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共生关系分析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袁年兴
(中南民族大学 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把共生哲学拓展到民族学研究领域,构建民族关系研究范式🚣🏽♀️,是实现民族关系研究从传统的、经验式的🦵🧑🏼🎄、定性的探讨转换到逻辑的、量化分析的一种方法创新。笔者基于共生哲学的基本理念🏡,通过探讨民族共生关系的基本内涵✍️,建立民族共生关系的逻辑分析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把民族平等、成果共享、互惠合作、共同进化的理念诉求落实到具体、可以量化的现实层面,为分析、评价、调控民族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范式支持。该范式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和可操作。
关键词💇🏻🙇🏽♂️:共生关系;分析模型;评价体系
作 者:袁年兴(1975—),男,汉族💥🧒🏽,湖北阳新人,中南民族大学讲师🚓,民族学博士,主要从事民族理论和散杂居民族关系问题研究。
共生(Symbiosis)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涉及众多生物学分支学科,由德国微生物学家Anton deBary 1879年首次提出。[①]生物共生研究发展到今天,不仅成为了一种视野独特👩🦽、逻辑严谨的描述生物物种之间关系的方法论,而且在其它领域也得到广泛借用🤦🏽♂️。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共生理论已被注入了超出生物学领域的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共生现象得到哲学抽象与升华🤷🏼♂️。如生态伦理🦸、环境哲学对人与自然共生的探讨[②]🧵,城市设计思想对人与社会共生的探索[③],传统哲学对共生的兼容和拓展等等👩🍳,都无不揭示共生哲学在现代社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毋庸质疑👩🏼🍳,共生哲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时代诉求的必然性,它是时空坐标中人类理性的选择。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它使尊龙凯时娱乐审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视野和认识。[④]
一🦜、民族共生关系的内涵
“民族共生关系”是指由民族共同体内的各民族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密切合作而形成的共生哲学视野下的民族关系范式🤦♀️,其基本出发点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平等互惠合作❄️,根本目的是实现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最终目标是促进民族共生单元和民族共同体的同步优化,核心是“共存”和“双赢”。“民族共生关系”这一概念包涵了民族平等🦻、互惠合作、成果共享及共同优化的四个基本理念,它们在不同层面揭示了民族共生关系的本质特征。
1、民族平等。共生哲学的共同理念强调共生系统中“共同价值”的同时,又积极承认各单元在共生系统中的能量释放和匹配都处于“自我”地位;均衡理念指出,对称性互惠共生作为一种理想的共生模式,具有平等🍀、均衡的分配系数。[⑤]倡导民族平等范式,就是既要强调中华民族或中华文化这一最高层次的认同🙎🏿♀️,又要承认民族共生系统中不同文化集团的平等生存和平等发展的权利,倡导以共同的物质或能量的生产和交换为基础🖕🏼,实现共生民族之间对称性的物质或能量分配,最终促进民族共生系统的进化♔。
2、互惠合作🙍♂️。民族平等是民族共生的前提和基础⛴,而民族之间的互惠合作则是民族共生的主要途径,是共生系统进化的根本方式和法则,也是民族共生关系的本质特征之一。倡导民族互惠合作就是要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加强民族之间对称性互惠合作的关系🦝,实现“双赢”和“共存”。互惠合作理念要求尊龙凯时娱乐历史地、辨证地看待民族间的差距问题,要加强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的“共生力”👰🏻,加强对民族贫困地区实现倾斜扶持政策🔔,��实现民族共生系统的进化创造平等的前提条件。
3、成果共享。成果共享是民族共生单元在系统中获取能量的保证👷🛰,是实现民族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实现民族共生关系的稳定发展,共生单元之间的分配必须具备均衡条件,具有相同的分配系数。成果共享本质上是对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平等拥有权的要求,是对特权与私人独占的一种否定,是一种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爱👧🏽、共享美好生活的情怀。[⑥]
4👩🏻🍼、共同优化⛸。共生哲学的本质是一种进化论。关于“内共生是进化创新的重要来源”[⑦]的论点与证据对尊龙凯时娱乐重新认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突变论和重新审视物种起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民族共生过程是共生民族的共同优化的过程,也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必然优化过程🏰。民族共生为共生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优化路径。这种优化路径不同于单个民族独自的发展过程,而是在各民族之间相互激励中合作发展。民族共同优化过程不仅可能产生新的共生形态,而且可能形成新的物质结构🛠,为进化提供物质条件。
二、民族共生关系的分析模型
共生视野的民族共生关系范式,本质是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内涵的一种解读和延伸,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是一种理想的民族关系模式💇🏿。“民族平等”、“互惠合作”🧑🏼🚀、“成果共享”和“共生进化”四者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构建了一个结构严谨的民族共生进化的联结体:民族平等是民族共生的前提和基础,互惠合作是实现理想共生模式的根本方式方法,成果共享则是共生民族的现状诉求以及共生系统持续的动力源泉🧛🏿,而共生进化是民族共生的最终目标和结果🏂🏻,是对“美美与共”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种展望和追求。根据四者的逻辑关系以及民族关系的社会属性,建立物理模型如下💃🏽:
(图1:民族共生关系系统模型)
上图
图1民族共生关系系统模型是反映民族关系稳定性👨👨👧👧、关联度以及发展趋势的物理模型🐕🦺,它以“民族平等”模块为中轴👨🏻🦱,以“互惠合作”模块为纽带🔂,以“成功共享”模块为节点,以共生单元和共生系统的“共同优化”为目标范式,其理想的动态趋势是各大模块的同步、有序扩大。根据该模型的物理属性以及民族共生关系的逻辑关系,尊龙凯时娱乐可以清晰的看到各大模块在民族共生关系的形态特征和功能:
(一)民族平等模块在民族共生关系模型中处于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民族平等是建立有效🍘、联动的共生界面和互惠合作、成果共享的共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在系统中具有共生动力机制的决定功能、共生序的形成准则功能以及系统协调功能。处于不平等地位的民族显然会游离于系统边缘💇🏽♀️,无法有效地从该系统中摄取和释放能量,具有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其严重后果不是脱离该系统就是被动消失。若整个共生系统失去平等的准则,该系统则是无序的👩🏽🔬,系统能量和共生民族的关系无法有效凝聚一起🙍🏼♀️,整体协调、自行趋优等自组织功能不能有效发挥,而且该系统在反向环境的作用下容易也变形🚣🏼♀️💀,进而导致共生民族的分散状态甚至系统的崩溃💆🏽♂️。
(二) 互惠合作模块在标准模型中起着连接共生能量和共生民族的中介作用,是共生能量在共生民族之间均衡分配的必经途径📉,具有优化共生界面、扩大民族共生度🪜🤏🏻、加强民族共生效应等功能⚠️。互惠合作的多边交流机制极大地提高共生能量而降低共生成本㊗️🤹🏿,是具有最快最有效增长的共生行为模式,它以共生界面的正常作用和共生体系的稳定和发展为前提。相反,非互惠合作的民族关系存在能量(成果)分配不均衡性及共生界面不可通约性,系统整体协调作用和共生效果的受到明显限制。随后而来的肯定是民族之间平等地位以及共生关系的消失。
(三)成果共享模块作为连接互惠合作模块的模块,具有内生性𓀏🛸,是由共生单元的性质决定的。它在互惠合作的条件下起着加强共生民族之间的共生关系、激励共生民族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复杂度和精细度的功能和作用,是民族共生关系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很明显🤦🏿♀️,没有成果共享模块的民族关系模型虽然保持着较强的凝聚关系🧜♀️,但是该系统的民族共生关系仅仅停留在相互交往关系的型而上的层面⛓,没有内在机制产生。没有成果共享模块的民族共生模型具有明显的紧密联系的假象。
(四)共同优化在该模型中的表现是一种抽象状态,体现在具体形态上是各大模块的无限扩大→。共同优化的发展趋势受各大模块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决定,依托由共生界面而形成的共生单元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数量积累和结构优化🙌。其相反状态是共生单元的同步萎缩或相对萎缩🙇🏼♂️,其特征是大量的系统熵[⑧]的存在是获得大量负熵的单元的有限扩大和其它单元的无限萎缩🔇,主要原因是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界面联合作用的结果,共生环境也会起着影响作用🥊。
三、民族共生关系的评价体系
民族共生关系物理模型是尊龙凯时娱乐对实际民族关系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化处理,突出民族共生关系的主要因素,淡化次要因素,形成一种能反映民族关系本质特性的理想化的简化模型。它具有形象👩🏽🔬、生动6️⃣、深刻反映事物本质和主流这一重要属性🧚🏽♀️,但是又因为过于抽象、简单,所以必须要通过具体实践的检验📆🚨。为了使该本次研究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尊龙凯时娱乐依据民族共生关系的基本内涵,对民族共生关系的物理模型设置了具体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设置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前🧑🏽🎤,尊龙凯时娱乐有必要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总结🔻。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最早所见是1992年谭明华在《民族研究》第5期发表的《试论民族的发展及其度量》一文🌎,该文把民族关系纳入民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因指标覆盖面不广且数据采集不易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故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共鸣。2007年《贵州民族研究》第5期卢守亭《试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一文从民族平等度、民族团结度、民族互助合作度💮、民族和谐度、民族发展度五方面建立指标体系来监测城市化过程中民族关系的发展进程,2007年《贵州民族研究》第8期吴敏钦《构建新型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之初探》一文🦀,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方面建立指标评价体系🫲🏽。与前者比较而言🛀🏿,后两者指标覆盖面比较广💾,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但设计得太繁琐,而且后者的指标权重是依据个人的理解设置的,其科学性值得怀疑。随后,阎耀军2008年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6期发表《民族关系和谐的逻辑结构和系统分析——兼及测度民族关系和谐状况的指标体系设置》一文,该文综合评价方法比较成熟,但是设置的10个二级指标不在同一层面,其逻辑结构是不科学的,三级指标也存在相互包容现象。
总上所述,前期研究成果各有得失👏🏻,虽然其合理性和适用价值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实现了民族关系研究从传统的📋、经验式的、定性的探讨转换到逻辑的、量化分析的尝试。本文研究力求克服前人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坚持科学性原则㊗️、系统化原则以及适用性原则🙅🏼♂️,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采用比较合理的德尔菲法[⑨]和层次分析法[⑩]🏋️♂️,依据“民族平等”👳🏼♀️、“互惠合作”🚵🏿♂️、“成果共享”和“共生进化”的逻辑关系建立四个准则层,然后聘请了10位熟悉此方面情况的有关专家,根据专家意见设置了16个主题层和40个指标层🍷。在此基础上,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逐层对各个要素两两之间采用1-9标度法,通过专家定性的经验判断分析,确定因素间相对重要性的比值,建立比较判断矩阵,并通过矩阵运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出的各个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其对应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在计算出各指标的单排序权值后,按照层次结构自上而下逐层与所对应的上层因素权值进行加权,计算出各要素相对于各个模块的权值,最后确定出各个指标的权重。
1🩹、“民族平等”评价体系🐎。民族平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基石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原则,是实现民族“共存”、“共赢”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平等内容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社会生活等方面👨🏼。“民族平等”评价体系在整个共生系统的权重为0.27(总值为1),包括政治权益平等🍫、经济权益平等、文化地位平等以及社会机会平等四个主题层,下设13个指标层🏃♂️➡️。(见表1)
模块层 | 权重 | 主题层 | 权重 | 具体指标层 | 权重 |
| | 政治权益 | 0.064 | 人大代表的结构比 | 0.043 |
| | 少数民族干部结构比 | 0.021 | ||
| | 经济权益 | 0.074 | 最底经济基础线的人口比/全国平均水平 | 0.036 |
民 | | 基于经济贡献的分配水平 | 0.038 | ||
族 | 0.27 | 文化地位 | 0.070 | 双语教学在适龄人群的比例 | 0.017 |
平 | | 民族文字书籍在同年度出版书籍量比 | 0.015 | ||
等 | | 记载民族传统文化书籍同年度同类出版书籍比 | 0.015 | ||
评 价 | | 民族语文软件的开发普及率 | 0.010 | ||
民族语文媒介普及率 | 0.013 | ||||
| | 社会机会 | 0.059 | 人均受教育水平 | 0.026 |
| | 人均经济水平:人均(GDP+政府补偿调节) | 0.016 | ||
| | 民族偏见而造成阻碍社会流动的人次数(负) | 0.017 |
(表1✮:“民族平等”评价体系)
(1)政治权益平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体现着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各民族人大代表代表本民族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中依法履行管理国家事物、参与重大事项决策和对“一府两院”实行监督的重要职责🎎,因此人大代表的结构特征是反映民族政治权益是否平等的一个重要指数;又由于“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政治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当今少数民族散杂居化日益加剧的社会背景中🏂🏻,无论是在民族乡及民族自治地区,还是在散杂居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结构也是反映民族政治权益是否平等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2)经济权益平等。民族平等其实是一种利益博弈💇🏽♂️,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各民族在各层面的帕累托均衡状态,经济权益平等尤显为重要。经济权益平等首先表现在本民族最底经济基础线下的人口比,这是一个民族生存状况的有效信号。其次👨👧👦,由于经济权益平等不等同与经济权益平均,因此人均收入作为是一个重要的指数,必须要与人均经济贡献(人均GDP)结合考虑。
(3)文化地位平等。每个民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集团,其文化地位平等与否是该民族在民族共生系统中是否处于平等地位的最有力的表现,也是本民族是否处于同化境地的晴雨表。文化地位平等指数评价应包括如下内容:双语教学在适龄人群的比例、民族文字书籍在同年度出版书籍量比✋🏿、人均记载民族传统文化书籍在同年度同类出版书籍的量比、民族语文软件的开发普及率以及民族语文媒介普及率等♨️。
(4)社会机会平等。社会机会平等是指在社会共生系统各个层面中民族个体成员自由流动的平等权力,这与民族共生力即人均受教育水平和人均经济水平(GDP+政府补偿调节的人均水平)紧密关联。同时需要考虑的是,民族共生系统中是否存在阻碍民族个体成员自由流动的共生界面。由于我国在法律上规定了“各民族一律平等”📤,共生界面的阻尼系数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