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流动对中国城乡居民健康差异的影响
牛建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5期
【核心提示】城乡流动者的总体健康状况在城乡所有居民中皆为最好☺️。究其原因✋🏿,城乡流动者以务工经商等经济活动为主要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流动对年轻、健壮劳动力的内在选择性🧙🏼♀️。
近30年,中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据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目前全国有1/6左右的人处于流动状态👩🏼✈️。健康是影响个人社会经济活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城乡人口流动背景下🕤,个人健康状况的好坏决定着其流动机会和流动决策,在相当程度上也受个人流动经历的直接影响。
为系统理解城乡人口流动对城乡居民健康差异的影响,本文使用201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对不同流动特征的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的差异及其成因进行对比分析。
为对比不同流动特征的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的差异、考察人口流动对健康差异的影响,本文利用自评一般健康状况🤼♂️、慢性病👨🏽🎤💜、身体残疾、工作或劳动受伤经历以及妇科或男科疾病五个健康指标🫄🏽,综合分析被访者的健康差异。
对于前述五个健康指标🪆,城乡流动者对应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这表明城乡流动者相对于农村非流动居民(参照组)而言👩🏿🦲,出现各种健康问题的风险均更低。其中🕵️,除“工作/劳动受伤”外🤲🏻,城乡流动者对应的回归系数均高度显著🙆,因而⛹🏽♂️,城乡流动者的总体健康状况均好于农村非流动居民🕳。与之相反👩🏻🏫,对多数健康指标而言,返乡者和城镇居民的健康状况比农村非流动居民更差。不难推断,城乡流动者的总体健康状况在城乡所有居民中皆为最好🤦🏼♂️。究其原因🚙,城乡流动者以务工经商等经济活动为主要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流动对年轻、健壮劳动力的内在选择性😚。
与农村非流动居民相比,返乡者的自评一般健康状况明显更差,其因工作或劳动受伤的发生比更高、患妇科/男科疾病的风险也明显更高。返乡者的健康问题显著高于其他流动特征的城乡居民🧑🏻🦽➡️。这表明🤾🏽,返乡者面临突出的健康问题,隐含了这一人群的流动和返乡经历对其健康状况的影响🪐。与农村非流动居民相比,样本中城镇居民的自评一般健康状况总体较差👮🏿♀️,其自报患有慢性病的比例更高、因工作/劳动受伤的风险也相对较高;但城镇居民患妇科/男科疾病的风险却显著更低。究其原因⏩,首先,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饮食与卫生习惯、工作特征等方面往往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对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其次,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状况的差异也可能导致自报或真实健康状况的差异。平均而言⚫️,城镇医疗卫生资源更为丰富,城镇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相对更强👶🏽,更有可能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或在需要时及时就医❗️。再次,城镇居民与农村非流动居民总体健康差异也可能与样本中城镇居民和农村非流动居民的具体构成差异(包括人口和社会经济特征)有关。
为检验流动特征对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的独立影响🧑🏻🏭,模型控制了被访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以及常住地所在地区。在控制上述因素后🐟🦸🏼♀️,城乡流动者的多数健康优势仍保持显著。城乡流动者健康特征中的相对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乡人口流动对流动者健康特征的选择效应。由于城乡流动者以务工经商等经济活动为主要目的,身体残疾、患有慢性病或其他疾病的人往往难以克服流动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制度障碍🦣,在流入地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更为不利的位置。由此可以理解🧎🏻♂️➡️🙎🏻,城乡流动者不仅在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区别于农村非流动居民📎,在健康状况方面也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特征。
在控制人口与社会经济特征后♗,返乡者与农村非流动居民的健康差异进一步扩大,返乡者的相对健康劣势更为突出。与农村非流动居民相比🙎🏼♂️,在人口与社会经济特征相同的情况下👨🏻🦰,返乡者自评一般健康状况较差、曾因工作或劳动受伤、患妇科/男科疾病的可能性均更大,其患慢性病的风险也显著更高。这一结果反映城乡流动经历对已返乡者健康的损耗效应👨🏼🔧。受流入地劳动力市场竞争和城乡流动者在城市生活中社会支持普遍缺失👨⚕️、融入性差等现实困难的限制★,城乡流动者在健康状况明显变差后,往往更倾向于结束流动经历、返回流出地农村。
人口流动与城乡居民的健康差异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流动对健康的选择性效应和流动经历对健康的内在损耗效应🍌。这种内在损耗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回归结果显示,被访者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对个人健康状况都存在显著的负面效应。工作环境中有化学毒物、需要过量负重/长时间站立/蹲位作业🧙🏽♂️🕓、有烟尘/粉尘的被访者,其各类健康状况(除“残疾”外)总体更差。具体而言,各类工作环境问题均显著增加了被访者因工作或劳动受伤的风险;此外👩🏿🦳,工作环境中存在过量负重/长时间站立/蹲位作业因素对被访者自评一般健康较差🍐、患慢性病、妇科/男科疾病的风险均有显著不利影响💆🏽♀️,工作环境中存在化学毒物对被访者患慢性病、妇科/男科疾病的风险也存在显著不利影响。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城乡流动经历对流动者健康损耗的作用机制。以分析样本中在业的被访者为例,城乡流动者当前工作或劳动环境中存在过量负重/长时间站立/蹲位作业👫😤、烟尘/粉尘等不利因素的比例均超过1/4🕗,高于城乡所有其他居民☮️。
与工作环境的影响相类似🪇,生活环境中有各种污染的被访者健康状况往往更差😄。在分析样本中,城乡流动者所处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以及噪音污染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农村非流动居民🧘🏽。
除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影响外,城乡流动经历也可能通过改变流动者的健康行为、收入和保障等社会经济资源对个人健康产生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常锻炼身体的被访者自评一般健康较差的比例明显更低,残疾、患妇科/男科疾病的比例也显著更低🥃。分析样本数据显示🙇🏽♀️,城乡流动者和返乡者经常锻炼身体的比例高于农村非流动居民;其中,城乡流动者的相应比例与农村非流动居民差异显著。这可能反映城乡流动者在城市滞留和生活经历对其健康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健康行为的改变在客观上对流动者乃至返乡者的健康状况产生积极作用。
与以往研究发现一致,社会经济资源对个人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后,个人收入对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收入越高,被访者出现各类健康问题的风险越低。与农村非流动居民和返乡者相比,城乡流动者的收入明显较高⚒,这既对其健康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也可能是其较好健康状况的结果🐑。在控制收入及其他因素后9️⃣,返乡者相对于农村非流动居民的健康劣势更为突出。因此,相对于农村非流动居民而言,返乡者相对较高的收入对缓减其健康劣势具有重要意义。
从研究发现判断🛩,城乡人口流动现象通过选择更为健康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使之保留在城市工作,又使流动者在健康明显受损后最先返回农村🧑🏼🦲,一方面降低了农村常住人口的平均健康状况😮🤹🏿♂️,另一方面提高了城市常住人口的平均健康水平。在城镇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明显高于农村、不少疾病患病率与致死率远低于农村的背景下,城乡人口流动的综合效应可能使城乡常住居民的健康差异不断扩大。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流动特征的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资源的享有和利用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与流动者相比,已结束流动过程的返乡者享有社会医疗保险的比例相对较高💜,但这些返乡者的医疗保险类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旨在补偿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支出,对返乡者生活影响突出的工伤和职业病等健康负担往往不在其保障范围之内🍃。由此可见,与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突出的户籍属地原则有关🚶♂️,城乡流动不仅扩大城乡常住居民的健康差异✬,也加剧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不平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人口转变以及城市化发展,近年来城乡人口流动出现家庭化💜🦷、长期化趋势。这意味着原有按户籍管理人口和社会保障的做法与城乡居民现实的卫生服务和保障需求渐行渐远,因此,必须以人口流动的发展变化为契机🔀,推动相关领域的改革🍚,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刘亚秋 任晓霞摘)
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