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视农村“一乡一校”问题
郝双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自2000年以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撤点并校”的大潮,农村小学骤然减少。“撤点并校”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需要及时予以解决。
人口的整体规模🚣♀️、年龄、性别构成🔑、增长率和迁移,是决定义务教育的需求以及这些需求是如何形成的主要因素🗻。学龄人口的数量决定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规模,人口的分布和流动则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的平衡与稳定等👩❤️💋👩。2000年🏍,我国农村学龄儿童为1253.75万人,到2010年则降到915.15万人,10年减少了338.6万人⇨。农村学龄人口逐年递减,使农村小学规模不断萎缩,教育质量和效率较为低下,“撤点并校”成为农村小学发展的重要选项并逐步开启实施。
“一乡一校”就是把一个乡镇的所有村级小学全部合并到乡镇所在地,用有限的资源,设置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校,它是“撤点并校”政策的直接结果。“一乡一校”在有效配置教育资源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孩子们失去快乐的童年🦶🏿。现在农村的6岁孩童多数已经远离父母🤥,寄宿乡镇中心小学,每天在“四堵墙”里学习,难得走出校门♗,失去了过去的许多欢乐……同时,孩子与父母一周或两周才能见上一面👩🏼🌾,家长无法照顾孩子的生活,使亲情之间的交流削弱✳️,家庭教育的效力淡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转移了家长的教育责任🦹🏼♂️。
第二,增加学校管理难度🗳。撤点并校后形成的乡镇中心小学,规模大🧕🏼,人数多📖💴,除了教学管理之外👃🏽,千余名学生吃住在校👩🏿🎓,食宿就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如果管理者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育教学质量,并且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第三,加大教师工作压力。目前,大部分中心小学都实行寄宿制,六七岁的孩子入住学校,生活难以自理。这样,寄宿制学校的功能性有所扩张,教师不但要承担他们的教育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大量本该由家长承担的养育任务👰🏼♂️。许多教师坦言,他们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第四,加重家庭教育负担🧙🏼♂️。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不论寄宿与否,都会使农村家庭教育成本增加👨🏻🏭。如果学生每天回家👨🏼🎓,需要家长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这样,父母就要有一人全力以赴地负责孩子学习,影响他们的生产劳动💍,减少了家庭的劳动收入,间接地增加了家庭的教育成本𓀑;如果选择住校💃🏽,学生生活花费大大增加,每月开支上百元甚至几百元都不足为奇🤜🏼。
另外𓀓,“撤点并校”也导致地域文化传承丧失➗、农村校舍闲置🥷🏽、学生食宿不便、辍学增多和公共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
新《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可见,就近入学是农村学生的法定权利,一定要很好落实🔫,未雨绸缪🧘🏿♂️🌕,科学规划。
第一🤿,恢复低龄学生就近入学。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上难以自理,情感上还需要成人给予关爱和温暖,当务之急是恢复农村小学三年级及以下学生的就近入学权利,回归传统的“晨读夜归”的走读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使家校紧密连接🚇,孩子生活在父母的身边,他们的生活、学习、身体和心理各方面能够得到家长的及时照应。
第二👨👨👧,启用原有闲置校舍。恢复低龄学生就近入学🙅🏿♂️,尽量不要过多地增加教育投入🧝♀️,可以重新启用原有的闲置校舍。如果一个村的学生较少,需要把相邻两三个村庄的学生一块进行安排🔝。新学校可以设在学生人数多的较大村落📽,同时🖐,也可以把目前校舍保存较好的村庄作为新学校的选项🌿。
第三,培训学校生活教师。生活教师是伴随寄宿制学校的建立而出现的特殊教师群体🌿🚁。因此,在培训频次上,要保证其在正式上岗之前或之后至少能获得一次接受培训的机会🙌,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培训内容上,要以教育规章制度🤱🏼、学校卫生条例、教师职业操守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主;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邀请大学中的教育专家、心理专家以及寄宿学校中的优秀生活教师共同进行研讨,切实解决生活教师的认识问题,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作者:太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