶🏻‍♂️‍➡️。比如,内蒙古从煤炭开发入手,发展火电以及煤制油🪠、煤基醇🥭、醚燃料等煤化工,拉长产业链,同时发展乳品业📩、风��发电、太阳能热气流发电和各种沙产业,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十年年均增长16%,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由大开发前(1999年)的8.26%提高到2008年的13.32%。新疆亦如是,依托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以及土地辽阔、日照长🥡、边境线长🙆🏼、口岸多(一、二类口岸29个)等条件,重点打“黑”(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白”(棉花)、“红”(番茄、枸杞🍔、红花等)等特色牌,并逐步壮大产业链🫄🏽。同时坚持对内对外开放两手抓,一方面大力开展以边贸为主的进出口贸易,同时引进中央企业等大型企业集团的项目落户,推进区域经济发展。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4203.4亿元,相当于大开发前(1999年)的3.6倍,2008年天然气🌛、棉花产量居全国首位,石油产量居第2位,进出口贸易总额居西部首位𓀕👨🏿‍🔧。《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指出的能源👩‍👦、化工👴🏼、有色金属、稀土、钾🤽🏽、磷、特色农牧产品及加工、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西部各省(区、市)结合不同区情,各有侧重地发展。而且能够根据国内外经济科技新走势,重视培育低碳经济。西北与内蒙古都及时发展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及相应装备的制造业,西南则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

 

  二是科技和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依托科学技术,前述内蒙古、新疆地区产业链的延伸,每一步都得益于科学技术及时的支撑。平时如此,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时,科技🏊🏽‍♀️、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彩虹集团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咸阳建的第一座彩色显像管厂,随着产品进入生命衰退期,企业陷入了困境,之后依托技术研发成果和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及时转向了平板显示产业,通过产品升级成功化危为机⏺。创新是企业转型🪹、产品升级的动力,亦是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今后西部仍要继续优化地区创新环境,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纽带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是坚持“双轮驱动”☝️。新中国成立60年来正反两面的经验,以及西部大开发十年的经验都表明:国家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公有制和其他多种所有制的双轮驱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家直接掌控国民经济命脉💭、关键领域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多种所有制的充分发展又能够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一切财富之源活力迸发。十年来,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和东部的差距有所收敛,面对当前西部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进一步改善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缩小东西之间的差距👩‍🍳。

 

  面对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繁重任务,在政治建设领域,民众对西部各级政府的希望是:加快政府职能和作风的双转变,使其真正成为当地宜于投资兴业环境、宜居环境、宜学环境建设的组织者,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正常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凝聚力和创造力之源,它既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更是区域软实力的核心内容👂。西部大开发十年间,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天灾人祸”的严峻考验。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十年之时,要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出发,落实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要依托文化创新来发展文化产业,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可持续发展的真谛在于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不突破环境容量和自然承受力的阈限。对地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生态系统既复杂又相对脆弱的西部地区,坚持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环境保护尤显重要👩🏽‍🦳。过去十年,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等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𓀙。在西部主要有以下任务:重点地区与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圈的率先发展,资源富集地区的集约开发,重点边境口岸城市的跨越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三峡库区、资源枯竭矿区以及各类县域经济发展的统筹兼顾🦸🏼‍♀️。大开发以来,通过对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乌(鲁木齐)昌(吉)一体化地区和滇中等重点地区的优先发展,构建了西部的战略高地🧏🏽‍♂️。同时在资源富集或区位优越地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如广西沿两江产业带👃🏿、宁夏的宁东能源化工和新材料基地等),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重视城市对广大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大开发中,统筹内外要素,有效聚合优势,既重视内生要素的培育🌾、壮大,又积极对内对外开放,从区外、境外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与管理,激活、提升内生要素,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通过东✊🪖、西共建产业园区,提升西部各类开发区的综合水平,壮大自主发展能力🔏。

 

(作者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

 

0
热门文章 HOT NEWS
尊龙凯时娱乐专业提供:尊龙凯时娱乐🔉、尊龙凯时平台🧘🏽‍♀️🐊、尊龙凯时招商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尊龙凯时娱乐欢迎您。 尊龙凯时娱乐官网xml地图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