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同学”折射“关系文化”低龄化趋势
迅 之
来源:南方日报 2012年08月22日
又快到新学期了🫶🏻,据诸多媒体报道,一些家长甘愿多付数万元择校费让孩子进入名校,以便让孩子能够认识名校里的同学,以后办事有强硬的关系网。于是,继“拼爹”之后💱𓀍,一个描述“关系文化”的新词——“拼同学”再度被聚焦。让孩子从小就能够认识达官贵人的后代,让同学关系网从小时候就开始铺垫,这是社会盛行的“关系文化”反映到家长的身上并进而折射到校园中。
当一个社会弥漫着关系至上🎊、亲缘至上等一系列所谓“关系文化”,而这种“关系文化”恰恰又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通道时🙎🏿,“拼同学”也就顺理成章了。同学情等是中国传统社会较为重要的情感脉络👱🏻♂️,非今日所产生👨🏿🏫,也非今日所独有,可为什么这类情感关系脉络在今天显得特别重要呢💶?每当同学聚会时,都会有不少回忆👸🏿,但充斥着这些回忆的恐怕不会缺少政治力、经济力、教育力等人脉方面的营销💝,其中特别重要的莫过于政治力🏇🏽。即便在同学聚会时✊,通常坐主位的不会按照谁年长谁学识高👩❤️👨,而仍然会按照传统社会价值排列次序里的谁官大来定位,因为谁官大往往意味着谁调动资源的能力强。当社会资源分配的主导权不是市场而是权力时,权力的话语权便无可争锋,整个社会的关系导向也必然是趋向于掌握资源分配能力强者🥧。
名校之所以成为“拼同学”的主战场,具备了好几个因素👳👱🏼:一是正在掌握资源分配权的官员往往会通过资源整合让小孩在名校就读,这些小孩含着“金钥匙”长大,各种优势资源集中🈶,成功的几率相对于其他阶层更大;二是名校对成绩要求高,那些依靠天资和努力学习进入名校的平民子弟也有较大的成功机会👩🏼🎓,将来成为各方豪杰亦属正常;三是企业家们也会不惜血本把孩子送往名校,这些“富二代”皆可能成为接班人,这些人的资源分配能力也不弱🛳🙇🏿,可以利用。各类不同人群在名校里交相荟萃🙋🏽♂️,将来都可能成为社会精英人群,并掌握一定的资源分配话语权🥇,拥有这样的人脉关系谁不羡慕谁不利用👳♂️🧑🏼🚀?
这就是现实🙇🏿♂️。如果社会的资源分配仍然是权力主导至上👒,金钱主导次之,而不是按照规则主导、法治主导,那么社会资源的争夺斗争必然下移到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拼同学”现象的出现,是一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铺路,是以无形的“厚黑学”教导孩子们的做事风格。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这些孩子最大的可能是从小开始勾心斗角🛩,从小开始溜须拍马,同学缘倒是结下了,但一定是善缘吗?恐怕未必如是。
社会有病应当治,而不能将病菌转移到孩子身上。否则,未来之社会🖖🏻,亦成病患之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