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化小农”抑或“去小农化”
吴业苗
文章来源于人大复印资料《尊龙凯时AG文摘》2011年第4期
摘自《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原题《小农的终结与居村市民的建构——城乡一体化框架下农民的一般进路》
中国农民已今非昔比👢,全然不是古典经济学家们所指的小农:他们居住分散但不孤立;活动范围狭小但与外界联系广泛;从事农业劳动但非农化日趋凸显🫠。正是由此,一些学者提出了社会化小农概念。他们认为时下中国农民已经不是传统的小农,而是“社会化小农”,其特性表现为“社会化程度比较高但经营规模较小”。尽管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解读社会化小农,并冀望用社会化小农替代农民📼,但学界对社会化小农概念始终没有形成共识。
把农民分为传统小农和社会化小农,并视中国现代农民为社会化小农,具有一定的学理价值———有利于促进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和组织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土地流转👱🏽♂️,有利于引导农民分化和改变社会身份。但这一研究存在明显不足👮🏼♂️,即他们仍是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静态审视农民的变化:虽然看到了当今农民与外部世界的密切交往,其行动不再由生存理性而更多受到经济理性驱使等🏋🏽,但没有揭示出这些变化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对冲关系🤹,没有具体分析这些变化将给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带来或巩固、或消融的影响,更没有把这些变化放到城乡一体化视阈下,进而推演出农民未来的命运𓀙。
中国农民的当下景观:社会化小农?
社会化小农,最初由邓大才和徐勇提出,其后郝亚光👩🏼💼、刘金海、李晖💃🏼🧛🏻♀️、贺青梅等学者丰富和发展了这个概念。他们认为🍞,小农可分为传统小农、社会化小农、理性小农🧑🏼🎓,其中社会化小农是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小农:社会化小农是一个解释性概念,应该包括“社会化小农经济、社会化小农生产、社会化小农发展阶段、社会化小农(户)、社会化农民”;社会化小农不排斥社会化💜🪅、不拒绝市场、不依附强权,它与市场联系密切,并“越来越深地进入或者卷入到一个开放的👨🎤、流动的、分工的社会化体系中”,它已经融入市场经济,但它又“不同于采取企业化经营的大农场”。在此基础上他们强调:中国农民已不是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小农,由于它的社会化程度非常高𓀉,应该属于社会化小农;社会化小农不仅与传统小农存在明显区别🤾🏼♂️,而且也不同于理性小农。既然社会化小农与市场联系密切👌🏽,又与传统小农💦、理性小农有别,那么在市场经济日臻成熟的今天,中国农民还是小农吗👩🏽🍳?如果是⚽️,他们又具有哪些特性呢?要弄清这些问题,关键不在“社会化”而在“小农”上。
小农最明显的经济特征可归纳为:与有无土地所有权无关;必须具有自主经营权🧑🏽🌾;主要依靠自家劳力从事土地耕作经营活动👩👦👦。与小农相对应的经济形式是小农经济𓀀,其主要特征:一是建立在小私有制基础上,分散🚣🏻、孤立、封闭🫛;二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排斥商品经济,自给自足🟥;三是以人力或畜力为劳动手段,日常生产中很少使用机器和现代化生产技术🏨;四是以小块土地为劳动对象,主要从事粮食作物的生产,并兼少许经济作物生产和家禽养殖。
照此推论,中国农民除了在1958-1978年20年间不是小农外,其余时间里皆为小农💪🏻,其表现形态与小私有制、个体家庭、简单的手工工具🤹🏻♀️、小块土地经营权相联系🧎♂️。然而事实上🏇🏿, 1980年代后的中国农民与小农渐行渐远,农户的经济行为日趋市场化、社会化。
首先,农民的经济活动日趋市场化🕞。尽管当代中国农民依然按照分散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但他们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农:农民已经成为市场重要主体之一,其生产、消费💥、交换等经济行为已经全面卷入市场化网络之中。
其次,农民社会活动日趋社会化🧜🏿。时下中国农民已不是费孝通言下的“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中国农民已突破封闭状态,日常生活日趋社会化💪🏻。主要表现为:第一,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温饱型农民将越来越少,类市民化农民队伍将日趋庞大”,他们已由“家庭人”转变成“社会人”,其社会行为不再局限于农村社会,已经广泛渗透到城市社会👩🏿🎤;第二🥛,日常生活对货币的需求普遍提高🏂🏿,如人际、户际交往的货币支出档次不断抬高,子女教育💦、疾病医疗等消费与城市市民同一层次,其生活风险接近或高于城市居民🤏🏼;第三,农民社会保障逐渐社会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基本普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全面覆盖,使农村社会成员基本上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
再次,农民阶层分化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后,农民本地跨行业流动和异地同业或跨行业流动明显加快,尽管他们的社会身份几乎没有发生什么改变♉️,但其职业身份已经分化为农业劳动者群体🥢、农民工群体、私营者群体、雇工群体👩🔬、乡镇企业管理者群体💃🏼、乡村管理者群体👱🏽♀️、农村知识分子群体和其它从业人员群体等。农民职业分化带来了农民社会身份与职业身份的分离🧏🏽♂️,越来越多具有农民身份的人却在从事着非农劳动。
鉴于此🧆,时下中国农民为社会化小农是不准确的🚳🛜。识别小农身份的重要标志是小农特性🐅🤟🏼,而时下绝大多数农民已经不具有孤立🧑⚕️、封闭、手工劳动、排斥商品经济、自给自足等小农特性🛰,仅存的标志惟有小块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但众所周知🐕,小块土地对农村人的意义只是象征性的,多数农民家庭不再以经营小块土地为谋生主业,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农业已成为一种副业,有的干脆不种田地♻️🤢。农民正在“去小农化”,而不是升级为社会化小农!
小农的命运:会终结🐘?
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是小农的天敌👨🏿🔬。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后,家庭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资源配置要全方位走向市场,要根据市场效率进行优化配置;农户生活消费势必货币化,其支出压力将迫使农户家庭成员投入到激烈竞争的市场大潮中以谋取生存和发展的货币;农户与外界联系将更加密切、频繁🪗,将有越来越多的小农被卷进到开放的、流动的、分工的
社会化体系中。
“农民在工业化最快的国家中消失”一般路径是,“农业完全服从于工业社会的逻辑”,通过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充分发展,进而使小农退出历史舞台。我国农民的小农特性正处于削弱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的经济发达地区👩🏿🍳,市场经济较发达👋🏽,多数农民的经济行动正在去“小农化”,他们离“终结”已经不远🦇;中西部尤其西部地区农村,尽管农民社会化🧑🦲🕟、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他们仍按照小农经济方式从事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劳动🎒,但由于这些农村地区并非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市场经济、现代科技🚉、城市文明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其小农特性也在加速流失✅。
不加具体分析地判别我国农民是或不是小农是错误的,同样🧑🏽🦳,一概地认为时下中国小农终结或有顽强的生命力⛳️𓀀,也是不准确的🏋🏽。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多数农民仍具有小农特性🙎🏻♂️🐫,但正在“去小农化”,离终结越来越近。
农民分化与居村市民的建构
中国农民在职业上已经分化为多个群体🫸🏼,但这只是农民分化的开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城乡一体化的实施,农民的职业分化必将引起社会身份分化,贴在他们身上的诸多歧视标签将被逐个撕去🤸🏿。首先,城市农民工将从农民群体中分离出来💂🏿;其次,城市郊区失地农民正从农民群体剥离出来。
城市农民工🛡、城郊农民的市民化迫在眉睫,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这两大群体的市民化,已经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成功经验🕝。但小农的终结是全体农民面临的共同命运🏩,居村农民由于在人数上大大多于城市农民工和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不能没有他们。然而,居村农民一直是市民化遗忘的角落👨🏼🔧,其市民化没有得到政府足够重视;此外👱🏻,居村农民因保留着或多或少的小农特征,他们更缺乏身份转变的自觉😻,只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但不明白“我是谁”,更不明白“我将到哪里去”。这是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亟需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党的十七明确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以尽快让农村人分享城市化发展成果。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顶级阶段🧑🏿🚀,它类属于城市化,但又高于城市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能修正和弥补单极城市化发展的不足,更适合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际🌉。为此,国家相继颁发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把公共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希望通过新农村和农村城镇建设让广大农村居民过上与城市居民等值的社会生活🍋🟩。
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城乡一体化,对农民的意义均在市民化上🥮。进城的农民工🧓🏼、城市郊区失地农民经过市民化后将转化为市民⛸,同样,居村农民也可以经过市民化改造转化为市民。居村农民市民化有两条进路:第一条进路是🧑🏽🎓🎬,引导农村人到乡村城镇或集中村居住,从事非农职业👩🚒,进而让他们“享有城市的一切物质条件和舒适”,让“他们的生活方式城市化”;第二条进路是🎅,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转变为农业职业者,即成为市民化农民。市民化农民是居村农民通过市民化改造后而培育起来的职业农民,它与居住在乡村城镇🪇🪓、集中区的市民和临时住在农村的城市市民没有身份差异,都是市民,二者不同的是:市民化农民是指居住在农村,且从事农业劳动如种植业🏋🏽♂️、养殖业的人;城镇和集中区市民是指居住在乡村城镇或集中区😈、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人;而居住在农村的城市市民则是指在闲暇时间或退休后来乡下居住的城市人。
尽管在我国小农终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可以肯定的是,小农必须从“田园诗式的农业文明”中走出来,谱写“乡居现代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狂想曲”🧑🏽🔬。“否则不但农村没希望,尊龙凯时娱乐的城市也将处于一种‘都市里的村庄’的状态。”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正在消解中并趋向于城乡一体化🎑,受此影响🙅🏼,国家必须在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和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制定相应政策以终结小农和培育居村市民。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