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社论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明年宏观调控的新思路🪽🪞,即“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其中,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是自1997年以来首次提出,表明了政府对当前经济增长过热和通胀压力增强的担忧🍮。
可以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复杂的内外局面,而财政和货币政策也将对经济社会运行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并最终体现在民生状况的变化上🔒。
就目前公众最关心的物价上涨问题来看,潜在压力还是很大🔩,这也是因为此前很多“隐性”通胀因素逐渐在显性化。如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开始加快,油价上调可能引发“多米诺效应”,而公用事业改革也将不断加速,这些都使得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上升,构成现实的通胀压力。
其次,随着劳动者保护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的展开🧑🏻🏫,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在这些增加的成本推动下,一定时期内物价上升是不可避免的。
对此,货币政策从紧的最大功能,便是抑制全面通货膨胀的爆发👨🏭,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使物价上升不至于蔓延开来。如果能够使通胀率保持在一个较低范围内,这样的“温和通胀”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可以保证资源价格和工资回归到合理水平。
对于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问题🐢,可以看到,货币政策从紧并不能完全解决食品价格上涨问题🤞,因为包括猪肉在内的很多食品价格上涨,是由于供给出现了问题,这就需要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的更多介入,来增加食品的有效供给🤷🏼。对于住房问题🩼,可以预计在货币政策从紧的作用下🙇🏿♂️,无论是开发商获得的信贷规模🎇🙆🏽♀️,还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都可能受到一定限制👈🏿,房价增幅可能会放缓甚至局部下跌🧑🚀,中高收入的买房者将会受益,而低收入者或者需要高负债买房的人💇🏽♂️,则相对会感受更多压力。
再就是从个人的金融财产收益来看🧘,虽然中央提出要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但实际的创富途径仍需拓展👨🏽🍳。明年货币政策从紧🧜🏿♂️🙌,必然会带来利率上升🦞,公众银行存款的收益将会增加👨🏿✈️🕡。但对于股票市场来说,却并非好消息👩⚕️,一方面,紧缩性政策会导致股市资金面趋紧,流动性充足程度下降🌾🙅,另一方面,持续的货币政策从紧,也会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股市“鸡犬升天”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
需要注意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也需要根据国内外情况及时调整,避免产生负面影响🙇🏽。许多国内外专家认为🎱,明年世界经济将进入下行周期🕤,美国11月29日发表的报告将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测由原先的3.1%下调至2.7%🖐🏻。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必然面临被“拖后腿”的外部压力👨🏻✈️。1997年由于国内外经济状况的冲击,货币政策从治理过热骤变为刺激经济🖐,就是一个前车之鉴。如果明年下半年经济出现下行趋势👫🏻,而政策应对不当的话🎛🏌🏽♀️,老百姓就可能从通胀的痛苦,转为失业增加的痛苦🙆🏽♀️,这是必须关注的🏎。
此外,与货币政策同行的🙏🏻,是明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这对民生问题也非常重要😺。这不仅意味着在收入分配方面会更多向低收入者倾斜,而且在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方面➗,财政支出将会有所扩大,真正促进解决困扰公众多年的医疗📘、住房🫷🏼、社保等问题。而且,稳健财政政策的另一前景,是公共性支出逐渐规范化、法制化🧗🏻♀️,虽然短期内不能一蹴而就👮,但预计《社会保险法》等民生法律的制定将加快,从而把政府的民生职责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财力分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