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经济尊龙凯时AG

马戎等 2008年国外尊龙凯时AG研究的前沿选题及其进展综述

2010-11-19 作者: 马戎 梁茂春 马雪峰 祖力亚提

2008年国外尊龙凯时AG研究的前沿选题及其进展综述

 

马戎 梁茂春 马雪峰  祖力亚提 阳妙艳 赵蕊

 

本文发表于《社会》2010年第4

 

作者1:马戎 北京大学尊龙凯时AG系 作者2:梁茂春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作者3:马雪峰 云南大学尊龙凯时AG系作者4:祖力亚提 新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5:阳妙艳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作者6:赵蕊 北京大学尊龙凯时AG系👢🤾🏿‍♂️。

 

为了解国外尊龙凯时AG2008年的主要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本文选择了国外尊龙凯时AG界公认的4本英文学术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Sociology(AJ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ASR)🚣🏿、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ESR)SocialForces,以及权威学术年鉴AnnualReview ofSociology,对当年发表且具代表性的论文作一简要介绍,同时与2007年发表的论文选题进行比较,大致了解2008年国外尊龙凯时AG研究的前沿选题,以及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命题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变化趋势❎。

2008,上述4本期刊共发表论文204,其中,“移民与种族/族群研究”和“家庭婚姻与性别研究”两个核心领域的相关文章数量较多。与2007年的论文选题相比,“文化—宗教研究”和“尊龙凯时AG研究”在2008年受到了特殊的重视,发表文章的数量取代了排在第3🔵、4位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和“组织与制度研究”,这表明,近年来各国之间与国内的“文明冲突”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见表1)🧇。另外,20084本期刊共发表书评207,其中AJS143(2007141)ESR6(20076), SocialForce58(200756),ASR未刊发书评💻。

2007年和2008, 4本期刊显示出各自的侧重领域与变化如AJS, 2007年发表了5篇关于社会网络研究的文章, 2008年无此类文章,但发表了4篇关于政治尊龙凯时AG的论文; 2007AJS没有关于宗教与文化的论文, 2008年发表了3, 2008年还出版了一辑专刊,显示出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尊龙凯时AG家对与遗传学相关的社会伦理问题的重视🩶。SocialForces, 2007年发表了5篇关于文化与宗教的论文,2008年发表了11;2007年发表了9篇关于组织与制度研究的文章,2008年则无此类文章。与2007年相比, 2008ESR更关注劳动就业与教育问题,ASR则加大了对组织和制度问题的研究👰🏿‍♀️。

下文尊龙凯时娱乐简略介绍移民与种族/族群研究💁🏿、家庭婚姻与性别研究🧓🏿、文化与宗教研究等三大主要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1此外,尊龙凯时娱乐对《尊龙凯时AG年鉴》(2008)发表的论文亦予以介绍,其中带有专题综述性质的各篇论文,可以综合反映国际尊龙凯时AG界的研究成果𓀕。

一、移民与种族/族群

有关移民/族群的研究历来是美国尊龙凯时AG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欧洲学术界的“民族主义”研究具有深厚的基础,同时,西方尊龙凯时AG家们也对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民族/族群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2008, 4本杂志共发表该主题论文共30,占论文总数的15%,其中AJS7(35,除“遗传学与尊龙凯时AG”专辑),SocialForces12(72),ESR5(41),ASR6(45)

种族/族群研究大多依据具体的实证调查材料对某个专题进行分析,其核心问题始终是: (1)种族👌🏼📐、族群集团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中的相对位置; (2)多种族、多族群社会中人们的认同意识变迁的研究; (3)种族和族群间的文化同化现象及社会融合方面的具体表现。

()AmericalJournal ofSociology

1.《韩裔被收养者及其族群身份探求的社会背景》(KoreanAdoptees and Social Context ofEthnic Exploration),作者Jiannbin LeeShiaoMiaH. Tuan。文章关注韩裔被收养者族群认同的演变及其寻求族群性的方式🪔。文章认为,在影响被收养者是否探求其族群身份或以何种方式去探求的诸多因素中,社会背景(socialcontext)是关键性因素。作者运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发现历史时期和某种制度性的设置为族群身份的探求提供了可能性、内容和具体经验。

2.《族群边界的构建与改变:一种多层过程理论》(TheMakingandUnmaking ofEthnic Boundaries: AMultilevelProcessTheory),作者AndreasW immer🧑🏻‍🦯。文章试图综合族群理论的诸多争论。W immer认为无论是原生论或构建论,皆无法解释为何不同的案例中各个族群所表现出的特质不同,作者试图构建一种多层过程理论来解释各种类型族群特质的产生与转变。这一理论假设族群边界是分类竞争与处于一定位置🧍🏻🪔、一定社会场域中的行动者协商的产物📭。对于族群边界而言,这一场域的制度性秩序🙅🏽‍♀️、权力的分配和政治网络特征起了决定性作用,即决定了行动者会采取哪种策略来构建族群边界。

3.《墨西哥移民补充及族群和种族的延续意义》(MexicanImmigrantReplenishment and the Continuing Significance ofEthnicity and·219·Race),作者TomasR. Jimenez。文章关注移民模式对移民同化的影响。本文是在“同化范式”(将族群边界的持续看作是同化测量的函数)框架下展开的讨论。作者认为,学者们在解释族群边界的性质和持续性时多少忽略了移民模式的重要角色。研究以墨西哥移民为例,123名移民后代进行了深度访谈,考察了移民模式对族群认同及其边界建构的影响,及认同和边界的性质。作者指出,通过本土主义(nativism)的间接影响,移民后裔日常生活中的“族群”具有持续性意义,而大量移民人口更使得族群边界明显化,也建构了族群内部的群体边界。研究彰显了移民模式对同化过程和族群认同建构的重要意义👞。

4.1970-2000年大都市地区的学校隔离:政策选择对公共教育的影响》(School Segregation in Metropolitan Regions, 1970-2000: TheImpacts ofPolicy Choices on Public Education),作者John R. LoganDeirdreOakleyJacob Stowell👩‍🍳🦕。文章关注大都市学校中的种族隔离。长期以来,学者们大多认���,由于白人选择离开废除种族隔离的学区,以及20世纪90年代许多地区被排除在法庭禁令之外, 1960年前后开始的废除公立学校种族隔离的努力,其效果是有限且短暂的⇨🎯。作者利用1970-2000年的研究数据表明,地区间的学校种族隔离有小幅增长,而地区内的学校种族隔离则有显著下降,1990年之后,这一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但在方向上并没有发生逆转。

5.《循环累积因果💃、市场转变与中国的出境移民》(CumulativeCausation, Market Transition, and Emigration from China),作者ZaiLiangMiaoDavid Chunyu💆🏿、Guotu ZhuangWenzhen Ye。文章关注从中国福建来到美国的移民🪧🙅。近年来美国学术界的移民研究大多关注墨西哥移民,此项研究,希望以中国福建移民的个案与有关墨西哥移民的诸多研究作一比较。

6.《阶级普世主义的族群基础:反思“俄罗斯”革命精英》作者Liliana Riga。研究挑战了有关俄国革命的普遍共识,作者分析了布尔什维克革命精英生平后发现,俄罗斯革命的精英中三分之二的人属于俄罗斯帝国的各少数民族:犹太人、拉脱维亚人🦏、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波兰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作者指出,某种程度上,社会主义的阶级普世主义乃是族群宗派主义的产物。

7.《巴西种族型塑中的隔离》(Unmixing for Race Making inBrazil),作者StanleyR. Bailey❄️👰。文章关注巴西社会的种族政策及其实践。在种族政策方面,巴西政府传统上主张种族混合的政策,但近年来,巴西开始在雇工时采用种族配额的新政策。Bailey研究了这种政策转变对相关就业者的认同及其族群边界形塑的影响。

()SocialForces

1.《双重威险?美国性别和种族对于收入的互动》(DoubleJeopardy? The Interaction ofGender and Race on Earnings in the UnitedStates),作者Emily GreenmanYu Xie👾。在美国尊龙凯时AG和经济学领域,研究由性别和种族造成的收入差异的文献很多,但对由性别和种族所造成的劳动力市场收入差异的经验研究却十分缺乏👨‍🍳。GreenmanXie的研究尝试弥补这一空白👨🏽‍🎓。通过对美国大范围内少数族群的实证研究,他们发现,所有少数族群女性所遭受的性别惩罚(genderpenalty)比白人女性小(与同一族群的男性比较)🕺。此外,部分经验数据显示,相对于其他族群而言,白人家庭的性别角色更为专业化。

2.《美国寄往墨西哥的移民汇款的增长, 1990-2004(Growth of MigrantRemittance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oMexico, 1990-2004),作者Mariano Sana。近年来,从美寄往墨西哥的移民汇款以惊人速度增长,作者归结于三个因素:移民、汇款意愿和平均收入。研究显示,移民的增长是20世纪末移民汇款增长的主要原因,21世纪移民汇款的增长不能简单地归之于此。墨西哥移民越来越倾向于向家乡汇款且数额增大,一方面反映出移民人口构成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移民融合的新模式🕜。此外,美国宏观经济变动也是一个重要的解释因素。

3.《英语熟练程度的结构和个体差异》(Structural and IndividualCovariates of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作者Sean-ShongHwangJuan Xi。作者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移民群体的英语熟练程度,这一模型结合了P.布劳的群际关系和人力资本模型。作者对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中20个非英语母语群体的个体和加总数据检验,研究结果显著证实了P.布劳理论的预测,移民的英语能力与群体规模😟、居住区隔呈负相关,与移民中不同层次语言掌握者之间的语言异质性和不平等性呈正相关👨🏻‍🦯‍➡️。此外,如人力资本模型所预测的那样,个体因素也发挥了显著的效应。

4.《外来移民、英语能力和数字化鸿沟》(Immigrants, EnglishAbility and the DigitalDivide),作者HiroshiOnoMadeline Zavodny🙎。本文探讨了美国本国居民和外来移民在信息技术拥有和使用上的差异及其原因,尤其关注英语能力的作用🪘。研究显示,1997-2003年间,外来移民使用电脑或互联网的概率远小于本国居民;讲英语家庭的美国人使用电脑的概率大于外来移民和讲西班牙语的美国人。作者用英语能力为预测模型后发现,英语能力和电脑使用呈正相关关系,结果揭示了外来移民和美国本国居民在使用电脑方面的差异主要归结于英语能力的差异🖕🏿。

5.《民权运动中的黑人投票研究:一项微观层次的分析》(BlackVoting during the CivilRightsMovemen:t A Micro-LevelAnalysis),作者KraigBeyerleinKennethT. Andrews。通过对1961600多名南方黑人民意调查结果的分析,作者研究了人们对机会和恐慌的感知🧕、政治化的社会资本,以及对社会变革的个人态度等因素是否形塑了1960年的总统选举。研究发现,对黑人社区团结性的预期和对热衷政治的黑人的压制,鼓励了黑人参与投票,而对融入白人社会的负面预期则降低了黑人投票的热情。但参与市民、宗教组织和与朋友、同事讨论政治话题则鼓励了投票。研究拓展了政治环境和社会资本理论,对历史上重要的市民参与事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6.《捍卫地盘:种族统计资料和针对白人与黑人的仇恨犯罪》(“Defending Tur:f Racial Demographics and Hate Crime Against BlacksandWhites),作者Christopher J. Lyons。作者研究了过去6年间芝加哥警察局的报告、2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和芝加哥周边地区的社区调查报告,对基于种族威胁、宏观结构机会和维护社区视角等因素的诸假设作了评估🙇🏿‍♀️。通过采用空间依赖的负二项性模型控制,揭示了芝加哥社区针对黑人或白人的仇恨犯罪模式👩🏿‍🔬👩🏿‍🔬。与维护社区模式相一致,针对黑人的仇恨犯罪在单一的👂🏽、有着强烈社区认同却又有黑人移民不断进入的白人社区中十分常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针对白人的仇恨犯罪在黑人和白人人口构成基本持平的社区发生较多。

7.《多族群世界中的跨社区迁移和空间同化:拉美裔、黑人和英语裔的比较》(Inter-NeighborhoodMigration and SpatialAssimilation in aMulti-EthnicWorld:Comparing Latinos, Blacks and Anglos),作者ScottJ. SouthKyle CrowderJeremy Pais。在本研究中,收入动态研究组收集的纵向数据验证了人们迁移到临近的多种族/族群社区的决定因素和迁移模式。与空间同化理论的预期相一致,高收入和教育程度高的人们更倾向迁入非西班牙裔/拉美裔居民较多的临近社区,且本地人比移民更倾向迁往有更多英语裔居住的邻近社区🧘🏿。与地区分层理论一致,黑人更乐意迁往英语裔较少🫗、拉美裔人口较少的临近社区。对迁入英语裔较多社区的人们而言,收入因素对少数族群的影响比英语裔大;在迁入有大量黑人的临近社区时,拉美裔和英语裔表现出的差异很小,而黑人迁入有大量拉美裔的临近社区时与英语裔没有区别。

8.《美国的种族、教育和宗教内婚:一个比较历史学的视角》(Racia,lEducational and Religious Endogamy in the United States: A ComparativeHistoricalPerspective),作者Michael J. Rosenfeld。通过分析多种来源的调查数据,作者从种族💃🏽、教育和宗教方面,20世纪美国的婚姻模式进行了对照后发现,种族内婚在20世纪下降十分迅速,但种族在婚姻中仍然是最大的隔阂;高学历对黑人和白人的种族内婚的影响都很小;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的隔阂仍然很大,但天主教和新教在婚姻中的隔阂从20世纪初开始减弱;相似教育背景人群的结合一直十分稳定🦔。

9.《谁在迁往南方? 1970-2000年美国白人和黑人移民趋势》(“Who isHeaded South? U. S. Migration Trends in Black and White,1970-2000),作者Larry L. Hun,t Matthew O. HuntW illiam W.Falk⏳🏊🏿。通过对1970-2000年的人口调查样本的研究,作者分析了白人和黑人在初次移民、回归移民至南方和选择性移民之间的区别,发现相对于白人来说,黑人移民在南方增长很快🌠。另外,对快速增长的黑人移民潮选择模式的分析表明,青年人和受过更高教育的黑人妇女是这种地区性人口迁移的重要组成部分🏃‍♂️。

10.《警戒线:青少年跨种族恋情和学校同伴的干预》(GuardedBorders:Adolescent InterracialRomance and PeerTrouble atSchool),作者DerekA. Kreager,Pennsylvania StateUniversity🥲。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尽管尊龙凯时娱乐见证了反对族际通婚法律的解除和随之而来的族际通婚增加,但是族际通婚的总数仍很有限。低族际通婚率可能部分源于社区和家庭对年轻人族际恋情的非正式制裁,研究试图检验:与其他族群成员恋爱的相比与同族人恋爱的青少年,是否面临更大的校内择友困难😮‍💨。结果发现,与其他族群成员恋爱会招致本族同龄人的责备与制裁,当白人与黑人发生恋情时,这种责备与制裁最为强烈🚵‍♀️。

11.《社会交往和种族/族群工作匹配》(SocialContacts and Race/Ethnic JobMatching),作者Kevin Stainback。一些研究成果和媒体常将“网络”吹捧为获取好工作的有效路径,也有学者指出,社会网络的族群分化可能产生以族群为区隔的工作群体和机会结构。研究发现,对于所有使用社会交往来寻找工作的个体来说,交往可使同一种族的求职者大大提高工作匹配机会;而交往中介若由其他种族管理,则会显著阻碍这一过程。这一研究同时揭示了当教育程度提高和在较大工作场所工作时,种族/族群工作匹配会降低。如交往中介管理者属于其他种族时,并不能向申请者提供高收入和有权力的工作机会,但却能为黑人和西班牙语裔走向低层次的管理职位提供路径。

12.《跨种族婚姻和同居的关系质量》(Relationship Quality inInterethnicMarriages and Cohabitations),作者Bryndl E. HohmannPaulAmato。基于全国家庭调查数据及脆弱家庭和孩子幸福感的调查数据,作者研究了已婚夫妇和同居伴侣的关系满意度、关系冲突对关系脆弱性的评价。研究发现,跨种族通婚/同居组的双方对于关系质量的评价比同种族通婚/同居组双方的评价要低。这种差异在女性/男性、已婚/同居等不同情况中都适用🤧🕝。婚姻/同居关系质量的差异很大部分源于双方关系史⏱、共同价值观和父母支持度,而社会经济因素并不能很好解释这些差异。

()American SociologicalReview

1.《美国大都会中西班牙语裔的隔离:探讨空间同化的多种形式》(“Hispanic Segregation in Metropolitan America: Exploring the MultipleForms ofSpatialAssimilation),作者John IcelandKyleAnneNelson。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作者计算了基于种族和出生地的西班牙语裔居民的居住隔离水平,并以多元模型研究群体特征间的联系,在隔离计算中使用了可替代的参照群体———盎格鲁血统的美国人🧑🏿‍🎓、非洲裔美国人和不同种族的西班牙语裔🐲。研究显示,西班牙语裔经历了多重和并存的跨代空间同化,即美国出生的白人、黑人和西班牙语裔,与盎格鲁人♉️、非洲裔和美国出生的但非同一种族的西班牙语裔相比,其隔离程度要小于国外出生的上述各族群。但作者找到了一些例外来证明种族对隔离的持续影响,如西班牙语裔黑人呈现出与盎格鲁人的高度隔离, 而美国出生的西班牙语裔黑人与其他拉美裔群体的隔离程度并不比与国外出生的其他拉美裔群体的隔离程度低。

2.《超越普查区域:多地区种族隔离的模式和决定因素》(Beyondthe Census Trac:t Pattern and Determinants of Racial Segregation atMultipleGeographic Scales),作者BarrettA. L. Lee🕺🏼、Sean F. ReardonGlenn Firebaugh等。文章用一种新的“范围—自由”方法,即结合明确的空间概念和方法,以探讨跨越不同范围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区域环境的种族隔离👳🏻‍♂️。作者基于2000年美国前100个大都会地区的人口普查数据,描述了黑人—白人🚣🏿🙆🏽、西班牙语裔—白人、亚裔—白人和多种群体在不同范围内的隔离程度。作者认为,对于每种群体组合,大都会的结构特征都能将微观隔离从宏观隔离中分离出来,并将它们的影响加以分解,这主要是源于种族居住模式在不同的地理距离上出现的变化。

3.《军队中的种族和性别满意度:经营管理机制的效用》(Ethnicand Gender Satisfaction in the Military: The Effect of a MeritocraticInstitution),作者JenniferHickesLundquist🤞🏼🫱🏽。研究对象是一个性别冲突加剧、但却改善了种族不平等的机构:美国军方。该研究将军队与平民社会区别开来,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样本,从而探讨内部的不平等性🙇🏻‍♀️。作者使用1999年美国现役军人调查资料(SADP)发现,就自我评估工作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等而言,黑人男性/女性、拉美裔男性/女性和白人女性比白人男性对兵役有更强的感知利益🚖。最后,作者讨论了组织结构如何可以强大到扭转关键地位群体之间的相对满意度差异🧑🏼‍🎤。

4.《白人逃离的空间力学:当地及周边地区种族情况对外迁邻区的影响》(Spatial Dynamics ofWhite Fligh:t The Effects of Local andExtra-localRacialConditions onNeighborhoodOut-Migration),作者KyleCrowderScott J. South。研究使用收益动力学的小组研究和三次美国普查的资料,探讨了社区周边种族环境对于白人搬出所在社区可能性的影响🏃‍♀️。居民区周边高密度的少数族群状况会减少白人外迁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因素也抑制了最近周边居民的种族构成对白人外迁的影响,但近年来,地区外少数族群人口规模的增长增加了白人外移的可能性。研究强调除了需要考虑社区内的种族条件之外,特别需要理解流动的决定机制和由此产生的隔离模式。

5.《欧洲移民符号边界的建构》(The Configuration of SymbolicBoundaries against Immigrant in Europe),作者ChristopherA. Bail。文章通过比较21世纪欧洲国家中相对明显或“建构”的多重符号边界,提供了这些进程的第一个全景。结果显示,被公众采用的符号边界并不符合官方提出的“融合的哲学思想”。作者使用人口、社会、经济、制度和历史的丰富数据,建立假设以解释这种新发现的变化🩼。

6.《嵌入性与身份:移民如何将抱怨转化成行动》(Embeddednessand Identity: How Immigrants Turn Grievances into Action),作者BertKlandermans, Jojanneke van der ToornJacquelien van Stekelenburg🌖。穆斯林移民如何在社会和政治上融入西方社会是当今西方国家关注的问题之一。许多研究探讨移民是否会通过参与集体政治行动来改变其社会状况。尽管既有文献未对移民集体行动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都提供了与愤怒、功效、身份、情感和根植于民间社会网络所产生的影响相关的预测杠杆机制💂🏻。作者的分析由彼此独立但主题相同的三项研究组成,即荷兰的土耳其移民(126)、摩洛哥移民(80)和纽约土耳其移民(100),结果表明,已知的社会心理机制对本土公民的影响功能很大程度上对移民也是相似的。

()European SociologicalReview

1.《欧洲的反移民态度:外群规模和可觉察的民族威胁》(Anti-Immigrant Attitudes in Europe: Outgroup Size and Perceived EthnicThreat),作者Silke L. Schneider。通过对“族群竞争”概念的重新定义,研究在两种外群规模测量方法上做出的贡献👩🏼。为了提高国家间的可比性,对外群人口规模的测量基于的是“生于国外”的指标而非公民身份。同时,由于外群人口规模不仅能衡量族群竞争,还能结合机会和对移民的亲密性这两个变量行进分析,从而使族群接触理论重新受到重视。研究表明,族群间的经济和社会竞争在解释国家间反对移民态度的差异上所起的作用可能比通常假设的要小,与之相比,可能是亲密感的缺乏、对于价值观和文化突的恐惧左右着外族人口规模和反移民态度之间的关系👩🏿‍🏫。

2.《荷兰的族群竞争和反对族际通婚:一个多层方法》(EthnicCompetition and Opposition to Ethnic Intermarriage in theNetherlands: AMulti-LevelApproach),作者Jochem Tolsma, MarcelLubbersMarcelCoenders。作者调查了居住环境特征与对外族敌对态度间的关系,旨在解释反对族际通婚的现象,着重分析当社会原始特征和其他相关个体层面上的特征被控制时,相关族群的人口规模🏌🏼‍♀️、经济·文化竞争、安全威胁和社会凝聚力在何种程度上影响荷兰及其邻近地区出现的族群敌对态度。研究表明,在荷兰,族际交往的增加可减少对种族通婚的反对,但外族人口增多使人们更加反对族际通婚;在邻里层面,在低教育者人群中与外族的交往会增加对通婚的抵制,在高教育人群中则会减少抵制。研究显示,唯一导致反对族际通婚的竞争是经济竞争。

3.《德国小学择校和种族学校隔离现象》(Primary SchoolChoiceand Ethnic School Segregation in German Elementary Schools),作者CorneliaKristen。文章分析了择校过程及其对种族学校隔离现象的影响。作者阐释了择校的三个阶段:对可供选择学校的印象👦🏼🌭、对这些学校的评估和最后的选择决定。基于在德国城市Essen的德国家庭和土耳其家庭关于小学择校的调查数据表明,在可供选择的街区小学中,土耳其家庭的孩子比德国家庭的孩子更倾向进入外国人群体较多的小学,这种择校模式在整体上加剧了学校的族群分离现象。在择校过程中,相比于族群差异,父母对学校的评价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4.《揭开可感知的群体威胁与外群诋毁间的因果关系:来自德国和俄罗斯跨国研究的证据》(Disentangling the Causal Relations ofPerceived Group Threat and Outgroup Derogation: Cross-NationalEvidencefrom German and Russian Panel Surveys),作者Elmar Schlueter, PeterSchmidtUlrichWagner。文章认为,感知的族群威胁或是外群诋毁的原因,或是外群诋毁的结果,或是两者互为因果。作者为这些基于德国和俄罗斯小组跟踪研究的理论模型建立了一个纵向检验,利用潜在的自回归交叉滞后模型,发现对于受威胁群体利益的知觉是德国人对外国人的厌恶和消极态度,以及俄罗斯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产生隔阂的原因,但数据分析并未对两个模型提供足够的支持。

5.《对于移民的评价与支持:一个跨国比较研究》(Values andSupport for Immigration: 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作者EldadDavidov😎、BartMeuleman🐝、Jaak BillietPeterSchmidt🍜👂。这项跨国研究采用一个新的21项量表,评价了基本的人类价值取向,通过两个维度把对移民态度的测量指标操作化了:允许移民进入本国的意愿和拒绝他们进入的情况👨🏽‍🍼。作者利用多组多指标结构方程模型(MGSEM)19个国家在移民态度上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对比🌊。MGSEM模型对在17个国家的假设提供了有力支持:自我超越对于支持移民起到积极的作用,希望保持现有人口规模的考虑产生的作用是消极的🧑🏻‍🔧🏃‍♂️。

二、婚姻、家庭与性别

2008, 4本期刊发表该主题论文共30,本文选取其中的18篇加以介绍🚶‍♂️‍➡️。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制造改变或打包机会?超市管理中有关女性歧视诉讼案的影响》(Producing Change or Bagging Opportunity? The Effects ofDiscrimination Litigation onWomen in SupermarketManagement),作者SherylSkaggs。过去40年以来,女性在工作场所的状况已经得到较大改善,但管理层中的女性比例仍然很低,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状况呢?作者使用了美国全国平等雇佣机会(EEO-1)中有关超级市场行业的数据,分析了有关女性歧视的高姿态(high-profile)诉讼案件存在的影响🏌🏿‍♀️。

2.《双薪夫妇的闲暇时间:家庭时间分配的不平等和消极现象》(“Off-Schedulingwithin Dual-Earner Couples: An Unequal and NegativeExternality forFamilyTime),作者LaurentLesnard🔊。文章关注双薪夫妇家庭闲暇时间的安排,反映了就业夫妇双方闲暇时间分配上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及其决定权。

()European SociologicalReview

1.《伴侣资源:支持还是限制职业? 1940-2003荷兰发展状况》(“Resources of the Partner: Support or Restriction in the OccupationalCareer? Developments in theNetherlandsBetween 1940 and 2003),作者EllenVerbakelPaulM. de Graaf。论文讨论了这个时期荷兰伴侣在职业流动上的角色,流动被定义为职业地位的向上和向下的移动。作者用重大历史事件分析方法,研究了劳动力市场5 068个受访者及其伴侣,未能证实拥有伴侣对于女性职业流动具有影响,但在男性职业流动上有很小的积极影响。伴侣拥有的劳动力市场资源对本人向上的职业流动有影响,但在向下的流动时,伴侣对两性均无影响。

2.34个国家的国家环境和夫妻家务劳动状况》(NationalContextand SpousesHousework in 34 Countries),作者Knud KnudsenKariWerness😀。文章认为国家环境和个体因素对配偶在家庭中的贡献具有影响,关注这一问题更能了解伴侣间组织和分配家务劳动的方式🤷🏻。基于对34个国家数据的多层次分析,探讨了伴侣的绝对和相对贡献及宏观层面的权力和个体层面的因素在伴侣家务劳动中的相互影响✋。

3.《欧洲离婚妈妈的育儿策略:一项比较分析》(ChildcareStrategies ofDivorcedMothers inEurope: A ComparativeAnalysis),作者Peter Raeymaeckers👨🏼‍🦰🧑🏽‍💻、Caroline DewildeLaurent SnoeckxDimitriMortelmans⏺。研究关注雇佣-支持政策对离婚妈妈这个特殊亚群体育儿的影响,揭示了正式和非正式育儿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运用ECHP13个国家的纵向数据,作者评估了离婚妈妈多种育儿方式产生的影响,社会网络的充实扮演了重要的补偿角色,使离婚妈妈增加对正式儿童保育项目的使用◽️。另外,在拥有有限育儿供应的国家,拓展的非正式支持导致了正规育儿服务的增长🧑🏿‍🦲。

4.《职业性别成分在收入方面的影响:西班牙的职业专业化、性别角色态度和国内劳动力分布》(The Effect of Occupational Sex-Composition on Earnings: Job-Specialization, Sex-Role Attitudes and theDivision ofDomestic Labor in Spain),作者JavierG. Polavieja🚶‍♀️‍➡️。这一研究使用了第二轮欧洲社会调查中的西班牙人样本,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性别分离在工资方面的影响可以用工人的性别角色态度、在本国的相关收入和职业特有的人力资本需求来解释🌍⬇️。

5.《平等了吗?家庭特征变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Equalizingor No?t The Effect Changing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on IncomeInequality),作者MarcoAlbertini𓀛。通过来自意大利银行的家庭收入与财富调查,文章探究了家庭人口、经济特点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此外,文章分析了家庭形式的变化如何影响了意大利人收入不平等的水平,发现意大利家庭的平衡能力在近几十年逐步下降,最近的家庭形式变化未能促进收入平等;另一方面,研究也发现不同家庭形式间收入差异的关联性对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有所增长🤷🏽‍♂️。

6.《找到了出路吗?西德、东德和波兰女性的就业模式》(FindingTheirWay? FemaleEmploymentPatterns inWestGermany,EastGermany,and Poland),作者AnnaMatysiakStephanie Steinmetz🧗🏿‍♂️。研究发现,在后社会主义的波兰和东德,女性就业模式与西德的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女性就业受子女和丈夫的影响程度较小,且倾向于独立自主的发展,反对在经济上依靠丈夫生活的家庭模式,社会结构转型对她们就业行为的影响不大。

7.《关系解体会导致失业吗?一项对于分居男女的健康和失业风险的纵向研究》(Does Union Dissolution Lead to Unemploymen?t ALongitudinal Study ofHealth and Risk ofUnemployment forWomen andMenUndergoing Separation),作者IlariaCovizzi👩🏻‍🌾。本文使用瑞典家庭小组研究(SHP)的数据,利用考克斯(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测了1999-2004年间关系破裂对已婚或同居的在职男女的失业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关系破裂的人比正处于婚姻或同居关系中的人更易遭遇失业🪟。此外,男女所遭遇的关系破裂,对于各自劳力市场地位的影响有性别差异,在控制了性别变量之后,男性的失业风险仍比女性大。

8.《再婚作为克服离婚后经济困难的方式:一项对欧洲妇女经济需求假说的检验》(Remarriage as a Way to Overcome the FinancialConsequences of Divorce: A Test of the Economic Need Hypothesis forEuropeanWomen),作者Caroline DewildeW ilfredUunk。文章采用欧共体11个成员国家庭小组研究的纵向数据,估测了离异女性的收入与再婚两个变量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验证了经济需要假说,即如果女性在离婚前的收入低,并在离婚后收入有所减少,那么再婚的可能性就会提高;再婚对增加收入会起到积极的效果,但对于离婚后经济开支更大的女性而言,积极的效果不甚明显。文章也表明,与低福利国家相比,高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会推迟再婚现象的发生。

()American SociologicalReview

1.《在美国男女的职业流动和工资轨迹》(JobMobility andWageTrajectories for Men and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作者SylviaFuller。通过使用多维模型和1979-2002年美国青年纵向调查(NLSY)数据,作者探讨了流动如何影响工资增长的轨迹,发现当前流行的关于职业流动的经济学模式不完全具有解释力,因为这种模式倾向于将个体从更广泛的工作历史模式中分离,并将流动视为一种没有情境的选择🤷。男性和女性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依附关系和家庭环境具有影响力,即那些越少依附于劳动力的人,从不断更换的工作中得到的好处越少,而对于已婚或有孩子的女性而言,较少的职业流动才能得到较好的工资待遇。

2.《公司重组与管理层晋升中的性别差异》(CorporateRestructuringand SexDifferences inManagerialPromotion),作者John C. Dencker👩‍⚕️。作者研究了普遍的公司重组对产生管理层性别不平等所发挥的作用🚶🏻‍♀️。作者对一家进入财富500强公司的人事档案进行了纵向分析,其结果与机会结构中存在性别歧视的情况一致。研究还显示,公司会为了回应性别平等的压力而提升女性。较前几年,在公司结构调整期间,女性晋升的几率要高于男性,但在重组期间,几乎没有女性能够晋升到高层管理职位上。这是因为裁员延缓了所有管理人员的晋升率;相对于男性,女性职业生涯的起点较低;女性的提升优势往往是短暂的。

3.《民主进程、妇女运动和性别平等状况:一个比较的框架》(“Democratization,Women’sMovements, and Gender-Equitable States: Aframework forComparison),作者JocelynViternaKathleenM. Fallon⛴。文章的分析框架强调四个理论因素,即转型的背景🛴、妇女前动员的遗产、政党,以及国际影响、共同型塑的政治机遇和意识形态对转型国家的妇女运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提供了一个比较的分析框架以评估更多案例中的差异。

4.《在族群和宗教下的性别和教育—就业悖论:以阿拉伯裔美国人为例》(Gender and the Education-EmploymentParadox in Ethnic andReligiousContex:t The Case ofArab Americans),作者Jennan GhazalReadSharonOselin𓀌。研究发现,相对于美国大多数其他妇女群体而言,阿拉伯裔妇女有较高的学业成就,但就业率较低。阿拉伯裔美国人普遍支持妇女接受教育,但并不是为了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而是为了确保子女更好地社会化、家庭更加稳固,最重要的是族群和宗教的认同得以维续🖕🏿。与人们普遍持有的女性教育将促进性别平等的观点相反,文章的结论突出了女性教育在一定群体中如何复制重男轻女的性别关系👩🏻‍🦯‍➡️🤵🏽。

5.《选择退出? 1960-2005年职业女性就业率的同期群差异》(“OptingOu?t CohortDifferences in ProfessionalWomen’s EmploymentRates from 1960 to 2005),作者Christine Percheski。作者对1906-1975年出生的女性同期群分析后发现,在从事专门职业和管理工作且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中,就业水平的增长覆盖了所有同期群体,即使那些从事传统男性职业和有年幼孩子的女性,其全日制和年就业率的持续增长也覆盖了所有的同期群体。尽管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未增长,却稳定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1956年后出生的职业女性中,仅有不到8%的女性会在其生育后的第一年辞去工作,休息一年或更久。此外,在所有同期群中,母亲和无子女女性间的就业率差异正在缩小。

6.《家庭结构的稳定与变迁和母亲健康轨迹》(Stability andChange in Family Structure and Maternal Health Trajectories),作者SarahO. MeadowsSara S. MclanahanJeanne Brooks-Gunn🧑🏻‍🦼。作者使用脆弱家庭和儿童福利研究(n=2 448)的数据,探讨母亲身心健康的轨迹;特别关注在生产后的前5,母亲与孩子生父的居住关系。研究者发现,在产后一年,婚姻中的母亲其身心健康要好于未婚母亲,但这种健康差距不会随着时间而增加🧋💆🏻‍♀️。尽管这些影响似乎是相对短暂的,但是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比身体健康更大。另外,婚姻解体通常导致母亲健康变差,然而婚姻建立似乎不会使母亲更加健康🕕。

7.《女性中的性别权力关系:黑人女同性恋再婚家庭的家庭决策研究》(Gendered PowerRelations amongWomen: A Study ofHouseholdDecision Making in Black, Lesbian Stepfamilies),作者Mignon R.Moore🤠。作者分析了女同性恋为户主家庭中的32位黑人妇女,发现尽管同性伙伴承担规定的角色,但是生母承担更多家务🧏🆒。而更多的家务责任换得对家务组织的更大权威,包括家庭财政和子女抚养👩‍🦽‍➡️。生母对家庭的控制主要源于她与孩子的法律关系,以及被视为对孩子的幸福负有更大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她的同伴挣得更多,这种模式依然会维持。没有男性权威的性别结构或是高收入的物质优势,这些家庭伙伴以更大的关系权力控制家庭劳动。

8.《美国有子女家庭中的不平等, 1975-2005(Inequality amongAmerican Familieswith Children, 1975 to 2005),作者BruceWestern🏂🏼🍣、Deirdre BloomeChristine Percheski。作者将收入不平等视为劳动力市场中收入的分配和家庭收入共享的共同作用的产物,并通过使用人口调查(MCPS)的年度数据,构建了一个用以分解家庭收入不平等的框架。分析显示,教育差距和单亲会导致收入不平等,但教育水平的增加和女性就业可以抵消这些影响;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群体内不平等的持续扩大,这涵盖了所有类型的家庭和所有层次的教育。

三、文化与宗教研究

2008, 4本期刊发表此专题论文共18篇。

()American Journal ofSociology

1.《保守的新教徒与财产:宗教如何导致持续的财产贫困》(“Conservative Protestants and Wealth: How Religion Perpetuates AssetPoverty),作者LisaA. Keister。该文关注的是美国保守派新教徒持续的财产贫困与其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Kerster的研究使用了美国“全国青年纵向调查”(NLSY)和“经济价值调查”(EVS)的资料。研究表明,有限的教育获得、早生育🦦、家庭规模较大、妇女劳动力参与率较低等因素对保守派新教徒较低的财富积累有显著性影响,且保守派新教徒的宗教信仰对其财富⇾、人口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2.《美国多元性社区中的教会组织, 1890-1926(Growing ChurchOrganizations in Diverse U. S. Communities, 1890-1926),作者SabanciUniversity㊗️👨🏽‍✈️、OzgecanKocakGlennR. Carroll。该文关注宗教多样性对社区中教会组织及其成员的影响,通过对美国多种族、多宗教社区中教会组织的运行机制和信徒行为模式的分析,对各种解释理论进行实证检验。

3.《宗教多元与宗教参与:博弈论的分析》(Religious Pluralismand Religious Participation: A Game Theoretic Analysis),作者MichaelMcBride🕵🏻‍♂️。该文关注宗教多元与宗教参与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既没有支持世俗主义的研究范式,也没有对宗教尊龙凯时AG的宗教经济研究范式构成消解,但是他的讨论深化了对两种理论的现实理解,对博弈论模型的应用也为宗教研究引入了新的分析方法。

()SocialForces

1.《幸福永伴?城市家庭的宗教🧑🏽‍🎨、婚姻状况、性别和关系质量》(“Happily EverAfter? Religion,Marital Status, Gender and RelationshipQuality inUrban Families),作者NicholasH. WolfingerW. BradfordW ilcox⚈。作者通过对“破碎家庭和儿童幸福观研究”前三期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城市家庭中,父亲宗教参与(不论婚姻状况如何)的持续性与家庭的良好人际关系相关;然而,母亲的宗教参与则与家庭人际关系质量无显著关联👨🏿。该结论揭示出宗教对不同性别人际关系的影响效应比宗教对婚姻状况的影响效应更为明显。作者指出,男性在人际关系上的投资更依赖于其关系的制度性背景,如对正式宗教组织的参与程度。

2.《美国的宗教和生育力:生育愿望的影响》(Religiosity andFertility in theUnited States:TheRole ofFertility Intentions),作者SarahR. HayfordS. PhilipMorgan。通过对2002年全国家庭增长调查数据的分析,作者发现那些填答“宗教在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女性拥有较高的生育力和生育愿望。而意外生育🚶🏻‍♀️🏅、已达生育年龄或者推迟生育的程度并没有导致生育力上的宗教差异🧑🏻‍💻。因此,那些认为宗教在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女性拥有更传统的性别和家庭观念,这些观念的差异从实质上解释了生育力方面的差异。

3.《宗教实践和穆斯林道德习性的形塑》(Embodying the Faith:Religious Practice and the Making of a Muslim MoralHabitus),作者DanielW inchesterMinnesota👦🏽。本文采用民族志的田野调查和深入访谈方法,调查美国密苏里州一个成年穆斯林皈依群体如何在宗教实践中生产新的道德自我。作者展示了仪式祈祷者的宗教实践、皈依者形成的道德倾向和习性,阐释了社会行动者如何建构道德自我和道德生活🤦🏻。

4.《想象国家:印度尼西亚的妇女运动👩🏽‍🦲、宗教和公共空间》(“Envisioning theNation:WomenActivists,Religion and thePublic Sphere in Indonesia,作者RachelRinaldo📁。印度尼西亚的伊斯兰宗教复兴运动和妇女对市民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几乎同时发生🤽‍♂️。在21世纪印度尼西亚民族国家如何被重新想象和建构中,穆斯林妇女组织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穆斯林妇女活动家应该被视为印度尼西亚民族国家重新整合的参与者🈳。

5.《信仰、道德和死亡率:宗教对人口健康的生态影响》(Faith,Morality and Mortality: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Religion on PopulationHealth),作者TroyC. Blanchard等。本文在生态学数据库的基础上,使用新的理论和方法论视角,探讨美国宗教生态学和死亡率之间的复杂关联🧑🏿‍🏫。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健康中心,以及2000年教会和教徒统计数据。

6.《宗教尊龙凯时AG的发展动向》(Future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Religion)🈲。作者Christian Smith。在过去20年中,宗教尊龙凯时AG获得了理论创新和经验研究两个方面的发展。作者指出,宗教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是宗教尊龙凯时AG的研究内容。同时,宗教尊龙凯时AG的研究必须扩大其研究视野,重新定位其研究兴趣点,建立新的优先调查议题,并重新思考部分有影响力的理论假设、框架和范式。

7.《伊斯兰宿命论和文明的冲突:对于争议和怀疑理论的评价》(“Islamic Fatalism and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 Appraisal of aContentious and DubiousTheory),作者GabrielA. Acevedo🤹🏻。作者讨论了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这一有争议的论点,以及强调了宿命论作为伊斯兰宗教内在特征的作用♦️。研究指出,宿命论在伊斯兰世界仍然是一个被广泛误解的现象,宿命论的理解需要从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政治过程等方面考虑。

8.《埃及和沙特阿拉伯年轻穆斯林的宗教原教旨主义》(“Religious Fundamentalism among YoungMuslims in Egypt and SaudiArabia),作者MansoorMoaddelStuartA. Karabenick。作者通过对埃及和沙特阿拉伯18-25岁年轻人的调查,发现那些信奉原教旨主义的人更倾向于将宗教权威视为伊斯兰社会政治知识的来源,支持宗教法、宿命论且缺乏安全感,也较少看电视。沙特阿拉伯妇女比男性更信奉原教旨,但是埃及的情况恰好相反。

9.《经文🚵🏽、罪过和拯救:对于神学守恒的再思考》(Scripture, Sinand Salvation: Theological Conservation Reconsidered),作者Lynn M.HempelJohn P. Bartkowski。作者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认为神学守恒模型有认识论、存在论和救赎论三个因素,相信对于耶稣的忠诚能够使救赎成为可能。在这一研究中,结构方程式模型被应用于检验这一模型的信度、效度及其与当前宗教研究的相关性。

10.《精英科学家的世俗化和信仰变动》(Secularization andReligiousChange amongElite Scientists),作者E.H. EcklundJerry Z.ParkPhilToddVeliz🎯。作者比较了两个时间段(1969年和2005)、两类人群(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在宗教性上的差异,揭示了科学家宗教性的下降和宗教组成的变化。总体来说,这些结论质疑和修正了以往对于宗教对科学家生活影响的评价🔁。

11.《社会和基因对于青少年宗教态度和实践的影响》(Social andGenetic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ReligiousAttitudes and Practices),作者Lindon J. Eaves等。研究发现,生物基因对青少年宗教态度的影响力非常小,仅占方差的10%,而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超过了50%;同一家庭的子女间的相似性可由家庭环境因素所解释🤌🏿。作者指出,在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宗教信仰研究中,需要结合社会化模型和基因模型这两个方面。

()American SociologicalReview

1.《分则存,合则亡:宗教多元主义,施予和志愿服务》作者Francesca Borgonovi。作者以美国某州的个人生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高程度的宗教多元化与个人定期参加宗教服务的频率不具相关性🤛🏼🔉。然而,宗教多元化与宗教志愿服务存在正相关,与施予的相关性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宗教团体的虔诚度与其个人基于世俗目标的给予和志愿活动之间不具相关性🙆🏽‍♀️。

2.《宗教和公民认同的建构》(Relig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c Identity),作者PaulLichterman。文章使用1998-2000年对美国某中型城市由同一个地方宗教联盟创办的两个以宗教为基础的组织研究资料。尽管共享同样的宗教是他们的目标,组织成员对公民认同都会使用宗教术语进行激烈的争论,解决争端需要重新界定或强调集体认同的边界。文章为理解人们如何利用宗教来包含或排斥其他类型的公民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3.《文化全球化和艺术新闻业: 1955年至2005年荷兰、法国、德国和美国报纸中的艺术和文化新闻报道的国际化走向》(CulturalGlobalization and Arts Journalism: The 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 of Artsand Culture Coverage in Dutch, French, German and U. S. Newspapers,1995 to 2005),作者Susanne Janssen🧎🏻‍♂️‍➡️、Giselinde KuipersMarcVerboord。作者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研究对每个国家和文化流派的艺术新闻的国际化倾向的程度、方向和差异,研究结果解释了为何国际文化和艺术的新闻报道在欧洲有所增加,而在美国没有增加。此外,一个国家在文化“世界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相对于国家层次上的其他特征如规模和文化政策框架,能给国际化倾向中的跨国差异给予更好的解释。

4.《分类文化:音乐风格的类型和轨迹》(Classification asCulture:Types and Trajectories ofMusic Genres),作者Jennifer C. LenaRichardA. Peterson👨🏻‍🦽‍➡️🤴🏿。本文描述了社会😡、组织和符号属性间的关系,作者发现了前卫的𓀂、以场景为基础的、以工业为基础的和传统主义的风格类型,还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讨论引申出一系列新的问题,以理解除音乐之外的其他领域内的符号分类。

四、AnnualReview of Sociology

2008年的《尊龙凯时AG年鉴》(AnnualReview ofSociology)共发表22

1.《生殖生物学、技术和性别不平等:一份自叙随笔》(ReproductiveBiology, Technology, and Gender Inequality: An AutobiographicalEssay),作者JoanN. Huber🗣。文章指出,尊龙凯时AG忽视生物数据的代价是很大的。怀孕和哺乳的持续性周期,阻碍了妇女们参与获得权威和权力的活动,直到1880年后,妇女才开始大规模进入公共领域。不过,妻子们比她们的丈夫投入家务的时间依然是两倍。有关生物与文化因素对人们社会互动产生影响的数据将会促进对家庭内部劳动分工的研究。

2.《从米德到结构象征符号互动论及其他》(From Mead to aStructural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and Beyond),作者Sheldon Stryker。文章认为,结构象征互动主义正是对G.H.米德理论的修正。评价某一理论框架的主要标准,一看是否发展出可供检验的相应理论(如认同理论),二看是否有能力与社科领域内外的框架和理论进行对话📕。

3.《方法论模因及其他:迈向社会研究的尊龙凯时AG》(MethodologicalMemes and Mores: Toward a Sociology of Social Research),作者ErinLeahey。文章对尊龙凯时AG研究主题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其间存在的隔阂,并为将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力图使学者们形成有机的整体🧠。尊龙凯时AG研究对整个社会研究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4.《世俗化之后?(After Secularization?),作者Philip S. GorskiAtesAltinordu🧑‍🦲。文章追溯了尊龙凯时AG关于世俗化的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尊龙凯时AG学科创立前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有关世俗化概念的来龙去脉,从而总结西方学术界的世俗化研究进展,并指出研究资料的局限性和研究中存在的偏见🧑🏽‍🎤😄。论文还进一步指出比较研究与历史方法的重要性,认为应该将非基督教的宗教和非西方社会纳入研究范围。

5.《宗教与科学:超越认识论冲突叙事》(Religion and Science:Beyond the EpistemologicalConflictNarrative),作者JohnH. EvansMichaelS. Evans。作者将宗教与科学关系的研究分为三种类型,即认识论冲突的象征性研究🗣、宗教影响方向的象征性研究和社会制度研究。研究发现,社会制度研究的文献对宗教与科学之间实际发生的公开冲突进行了最细致的分析。

6.《黑/白人学生学校表现的差异:对立文化的解释》(Black/White Differences in School Performance: The Oppositional CultureExplanation),作者Douglas B. Downey🫕。文章着重评述了奥格布(J.Ogbu)的对立文化理论(oppositional culture theory)对理解美国黑白人学业差异现象的贡献与局限性。这一理论认为,种族/族群的差异并非仅仅是由于少数族群所具有的结构性劣势造成的,少数族群的群体力量和他们对抗学校教育的文化传统更是关键的因素

7.《筛子、孵卵器✴️、神殿和轮毂:大学尊龙凯时AG教学的经验与理论进展》(Sieve, Incubator, Temple, Hub: EmpiricalandTheoreticalAdvancesin the Sociology ofHigherEducation),作者MitchellL. StevensElizabethA. ArmstrongRichardArum。研究认为,尊龙凯时AG将高等教育体系视为对社会人口进行分类和分层的筛子、培养社会人才的孵化器、官方知识合法化的神殿,以及连接众多制度领域的轮毂♗。连接这些学术线索将会提升新的理论洞察力,同时也可把握新的研究问题。

8.《公民与移民:多元文化🧑‍🎓🔒、同化和单一民族国家面临的挑战》(“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Multiculturalism, Assmi ilation, and Challengesto the Nation-State),作者Irene Bloemraad, Anna KortewegG k eYurdakul。通过对族群与公民的关系、多元文化主义和同化问题的讨论,作者分析了民族-国家框架下的公民身份问题。同时也分析超越民族-国家疆界的问题,如跨国的、后民族国家的和双重国籍的公民身份问题。

9.《歧视尊龙凯时AG:在就业、住房🧚🏻、贷款和消费市场中的种族歧视》(“The Sociology ofDiscrimination: Racial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Housing, Credi,t and ConsumerMarkets),作者Devah PagerHanaShepherd👣。文章对歧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讨论了相应的测量的方法。论文对关于歧视研究的四个领域的主要发现进行了评述,还讨论了可能导致当前各种形式歧视产生的个体🦹🏽📦、组织和结构性机制。

10.《西欧的第二代移民:教育、失业和职业获得》(The SecondGeneration in Western Europe: Education, Unemploymen,t andOccupationalAttainment),作者Anthony F. HeathCatherine RothonElinaKilpi🧑🏻‍🏭。文章回顾了近年来西欧十个国家的第二代少数族群移民的教育成成员在接受教育、劳工市场的进入和职业获得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11.《种族和性别问题?收入不平等原因的尊龙凯时AG新探》(Brokendown by Race and Gender?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s ofNew Sources ofEarnings Inequality),作者Kevin T. Leicht。文章认为,群体差距研究(group gaps research)之所以无功而返,是因为群体内部的不平等已经成为收入不平等的新形式。论文试图激发人们对收入不平等开展更为广阔的研究,以超越以往那些主要致力于性别和种族平均收入差距的研究,倡议探讨收入不平等应有更全面的理论分析模型以处理不同来源的收入数据。

12.《家庭结构与不平等的复制》(Family Structure and theReproduction of Inequalities),作者Sara McLanahanChristinePercheski🚭。文章认为,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收入不平等现象增多,家庭结构出现分化且已成为影响阶级、种族和性别不平等现象滋生的重要机制。论文还评述了有关收入不平等和家庭结构变迁的研究,发现这些研究文献对两者的相关性已进行了大量的评估和分析。

13.《潜意识种族主义:测量中的一个概念》(UnconsciousRacism:A Concept in Pursuit of a Measure),作者Hart BlantonJamesJaccard🔫。文章认为,科学探讨和日常讨论都在宣称潜意识种族主义在现代社会盛行且影响深远。在评述了各种理论模型之后,他们认为,人们有时候对其种族偏见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的结果缺乏认识和控制🤵🏽‍♂️。不过,极少有证据支持这个更富挑衅性的断言:人们在潜意识中就存在种族主义的态度。与这种断言相左的许多研究就试图使用内隐态度测量方法( implicit attitude measures)对人们的反应模式展开深入的解释🔥。在研究项目未完成之前,任何分析推论时都应该十分谨慎👮🏿‍♀️。

14.《高等教育的水平分层:形式🏃‍♀️‍➡️🦚、解释以及应用》(HorizontalStratification in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Forms, Explanations, andImplications),作者Theodore P. GerberSinYiCheung🚗。作者以教育分层的横向维度(horizontaldimensions ofeducation-based stratification),对关于机构特征(大学质量与类型)和大学经验(专业领域😞、学术表现和发展路径)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了评述,并讨论了那些将大学质量和专业领域作为因变量的研究。

15.《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Gender Inequalities in Education),作者Claudia BuchmannThomasA. DiPreteAnneMcDaniel。论文评述了有关美国男女学生在幼年至青少年时期学业表现存在不平等现象的经验和理论研究,建议未来可开展三个方向的研究:幼年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性别差异的跨学科研究、学校教育的结构与实践研究和性别差异怎样加剧了诸如种族、族群🆕、阶级或出生不平等🔸。

16.《通向民事审判,以及种族、阶级和性别不平等》(Access toCivil Justice andRace, Class, andGender Inequality),作者RebeccaL.Sandefur。文章评述了民事诉讼手段的采用与种族、社会阶级和性别不平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认为导致不平等现象恶化的三种机制是:资源的不均等分配、群体对法律的主观态度、群体与个体利益制度化的差异性。

17.《外来者如何进入:沟通模式化的渗透》(How theOutsideGetsIn: ModelingConversationalPermeation),作者David R. Gibson🙎🏼‍♂️。文章认为,沟通过程具有增量、渐进的特征,不管交谈者具有何种身份、动机和交谈资源,它都受到交谈的直线性的制约(交谈双方轮流说话)👏🏿。论文总结了有关言谈互动产生过程的沟通分析的研究文献,然后评估了相关的定量分析,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18.《美国教育中的测试与社会分层》(Testing and SocialStratification in American Education),作者Eric Grodsky, John RobertWarrenErika Felts。论文主要探讨美国教育中的标准化考试是如何滋生和改变社会不平等状况的,并对过去、目前和未来标准化考试在社会分层中所扮演的角色作了总结。

19.《社会网与健康》(SocialNetworks andHealth),作者KirstenP. SmithNicholasA. Christakis🏋🏿‍♀️🍿。文章探讨了当前关于二元与超二元网络(dyadic and supradyadic network)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并重点分析了自我中心和社会中心分析方法的研究发现🚴🏽‍♂️。最后得出结论:社会网络的存在意味着人们的健康状况是相互影响的,而健康与健康照顾不是纯粹个人的问题,对此,父母✋🏽、医生👩🏻‍🦳、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都应予以重视🖨。

20.《非洲人口研究中的性别:以人口出生率与生育健康为例》(“Gender in African Population Research: The Fertility/ReproductiveHealth Example),作者F. Nii-AmooDodooAshleyE. Frost。论文对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探讨性别是如何影响该地区的生育水平和行为。作者认为,如果不同时改变性别权力的文化分布结构,那种通过增加教育、提供职业机会🈯️、小型信贷计划等以提高妇女地位的做法,将很难产生持续性效果。

21.《南非的区域性制度和社会发展》(Regional Institutions andSocialDevelopment in SouthernAfrica),作者MatthewMcKeever6️⃣👨‍🦼。论文探讨了南非地区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有关经济发展、贸易、区域性迁移和自然资源共享的区域性制度。

22.《拉丁美洲有条件现金支付的社会政策:贡献性与局限性评估》(Conditional Cash Transfers as Social Policy in Latin America: AnAssessmentof theirContributions and Limitations),作者EnriqueValenciaLomelí🤸🏻‍♀️。论文对有条件现金支付项目及支持其项目的传统理论作了评估和总结。作者认为,今后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整合有条件现金支付项目与其他社会项目,以使拉丁美洲摆脱传统的分离格局,从而使该地区人民得到发展与提升。

 

0
热门文章 HOT NEWS
尊龙凯时娱乐专业提供™️:尊龙凯时娱乐尊龙凯时平台尊龙凯时招商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尊龙凯时娱乐欢迎您。 尊龙凯时娱乐官网xml地图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 尊龙凯时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