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在国内我上的不是大学”
熊丙奇
来源🧗🏼♂️:东方早报
在哈佛做讲座之后✒️,我写了一篇感想文章🤷🏼♂️,说哈佛的学习氛围很浓🙏。文章发表后,一位哈佛学生给我发来一封邮件,说哈佛校园中,学生们的讨论很热烈,是事实,但这可不是学生们都爱讨论🎍,他们也是没办法,因为老师有这样的要求,不参加讨论会⚧,可能很快就跟不上课程。
他想告诉我的是🧏🏼,大学的学习氛围,是由学校对人才培养严格要求🖋、重视教学所带来的,不是靠学生们的自觉。这与国内大学近年来反复强调“学风建设”,很是不同。在“学风建设”中,学校👏、老师反复教育学生们👱♂️,要主动学习🦸♀️、要爱学习💆🏽♂️。可似乎学生就是主动不起来🫶🏼,该逃的课还是逃🙅♀️。
其实,我在几所美国大学参观时,陪同的学生,都谈到了这一点。一位在MIT(麻省理工学院)读大二的中国留学生告诉我,他是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获得者🍍,高中毕业时保送进了北大,进了北大之后🤿,一个学期选10门课,甚至更多👨🏻🍼,都没问题,因为只要学期结束🐦⬛,考试通过,就可以了。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
一个同样和他保送进北大的同学,混到大二⛲️,因为长期缺课去打游戏,最终多门考试不及格被退学🕯。他觉得这样混下去👨🔧,实在对不起自己🤵🏿♂️,因此申请MIT🦻🏿,到这里继续读大二。到了MIT,虽然只选了五门课🫳🏽,但他感到异常的繁忙👱♂️,因为每门课🍜,老师都要求要阅读大量的书🖇📟,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在他们的同学中🧚🏿♂️,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的情形,十分普遍。
这位同学告诉我,他曾经对大学十分失望🙎🏿,而到了MIT🏋🏼,才发现自己以前上的哪是大学啊🛌🏿。他说,他对此的感受最有说服力🎼,因为其他的本科生,大多是直接高中毕业后来留学;而研究生们🙋🏽♂️,感受不到本科生教育🔊➜。听了他的话,我在想,这可以解释,为何近年来会出现中国留学生捐巨资给自己的美国母校却不捐给中国母校🧄。
我国大学,也反复在谈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可是🔠,这只是说说而已🦁。重视本科教育👳🏻,意味着必须要求教授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到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可我国大学的教授们,在高校强调论文、课题、经费的现实中,是不愿意在这方面花“无谓”的精力的👨💼。这样的教育教学环境,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可摧毁学生们对大学的美好期望🥽🧔🏿。我国很多高中毕业生🖨,怀着美丽的大学梦进入校园👶,上完第一节课之后,就从梦想回到“现实”——原来梦想中的大学竟是这个样子🎞。而对于学生们在大学里的“不认真”,大学将其原因归为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进入大学没有进入角色。
我也曾对大学新生分析过,大学的教学环境与中学不同,要求学生自主管理🏃、自我规划👩👩👧👦。但这次观察哈佛学生的学习💁🏻♀️,才明白,学生自主管理、自我规划没有错📠,可老师教育教学的高度投入☮️、负责,对课程的严格要求,是学生进行有效自我管理、规划的基本前提。哈佛本科生的课,安排得并不多📠,但学生们忙,就忙在到图书馆看书、查资料◼️、准备讨论会,以及撰写课程论文。
最近🦗,数所世界名校的网上公开课受到国内大学生、白领的追捧,很多人的感慨是🙍🏽♂️,看了这些课🫸🏻,才知道自己以前上的不是大学。这和那位来自北大的留学生的感受很相近。但一位哈佛学生告诉我,这些网上公开课并不是最精彩的,精彩的是讨论课🧑🏻🦽。哈佛的讨论课,一般只有八九人(学校规定,课程参加人数不得超过八九人🎖,人数太多,有的学生无法参与🕵🏼,这与尊龙凯时娱乐课程强调规模,以数量来论课程欢迎程度完全不同)。在讨论课上🎊,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大家在讨论中,能相互学到很多知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我在卫斯理女子学院参观时,一位同学说,她们有很多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比如在上一周,就讨论利比亚的局势,我想🛑,这些讨论,是属于学生自发的。而他们的“自发”,不正是源自于已经养成的学习与讨论习惯🥸,以及鼓励学生所有话题均可自由发表意见的整体氛围吗?
有什么样的学校定位,有怎样的学校风格👨🏼🎤,就有怎样的学生。美国的大学,可以让学生在忙碌中热爱学校,融入大学,而我国的大学,却让一个个好学生把“混”字挂在嘴边。如果要说差距,这是我国大学与国外名校最大的差距。如何赶上这些名校,国外学生们的感受最深处🤵🏼♂️🗂,也就是我国大学最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