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屠呦呦获奖应该有怎样的反思
熊丙奇
来源⚔️:科学网
对于屠呦呦的获奖👨🏼🍳,国人开始反思。可就是对同一个事实🍤,反思的意见却不同🏄♂️。比如🏄🏿,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仅仅由于难以确定成果归属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这是事实。对此🐰,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直言,其中折射出的不少问题值得深思🤸🏿,他认为要精心培育学术团体的优秀品牌🙎🏽♂️;而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国家情况特殊🧅,不太肯定个人的贡献👨🏼💻,所以其成果将近40年在国内没有被得到公认。在人才评价和鼓励上有不足,亟待改进👨🏽🏭。
一个是培育学术团体,一个是重视人才个体,这两者的方向显然不同🚿。就事论事,似乎都有道理。屠呦呦能获得大奖,是一个团队努力多年、经过190次失败的结果🗞,我国现在的科技评奖太多,其中有不少科技奖项是由团队完成的😥,却奖励某些个体🤏,个体拿着这些奖项再去申报科研项目🚉、学术头衔🧖♀️🙅🏻♂️,最后成就了个人的“学术成就”,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却“默默无闻”,后续科研动力严重缺乏。为此,扶持学术团队,就显得很重要👩❤️💋👨。事实上,最近几年来📷🟰,在这一思路之下🧙🏼♀️,已经出现重大科研团队培育计划。
而屠呦呦的获奖🤟🏼,也表明重视个体学术价值的重要,一个团队🦓,每个人的分工不同📉,对科研成果作出的贡献也不同,如果不关注个体的贡献,个体的学术理想和追求都会受到影响。团队要获得更大的成果🚵🏼♀️,就有障碍🍪。
是重视个体,还是重视团队💆🏻?由此变成一个纠结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这需要抛开就事论事👰,而要反思基本的学术制度环境。如果按照学术规则实行学术管理、评价,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这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我国的学术管理、评价♊️,由行政主导➔,遵循的是利益规则。在过去⏳,学术研究强调集体的利益,因此🔌🙇♂️,个体的贡献被淹没在集体中📨,而现在,在各种学术团队中📁,个体利益过于突出🧘🏼,课题组、项目组的负责人🫱🏽,几乎掌控所有学术资源,团队中的个体,相对缺少平等的话语权♔。
在一个追求学术价值的学术团队中🛏,担任负责人的应该是有学术能力之人,而不该是行政级别高的人。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上至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计划👱🏿♀️,下到大学、科研机构的课题组,负责的鲜有年轻人的身影🧑🏿,大多是院士、校长或院长、博导。同样😹,对于一个学术团队获得的科研成果,应该根据学者们的实际学术贡献做出评价,可是,现实却是年轻人负责主要研究,而团队“产出”的论文、专利✌🏽🐊,第一作者几乎都署领导的姓名♉️。而且,干活最辛苦的研究生𓀃、青年教师的待遇相对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打造学术团队👨🏽🔬、强调个体价值,显然成为某些行政领导和学术权威攫取学术资源、学术成果的正当理由。这已经给目前的学术研究带来很大的问题🙌🏿,包括行政领导参与学术事务,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获得课题资源,再把课题交给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完成👗,最后把这些成果全归自己名下🐟。而各种行政性的评奖🤼♀️,也服务于这种“科研模式”,这也就是有些奖越评越多、越评越滥的原因。
显然,淡化团队,由此凸显个体;或者强化团队,由此淡化个体,都不是解决之道,前者违背一些重大科研需要团队协作的基本学术规律🙇🏻,后者将让“屠呦呦现象”反复出现。要解决这一问题,需根本改革现在的学术管理和评价体系,对学者的能力和学术贡献实行学术同行评价,在这种管理和评价体系中,无论是个体研究,还是团队协作研究😭,就不会存在因个体影响团队或因团队影响个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