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工二代与中国未来
朱 力
文章来源于🗽:《人民论坛》第337期
面对农民工第二代已经生长在城市这一客观事实3️⃣,社会政策改革的总体方向是让农民工二代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心理,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让其具备在城市社会中向上流动的能力🙎🏿。同时,城市要向他们充分开放🎺,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与发展的社会空间,鼓励他们通过正当途径去实现个人理想,在社会的阶梯上向上攀登。
农民工二代有两个含义,一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左右开始从农村进入城市的青年农民工。二是指生在农村长在城市或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农民工的后代。本文讲的二代特指进城务工的农民后代(子女),即跟随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的小移民🤸🏻♂️💪🏽。学术研究中又常常将其称为“流动儿童”、“第二代移民”🐁。我国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超过1.4亿,第二代子女占其中的5%~7%👊🏻✣,已是相当大数量的人群👨🏽🦰。当前,农民工二代问题给中国政府带来的经济、社会、政治压力越来越明显😂,这足以说明解决农民工二代问题的政治紧迫性。
农民工二代的困境
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沉淀在城市的农村人口及他们的后代的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农民工二代最大的问题在于难以融入城市社会。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生活不稳定。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性使其家庭不得不经常地迁移,这会严重影响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同龄儿童在生活条件🧍♀️、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乃至语言等方面的差别,使他们感到与城市人生活方面的巨大落差🤱🏼,他们的内心容易产生自卑、失意和不平衡🧒🏻,引起农民工子女的厌学情绪🚋。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的拮据,不少农民工子女因此辍学在家🛁,进而一部分流入社会😗。
教育问题🙅。“为了让孩子在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是农民工带孩子进城的首要原因。农民工对孩子的期望与城市的父母是一样的🩴,他们同样把“上大学”⏬、“有出息”视作孩子的人生目标。据孙宏艳对北京的农民工子女的研究表明👬🏻,他们的不适应从学校就开始了🛫:对学习的内容不适应、跟不上,很少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很少参加兴趣小组与科研活动,认为老师不了解不理解他们💑。
社会交往困境。民工子女缺少社交技能,不懂如何与别人相处✨,在处理问题时大多采用消极性方法。左焕琛在一项针对新生代的问卷调查发现:63%的孩子认为在乘公交车时有被别人不喜欢或排斥的感觉,甚至他们的外地口音和着装也会遭到嘲笑;27%的新生代孩子认为自己比本地孩子低一等,48%的学生平时没有和本地小朋友接触,56%的学生没有与本地小朋友玩耍过,他们担心被城里人看不起,觉得与相同身份、相同境遇的人在一起才是安全🏊🏿🦙。在社会化中,同学、邻居⛑️、游戏伙伴、老师均是社会化的“重要他人”,这些人的歧视性语言与行为具有极大的伤害性🧘🏻♂️。民工的孩子的内心产生出对城市社会的反感和排斥,久而久之🛢,只能在封闭的圈子里生活。
社会心理不适应。民工孩子的理想与城市的孩子并没有两样✳️,他们希望被新的城市接纳,成为城市真正的“主人”💅🏼。在诸多调查中,他们竭力回避城市人与农村人的说法🦧,而用本地人与外地人取代🤘🏼,或者回答自己是中国人。之所以要回避“我是谁”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在与城市孩子的比较中产生了朦胧的身份意识🧎。因为父母职业身份的低下,他们对自己在城市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十分敏感✊,往往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一个眼神,就感到自己被人看不起,形成戒心及封闭心理。农民工第二代的参照群体有两个,纵向参照是父母,横向参照是城市的同龄人。他们从小耳闻目睹父母的艰辛和困境,产生较为强烈的不公平感觉,导致了自卑🪯、怨恨、仇富等不良心理🚴🏽♂️。他们在设计自己的未来生活时👊,不愿意再重复父母的生活道路🫶🏻,强烈地希望自身权利和地位快速上升。
农民工二代问题的警示
农民工二代的种种不适应问题对社会发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果尊龙凯时娱乐对农民工二代存在的问题没有高度的重视与充分的认识,它将会成为城市隐痛🙅🏿。
一是聚集起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义务教育完成后,许多人不愿意回去读高中,而是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低文化素质制约着他们今后的职业选择🏮,只能在低级劳动力市场中徘徊👈🏻,父辈的状况在他们身上传递下来🚴🏼。同时🏌️♀️,第二代农民工在遭遇失业时,很可能会滞留于城市👚。这样🤎,城市政府将面临更大的经济与社会压力。
二是增加社会不稳定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