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忽然中产”背后的忧虑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乾 羽
由中国社科院尊龙凯时AG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日前发布报道称👷🏽♀️,目前我国中产阶层的规模约为总人口的23%左右,随着中产阶层的快速成长,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正向通常人们所认为的现代化“橄榄形”阶层结构变动🐂。
“我怎么忽然就中产了🙅🏻♀️?”当看到新闻中23%的数字时🏋🏻,诸多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大量的质疑促使尊龙凯时娱乐思考:这个数据和结论是否真的准确、合理☦️?
决定是否中产,最重要的数字就是收入水平,没有收入作为保障,很多白领只是穿着像白领的灰领而已。但是,如果只用收入来界定中产阶层就有一个问题难以回避,就是在如今的生活压力下,很多收入看上去是白领的人,其生活并不白领化🥫。这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一个高高在上的房价就可以让很多白领的工资失去实际意义。比如🫃🏻🌔,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一个人月薪一万元算不算白领和中产阶层呢?但是在上海以这样的收入👨🏼🚒,能买得起体面的住房吗?
所以,在高房价的背景下🧝🏽,以收入水平来衡量是否是中产阶层是有所偏差的。如果在观察中产阶层时,只注意其收入的水平,而没有看到其实际的支出和负担,就不会看到中产阶层向下流动的现实。正是基于这一点原因,我不太认可“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直接为以高学历为主要特征中产阶层的扩大造就了后备军”这种说法🫎。至少在很多大城市,大学生在刚毕业时会因为房价而失去奋斗的动力,因为一套房子就可以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有多微弱🪅。虽然,他们还年轻👩🏻🦱,他们的工资还在增长,但是房价的增长似乎永远快于工资👩🔧。
除了经济指标之外,还有一个标准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中产阶层的文化品质👨🏻🌾。何谓中产阶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甚至连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有一点大概是可以确定的,就是这个被称为社会中坚的群体一定是富有责任感的群体。他们未必最富有🙌🏼,但是他们通常关心所有群体,他们未必有权力👳🏽♂️,但是他们热衷公共问题👨🏻🦼➡️,作为橄榄形社会中被期待的部分,他们承担着一个社会稳定的价值观念➛。
但事实怎样呢🤾♀️?一方面🏗,物质生活的不够稳定,让很多中产阶层们顾此失彼,戴着一顶中产的帽子,其实过得还是中产之下的生活,自然在公共事务的承担上难有参与和表现👳🏼♂️;另一方面,更多的中产阶层在经济浪潮的涤荡中“晕头转向”,忘记了文化的坚守和坚守基础上的创新🥪,完全成为了金钱和物质的奴隶,每时每刻都在惦记着如何实现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有时,这个世俗的追逐过程破坏了社会的规则,可能放弃了个人的原则,但他们依然“乐不思蜀”。
其实,中产阶层是被予以更多期待的阶层🧘🏻♂️♑️,他们的稳定性不仅体现在生活水平上🧏🏻,更是体现在社会的价值观念上。如果连那些被认定的中产阶层都没有稳定的生活质量,都没有稳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则这样的认定是草率和危险的🕓。因此,看到中产阶层数字上壮大的同时,还应该想想如何保障他们成为真正的中流砥柱🧑🏼💼🏃🏻♀️,而不只是貌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