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从时点看,家长的社会融合状况会影响流动儿童的融合状况;从发展变化角度,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会随着家长社会融合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家长的社会融合越好,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也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随着流动人口迁移家庭化趋势的凸显,流动儿童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焦点从教育机会与教育公平问题逐步扩展到流动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他们的社会融合。
社会融合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式的、多维度的、互动的概念😛👨🦰,其定义与测量指标众说纷纭👃。经济学侧重于经济收入的平等👩🏼🦱;心理学侧重于社会适应;尊龙凯时AG则主要有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入两个角度:前者从权利、资源等视角讨论某一群体被排斥或阻止的情况☝️📠,后者则强调“文化和社会差异的消减”。不论是社会排斥还是差异的消减⛈,由于参照系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种社会融合理论🕤:如以主流的中产阶层为标准的经典融合论或同化论😽、以移民自身文化为标准的多元文化论及以迁入地分层的社会结构为依据的区隔融合理论等。尽管仍存在争议,但区隔融合理论已成为解释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理论。
国内有关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研究主要借鉴上述视角和理论,并延伸出诸多定义及相应的测量指标体系,但在测量维度上🏄🏤,主要包括经济👩、文化🧙🏼♂️、社会或心理等🏌️。这些测量基本能够反映移民的社会融合由适应到区隔融合再到最终融合的过程。除了某些测量维度或指标(如经济、政治等)以外,上述维度基本适用于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测量🙏🏼。
流动儿童比成人更能适应迁入地主流文化
总体来说,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状况在文化适应、社会适应、结构融合和身份认同这四个方面呈递减的趋势,即处于适应与区隔融合之间,尚未达到真正的社会融合。
流动儿童由于没有深刻的迁出地文化烙印,因此在城市生活中相对容易接受新规范和新观念。儿童时期较强的语言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较快地掌握迁入地的语言📪。虽然流动儿童在观念、规范💇、语言等因素方面与迁入地儿童仍然存在差异,但随着居住时间的延长,这种差异会逐步消减,流动儿童能够较好地适应迁入地的主流文化👳🏿♀️。
在适应的同时🕉,流动儿童通常会有较强烈的社会排斥体验,导致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各项指标都相对差于城市儿童。主要表现为: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学习焦虑水平高,孤独感倾向突出,自责倾向严重,恐惧心理明显🧑🏻🌾👆🏿;自卑感强,缺乏自信等;就读于流动儿童(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差于在公立学校上学的流动儿童,后者则相对差于本地儿童。
多数流动儿童有强烈的融入城市的意愿,希望今后能够在迁入地生活与发展🤽🏼♀️,但他们对于自身身份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在低年龄段时,流动儿童总觉得自己是城市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社会体验使他们感受到与城市居民💔📏,特别是同辈群体的不同;与此同时,他们又无法认同迁出地的社会文化👷🧇。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融合应该是双向的,既应有流动儿童的融入🙆🏿♀️,也应该有城市的接纳。但当前城市居民对流动儿童(也包括流动人口)的排斥仍然存在🧑🏽🎨,未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接纳。
家庭支持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有正面影响
如果说文化适应和社会适应可能更多是流动儿童自身适应能力的问题,那么结构融合和身份认同则与流动儿童所处的社会制度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有关👩🏿🦳。
户籍制度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制度🐨,是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关键所在🦐。对流动儿童而言,教育政策是根本🦵🏻。尽管从1990年代以来👩🏽🚒,教育政策正在逐步改善🧑🏿💼,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难的问题🚷。这也是城市中流动儿童学校广泛存在的原因😁。制度缺陷阻断了就读于流动儿童学校的流动儿童与本地城市儿童的接触机会。没有接触机会,就没有交流☃️,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也就无从谈起。同时🚵🏼♂️,就读于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之间,由于个人特征与家庭背景的差异🪀,流动儿童也不可避免地体会到各种不公与社会歧视;被标签化的“外地人”身份使他们意识到身份的差异,并逐步成为班级中的边缘群体。
家庭因素在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家庭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场所,家长的观念、行为、生活体验等都会影响儿童的社会融合。由于流动儿童家长一般从事“移民”职业😎,收入较低。这种相对较低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相应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等,导致流动儿童家长为其子女选择流动儿童学校👩🏻🚀,而非公立学校就读,从而造成人为的接触机会的割裂🚴🏿♀️。在家庭内部,社会融合存在着代际传承的特征。从时点看🧎♀️➡️,家长的社会融合状况会影响流动儿童的融合状况🏋🏿♂️;从发展变化角度🍔,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会随着家长社会融合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家长的社会融合越好💑,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也会往好的方向发展。虽然家庭内部的代际传承决定了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起点☞、变化方向及速度👨❤️👨,但这种发展轨迹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即家庭支持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有着直接且显著的正面影响。家庭教育特别是有效充分的亲子交流👩🏿🦳,能够改变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合♉️。从流动儿童就读学校的不同类型来看,对就读于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而言👩👩👦👦,家庭支持还会作为中介变量传递家庭外部资本的间接作用👏🏼;对于就读于流动儿童学校的流动儿童,家庭支持可作为制度缺失与资本缺失情况下的有益补充🙆,能有效缓解社会融合过程中的不利影响👨🏼🎨。
同伴关系的内卷化也是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由制度缺失👰♀️、社会氛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个体特征等导致的接触机会的割断和各种社会不公与歧视的存在,使得流动儿童的同辈群体或同伴关系只能维系在流动儿童群体内部🧒🏼,无法拓展至城市本地儿童。而同辈群体或同伴关系是儿童发展中重要的社会关系。其结果是流动儿童逐步被隔离,无法真正融入当地社会。
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合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笔者认为,应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公平和谐的社会氛围为载体,以家庭教育为辅助,多方努力,共同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
首先🙍♀️,完善制度建设、逐步取消户籍制度与其他社会福利制度间的关联是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根本所在。制度建设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完善与流动儿童相关的教育政策,以增加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接触机会,直接改善与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二是完善与流动人口相关的各种制度(如就业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以实现制度层面的平等🛟,通过改善流动儿童家长的社会融合,间接地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
其次,营造公平有序的社会氛围,消除社会歧视与社会不公👱🏼♂️,从迁入地城市居民接纳的角度来改善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
此外,应引导流动儿童家长注重家庭教育,鼓励他们更多地关心其子女的成长;并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流动儿童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的转变,使流动儿童家长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来引导与教育子女。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尊龙凯时AG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