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发祥 茹 婧
(华东理工大学 尊龙凯时AG系 上海 200237)
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摘要]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与战略抉择💇🏼♀️🧑🏼🦳。政府、市场和农民(社会)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源。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有效运转🌍,需要克服其自身的功能障碍,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农民(社会)三个动力源的功能边界,并在此基础上分工合作、协同推进,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功能边界;协同策略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与战略选择👨🏻💼。2012年11月9日,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2012年11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表示,城镇化将是拉动内需增长的强大动力。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2012年12月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2013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进一步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①]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回顾与实践进程
1.城镇化:基本内涵与实践反思
城镇是经济现代化的地域载体,也是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载体🙌🏽。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渐进过程,它包含了人口🚿、经济活动和空间地域三个主体内容的演变与转换🧔。城镇化或城市化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是指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②]从层级体系的角度看🦹♂️,当今城市化主要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以县城(县级城市化区域)为中心的城镇化(Townization),二是以大中城市(区域性城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Urbanization),三是以国际大都市(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③]尽管在概念上略有差异,但不管是城镇化,还是城市化👧🏽,都是指农业性的环境、资源、人口🧏🏽♂️、财产、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现代化进程。在城市化进程的层级差异越来越明显的当下,以城镇化、城市化和都市化为元概念,建构当代城市化进程研究的范畴群🐳,有助于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国城镇化国家战略的复杂内在机制与真实背景,制定层级分明🛎、具有分类指导功能的政策策略和路径,这是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统一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共识以及超越各种肤浅理论研究与战略设计的当务之急🏂🏽。[④]而要推进健康城镇化🐽,首先需要弄清我国已有城镇化模式的根本特征🕒、关键制度和利益格局🏞,分析哪些才是推动其发生改变的环节,找准推进健康城镇化的逻辑起点和突破口🪄,明确改革的未来方向和推进各项改革的先后次序💂♀️。我国已有城镇化模式的根本特征▪️,是人地分割、土地资源的大量占取和低效利用,以及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无法融入城市。[⑤]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探索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城镇化模式🩻,如农民造城模式🏄♀️、工业兴镇模式♿、农业发展城镇化模式💞、综合发展城镇化模式等,形成了许多有益的地方经验。
1949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只有10.6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0年的36.22%🍩。2011年🧑🏻🦲,中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比例达到51.27%,首次超过了居住在乡村的人口比例🧴,城镇人口达到6.9亿,设市城市655个,小城镇近20000个,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2012年㊙️,城镇化率进一步上升为52.57%。在1978至2012年间🥯⬛️,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了34.6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1.02个百分点。根据诺瑟姆(Ray. M. Northam)“S”曲线理论👴,我国的城镇化尚处于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正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在城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城镇总体数量不足🕧,现有城镇质量不高,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痕迹犹存🏄🏽♀️,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农村工业化水平,城镇经济动力不足,重土地城镇化、轻人口城镇化等👳🏽♂️。那种传统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目标,以外向型工业化为中心动力,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改变土地用途为主要内容,以规模扩张为发展方式,以物质资本大量投入为驱动要素的城镇化模式已不可持续。[⑥]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
2.新型城镇化:理论探索与战略指向
探寻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应放在人类发展的大格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去思考。现代化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多层面、全方位转变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化是由工业革命引发和带来的,现代化的过程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⑦]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经历两三百年的时间,具有原发性特征🧑🏻🎤。中国的城镇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逻辑,离不开历史、空间👨🏼🔬、物质水平等诸多条件的规制,同时根植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历程。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任务🧁,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而提出的重要战略🪑。由于这一战略提出的时间较短,对其概念、内涵、路径、重点等尚无统一的认识🍐。如何正确认识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和作用何在,以及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摆在学术界和实际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⑧]当前,对新型城镇化讨论最多🫦、争议最大的有六个核心问题:“快点好还是慢点好”👨🏽🏫、“大城市化还是小城镇化”、“政府主导还是市场说了算”、“土地改革🤫:同地同权还是二元并行”👎🏽、“农民进城:过客还是居民”、“城市规划:如何避免‘千城一面’👦🏽,彰显不同特色”💫。[⑨]然而,学界对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基本内涵有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的原则🔞,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内涵增长为发展方式,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机制保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中国🌈。[⑩]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道路?怎样提高城镇化质量?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回答的两个关键议题👥🧔🏽♂️。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1]因而,新型城镇化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由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城镇化机制,推动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形成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12]既要探索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又要探索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正是这种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战略指向🎧。
二、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源及其发生机制
城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与中国现代化历程息息相关🆓,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求既要尊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与现实,更要通过其动力机制的协调来积累更多的增量动力。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就是要搞清楚新型城镇化发展是由政府单一力量推动的🍘,还是由市场力量推动的,抑或是由政府、市场、农民(社会)等多重力量来协同推进的?
1.政府主导🤯。政府是中国城市化的主导动力。中国的城镇化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城镇化。先发国家与自发国家通常是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工业化🚓、城镇的发展步入城市化;而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农耕经济的比重较大,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主体是政府和国家,呈现出系统建构的特征💁♂️。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政府的推进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确定优先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战略🍱,全面推进城镇化;二是政府供给城镇化制度、规划城镇布局、确定城镇建制🧝🏿♂️;三是各级政府作为主体从事城镇建设。[13]长期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不是市场经济推动的结果,没有经历传统城市的自然发育和成长过程,而是政府人为推动的结果。在市场发育并不充分、法制建设仍不健全🧑🏽🎤、社会自治能力尚显不足的情况下,政府执政技术的历史因子以及科层官僚的惯性思维🦹🏻♂️,决定了政府在城镇发展的角色扮演中仍有其强大的资源🧙🥬、组织与管理优势。针对地广人多、地区差异巨大的国情,政策👳🏽、制度的灵活性能够赋予更多地区以城镇化发展的机遇,从而促进城镇化在全国范围的展开。[14]可见➝,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建设,满足了国民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政府仍然掌握大量的配置性资源,应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方式,拉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市场牵引。市场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方式,市场竞争是活力与效率之源🧏🏽♀️🧑🏿💼。市场促进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加速了城镇化的步伐,是农村城镇化最有效率的动力。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农村经济和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的30年👨🏼🦱。市场化改革改变了政府大一统的管理模式,基层社会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在城镇化的发展中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强劲动力🧇。首先♖,体制转轨所释放的空间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并激发出了无穷的活力🐌。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所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体制选择权的分散化🦯。以政府为主体的超大型科层组织🏦🙅🏽,分解为包括企业、市场、中间性组织和政府在内的多元组织形式🙍,企业和个人成为城镇化的重要推动者。其次🌆,1994年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配置性资源的导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市场机制使各级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倾向日益明显。如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最大化🏭🤶,地方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权力扩大化,保护在原有体制下的既得利益,争取本地人民的政治支持等🤾🏻♀️。在这种情况下🎐,由权力中心确定的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通过各级地方政府而顺利实施🎢。各级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大力推行自下而上的城镇化。[15]最后🧗♀️✡︎,市场机制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推动城镇化有序发展。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最本质的问题是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与重新配置,使得城市集聚经济蓬勃发展,发展到一定阶段🌒,各规模等级城镇在各自科学合理的规模下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动态均衡。[16]
3.农民推动。城镇化的根本问题,说到底还是农民问题。发动和组织农民🦸🏼♂️,是农村城镇化成败的关键。因为农民是城镇化最直接的当事人,他们对城镇化的渴望最为强烈,也更为纠结。他们渴望过上和市民一样体面的生活🎠,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待遇和制度保障🪛,但对于未知的风险和变数又心存恐惧。[17]农民对新型城镇化的助推作用😂,来源于农民的生存理性和计算理性。中国传统农民的勤劳💃、节俭🍠、互惠等特质🧑🏼🤝🧑🏼,嵌入到制度变迁的进程中,构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大动力。一方面,在人地矛盾紧张的背景下,诱致型的制度变迁使传统农民进入到一个空前开放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并释放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农民可以自由跨越经济结构♣︎,向非农领域流动🤽♀️,并按照其在农业社会中形成的理性行事。农民理性的优质因素与现代工商业社会的优质因素有机结合,释放出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工商业社会都未有的巨大能量,从而产生强大的“叠加优势”。[18]上世纪80年代全国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就是农民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最好例证。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在就业选择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农民的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型城镇化带动了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革开放以来🎑,两亿多农民从耕地上解脱出来♨️,转到了二、三产业中去就业🎂,给农村逐步推进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同时🎐,大量的农民到城镇务工经商,获得了增收的机会。2012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其中44.5%来自于工资性收入。更重要的是🧙🏿♂️,三次农民工潮对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市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可见👈,从中长期发展来看🛞,在一个农业大国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向现代化迈进👩🏿⚖️,是尊龙凯时娱乐最大的国情。积极稳妥地推��城镇化进程,不但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三、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功能障碍
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源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各种动力源具有自身利益取向和功能边界,使动力机制存在功能障碍,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推进。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模糊、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缓慢🙎♀️,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滞后等🧖,是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的主要约束性因素📽。
1.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我国的城市大多是从“城”即“都”(政治中心)发展而来,而其他国家的城市大多是从“市”即市场发展而来的。[19]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一方面,土地的集约使用和快速升值成为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围绕地产收益产生的利益博弈也影响到实体经济发展💆🏼♀️、价格稳定和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20]地方政府基于自身的利益取向🧛🏼♂️,往往会采取明显的短期行为,把土地财政与物理空间的城镇化作为发展目标📈。同时,官僚科层制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地方政府领导集体常常偏重地方财政与自身政绩♋️,客观上造成了“跑部钱进”、“造城运动”🍶、“逼农民上楼”、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利用各种融资平台大肆举债,并成为城镇化的主要投资力量。政府的大规模投资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导致民间投资始终低迷不振🧛🏼♂️。在分税制改革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资金,不得不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形成了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城镇化协同效应不高🎊,住宅🙅🏽♂️、土地等资源浪费严重😴。在行政监管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资金的转移支付与项目申请滋生了大量腐败现象,导致城镇化建设长期处于一种粗放型发展的态势。
2.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模糊。合理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是关系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之一。一般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基本上由市场动力推进,曾经出现过许多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部分发展中国家完全由市场推动的城镇化道路导致过度城镇化。[21]中国改革和转型的轨迹和方向,是从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向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自由市场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物质财富前所未有的增长⛹🏽♂️,并在许多方面提升了个人自由🚵🏽♀️,但是,它也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环境问题🌑,进而激发出各种各样的社会自我保护运动。[22]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由于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模糊🧍🏻♀️😪,社会自我保护运动频频发生,其中大多数问题都是涉及失地农民、拆迁赔偿等各方的利益博弈问题。中国政府一身兼有“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两种身份和两种职能🥢。在主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初期,政府的混合角色发挥了巨大的效能,但是在注重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市场的力量🦉,通过市场化来形成城镇化制度的倒逼机制🧑🏿🦳,从而带动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
3.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缓慢🚔。农民市民化既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进程🍕,也是城市形态变迁的空间过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城市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公共服务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然而📜,由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向来重物轻人,农民工群体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的现实困境。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他们至今仍然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处于一种“半城市化”(或称“虚城市化”)状态。这是一种介于回归农村与彻底城市化之间的状态,表现为各系统之间的不衔接、社会生活和行动层面的不融合,以及在社会认同上的“内卷化”🦈。[23]据测算,我国的半城市化率约为13%以上,约1.6亿农民工没有市民化。农民市民化的困境,既有来自社会制度和文化层面的结构性约束👨🏼🦳,也有来自于个体素质和社会交往层面的行动制约😛。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结构与行动实际上构成了农民市民化的一种双重束缚。这种双重束缚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紧紧地把农民限定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空间里,即使有“地理空间”的变动,也难以突破“社会空间”的有效流动🫥♜,农民的社会地位在市民化之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4]因而,农民市民化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非农化),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城市化)☂️,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市民化)😭。[25]农民市民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一样⤵️,直接影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整体进程。
四🏕、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协同策略
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既要避免原有模式的弊端,又要符合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既要借鉴国际经验,更要遵从中国本土的现实逻辑;既要考虑到作为整体的社会和国家利益,又要兼顾各个具体的利益主体。如何妥善处理好政府、市场与农民(社会)的功能边界,做到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协同㊗️💂♀️、城镇建设与乡村发展相协同🏄♀️、物的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相协同,是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协同策略🔵。
1.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协同。中国城镇化是与经济体制转型同步推进的,而经济体制转型又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所以,如何发挥好政府对新型城镇化的引导功能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城镇化中的最大作用🍌,是生成、催化与提升市场力量。只能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作用,政府在城镇化中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通常说来,政府主要通过制度创新和公共政策来发挥作用🧀,而市场则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转换的核心动力👮🏽♂️、聚集经济效应的内生动力、生产要素流动的直接动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作用,以促进人口流动和产业的空间聚集🛌🏽🦹🏿♀️,从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因此🖇,从动力机制角度看,城镇化可看作是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引导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集中流动,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产业的空间集聚和人们生活方式、观念意识转变的历史变迁过程。[26]可见🚶♀️➡️🧑🏼🍳,城镇化的过程,是生产要素集聚和更高效率配置的过程,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决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以行政方式长官意志拔苗助长、“人为造市”。市场能解决城镇化中微观资源配置问题✳️🧏🏿♀️,但难以解决好城镇化的宏观布局问题🤳🏽;市场能够解决城镇化中的一些经济矛盾,但解决不好城镇化发展中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城乡、地区之间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以及收入分配不公👩🏿🦰、体制机制不合理等问题🤜🏽。[27]在新型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既要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又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作用,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统筹的调控性作用结合起来🧁,合理引导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节奏,优化结构和布局。[28]针对当前城镇化中的“土地财政”💯、地方政府寻租和腐败🐦、公共政策失灵、公共产品供给低效、半城市化等积弊,中国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应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协同转变,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对推进城镇化发展中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健全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协同的城镇化实现机制。
2.城镇建设与乡村发展相协同。城镇化不是孤立的🫷🏿。城镇化进程中能不能处理好“三农”问题💁🏽♀️,是对城镇化生死攸关的大问题。[29]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中🙎🏼,如果缺乏安天下、稳民心的农业发展战略😨🧑🏿🎤,城镇化就必然出现停滞或倒退。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逆城镇化现象,第一次是在三年困难时期🛌🏿,第二次是在上山下乡时期,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城镇建设与乡村发展的关系🙇🏻♀️。因而,城镇化过程不仅是与工业化相互适应、相互推动的过程🖤,而且是与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国的城镇化,不应是削弱农业、剥夺农民🐎、凋敝农村的过程,而应当是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过程,这是中国城镇化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这样👐🏻,重新认识和定位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一种普遍的同一性和协调的差异性共生的城乡发展模式,是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议题👨🏿🚀。在当前形势下👩❤️👩,要确立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关键是彻底摆脱城乡二元思维定势与二元政策惯性,克服以往城市化中过急的城市偏向(urban bias)👰🏼♀️,以及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的��展之路。正确定位城乡之间的应有关系,合理界定和规划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并根据合理的目标来选择设计相应的城镇化道路,从而促进城乡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30]具体来说,一是要准确把握我国城镇化的阶段性特点,着力突破城乡之间存在的户籍等制度性界限,促进城乡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要积极创新农村用地制度和市镇建设体制,充分释放农村土地资源的空间价值🧑🏻🏭👨🏽🦳,培育城乡产业融合的新动力✌🏽;三是要加快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把推动城乡产业融合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同步实现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31]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就是城乡协同的总体思路。
3.物的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相协同🤷🏽🏸。城镇化的过程,同时是社会人口、空间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更是物的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相协同的过程🎈。中国城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搭建一个让农村居民“出得来”、“回得去”、“留得下”🤘🏿、“有尊严”的发展平台。实现城镇化质量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意义世界建构的双重发展,就必须实行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有机匹配🦻🏻、与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有机匹配、与区域发展程度有机匹配🪁、与创建有利于农村居民公共参与的生活与生命共同体有机匹配四大基本原则🔣。[32]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与社会组织、企业等各种社会力量良性互动🤞,释放基层社会的潜在能量🧑🏻🍼,更多地放权给城乡居民,创造社区居民参与规划的各种途径🤳,让他们能按照自己的生活需求和居住需求推进城镇化。同时🔌,建构以公共交往空间与规则为核心,由基层党委和政府、农村居民🤨、市场发展商🖥、基层社区、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方平等参与的城镇化事务共治格局。当然🫵,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实现产业发展、就业吸纳和人口集聚相统一。城镇化不是简单地让农村人口进城当市民。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支撑,就业提供是城镇化的基础🧑🌾。脱离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的人为造城,片面追求人口城镇化速度,一定会出问题。释放城镇化的最大潜力🦶🙆🏻♀️,必须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与改革。而人口城镇化的突破口🤹🏼,在于积极解决有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关键在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基本公共服务👶🏿、财税体制、行政体制、社区管理体制、人口政策等领域的综合配套改革,为有序转移农业人口9️⃣、提高城镇化质量提供制度保障。[33]
五🧚🏿♂️、简短的结语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英国诗人库伯(William Cowper)如是说𓀍。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近二👨🏽🌾、三百年的工业化时期是人类生存方式变化最大的时期。因为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既是工业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工业发展催生了无数城镇的崛起,城镇发展又对工业和人口进一步集聚形成巨大吸引力。两者双轮驱动👮♂️,改变了城乡居民的生存方式,推动了我国现代化进程🐫。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首先应回答城镇化究竟是“人”(市场要素配置)的城镇化🫳🏼🔖,还是“人为”(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城镇化🧑🏻✈️?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收入比这两个外生变量内生化🕴,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城镇化率一起🧑🎄,构建了我国城镇化演进的动力机制模型🦔。因而,我国城镇化长期持续的动力机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34]推进新型城镇化,应重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防止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切实增加建设用地供给,建立市场化🫅🏽、可持续的融资机制,实现人的城镇化和市民化。[35]尤其是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关乎到自身,也深刻的影响着世界。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11月21日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中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会晤中谈到🧙🏽♂️:“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注重质量的城镇化🧔,是在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之上的,致力于集约、低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镇化,必须更加符合人民意愿、符合实现现代化的需要、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7️⃣,既要立足国情,又要注意汲取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科学理念和先进经验。城镇化合作是欧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有助于提高双方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双方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36]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协同各动力源,妥善处理其功能边界,走以人为本的道路,让新型城镇成为劳动生产率更高✪🧏🏼、社会更和谐、文化更丰富、环境更适宜、安全更有保障、人民生活更有尊严的温馨家园。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its Collaborative Strategies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YANG Faxiang RU Jing
(Dept. of Sociology,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Abstract𓀓𓀋:New-type urbanization is strong power and strategic choice for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overnment, market and farmers (society) are sources of power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dynamic mechanism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should overcome the functional disorders and handle government, market and farmer’s (society’s) functional boundaries of three subsystems correctly, then on this basis enhance collaborative division of labor and mutual cooperation, so as to propel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Key words: new-type urbanization;dynamic mechanism;functional boundary;collaborative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3-08-06
作者简介🏔:杨发祥(1972—),华东理工大学尊龙凯时AG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转型尊龙凯时AG、消费尊龙凯时AG和财政尊龙凯时AG研究👂🏿🐖;茹婧(1982—),华东理工大学尊龙凯时AG系博士生,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应用尊龙凯时AG和基层治理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CSH007):尊龙凯时AG视野下的“乡财县管”与新农村建设🦻🏿;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1SA033):对抗与融合:城镇化进程风险研究;上海市重点学科:尊龙凯时AG建设项目(B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