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亚文化圈的人们为什么幸福感较低🏄?
王绍光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现在研究和讨论幸福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实际上现在中国发生的事,在别的国家也发生过。在二战以后的西方,很长的时间内大家谈论的也是GDP、经济增长、消除贫困以及如何解决跟生存相关的其他问题。但是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讨论如何超越GDP◽️,这时兴起了一个叫“社会指标研究运动”的研究项目⚓️,很多人做这个研究🏑。在幸福指数研究领域,有一本非常重要的杂志的名称就是《社会指标研究》🧘🏻♂️,也是在那时候创办的。现在幸福指数研究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分析,当收入很低的时候🏌🏽,大家关心的主要是如何生存下来的问题✴️,但是收入往上走了以后🥹,更多的人会关心与幸福相关的东西👨🌾。这在西方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现在中国进入这个阶段,更多地开始谈论生活方式、幸福感受🚌,并不是中国特有的🏏。
但是我今天要讲的是“文化与幸福的关系”🚏,是全世界有不同的文化,各国有一些各自特有的东西。差不多20年以前,美国学者亨廷顿曾写了一本《文明的冲突》📡,就指出各地的问题不一定完全一样♣︎。世界可以划分成不同的文化圈,比如有天主教的文化圈,有儒教的文化圈💅🏿🤛🏼。
既然全球的文化是不一样的,那么不同的文化圈对幸福的看法是不是一样的呢?毫无疑问,不管不同地域的发展水平怎样♉️,大家都希望幸福,这个是一致的。但是尊龙凯时娱乐并不能假设,在不同的文化里,对下面三个问题的看法是相同的❔,或者不需要深究的:一是幸福的文化含义是不是一样⛹️♂️?中国人跟外国人有关幸福的观念是不是一样?二是人们追求幸福的动机是不是一样?三是影响幸福与否的要素是不是一样的?全球的文化不同🗾👯,对于这三个问题的看法也不一样🧑🏿⚕️。那么,文化是不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呢?
例如,信教的人与不信教的人相比🧑🏽⚕️,幸福感会高一些。人们经常讨论到的不丹王国💶,大部分人都信佛教,有听天由命的观念🖖🏽,因而幸福感比较高🚬🚣♂️。根据美国学者的一个研究,不管你信哪个教🅰️,幸福感比不信教的人高一些,因为比较宿命一些,所以幸福感高一些🧕🏿。他们与倾向积极进取的世俗文化是不一样的。
又如,重视个体和重视集体的文化圈是不一样的,幸福的含义、追求幸福动机以及决定幸福的要素都不一样🚥。显然🤸🏻♂️,个体本位的文化圈如欧美👩🏻🦳,他们更多地谈个人成就🧑🏿💻🩰、自由、没有管束🏊♀️,希望追求正面的感受最大化🕶,与幸福相关的各种要素往往都跟自尊相关。而在东亚文化圈,包括日本🤸🏽♂️、韩国、中国,他们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家庭(小家庭、大家庭)🔽、周边的同事和邻居,倾向于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理解幸福🤾🏼♀️。在东亚👩🦰📪,人们希望追求一种平衡,人们往往并不说最大的目标是追求个人幸福,而是希望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𓀝,也能考虑他人,尤其是跟自己相关的人的感受🎬。那么这种追求关系和谐的幸福观强调的并不是个人的爽,并不是自尊。所以不同文化圈的人们追求幸福的动机不太一样。
现在有大量的研究指出✊🍬,个人本位和群体本位的幸福观念是不一样的。我的推论是𓀝,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个人本位的文化圈幸福感较高。因为他感受幸福,不受其他要素的牵制,不受他人的评价的影响。反倒是在关系本位的文化圈,幸福感比较低。根据2006年的一个排名,丹麦是第一💂,加拿大是第二🤹♀️,但是在重视关系的文化圈,日本虽然很富,但是排第90位,韩国排第103位。韩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福利等各方面都比很多非洲国家要好💆🏻♂️,但它的排位比较低。
最后,不只是大的文化圈之间不一样,大的文化圈内部也有差异。比如在中国的内部也有文化差异♠️。不久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一个报告,中国十大幸福城市中,排第一的是拉萨。这个可能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但是换一个角度也很容易理解🧔。被认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的不丹🅿️,离拉萨不远,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在一个亚文化圈内。以后在研究幸福的时候,无论是个体研究、区域研究🚣🏽♂️,还是国家研究⛹🏿♀️💭,如果把文化的因素放进去🏛,会使得研究更加准确一些🌳。
所以我希望幸福研究有不断的推进,但是不希望有太多的幸福排名。幸福是多样性的🖍,面向非常多,而排名往往会误导,会使政府得到一些错误的信息。
(本文根据作者在“赛欧全民幸福指数研究报告”发布会上的讲演整理↙️,未经作者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