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前沿速递(65)
本次国外前沿速递在对全球化下亚洲族群关系和身份认同的人类学研究汇总,设计到迁移中的日本人,在日本的非洲人🖨🍰,日本的混血族群以及 穆斯林等方面🧑🎓。
一🌨、运动中的亚洲主义主义:在太平洋西部和东部的日本旅居者的亚洲自我与自我定制
本文通过关注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逗留旅居与流动的日本人的实践与话语,来批评“成为亚洲人”的概念。本研究通过采用亚洲主义研究的框架,阐明了在太平洋西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和太平洋东部(新加坡)🔎,日本的旅居者如何选择“成为亚洲人”的身份认同💂🏿♂️👩✈️。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亚洲人”是日本旅居者日常活动中的秘密的身份类别🏇🏽,这几乎是日本的旅居者唯一身份合法化的策略🚶🏻。同时,在新加坡👨🌾,“亚洲人”是一个公开的话语👵,是一种自我重建的类别,通常与“西方人”和“日本人”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如此,该文章指出:1)亚洲人自身并不一定摆脱以西方和日本为中心的等级世界观👩🦯➡️; 2)“成为亚洲人”仅在讲英语的,全球化的城市地区具有积极意义✡️; 3)“成为亚洲人”仅在定制的𓀆,渐进式的叙事上具有意义。
文献来源:
Etsuko Kato (2021) Asianisms in motion: Asian selves and customized Asia among Japanese sojourners in the Pacific West and East, Asian Anthropology, 20:2, 93.
二、非洲展演和日本话语:对差异的建构和投射
本文探讨了在日本的非洲人展示自己的不同方式,并考虑了这些差异在解释日本背景下“种族-族群”类别和话语的功能。具体而言,它强调了文化因素在塑造日本话语概念化和进行范畴差异的方式中的重要性,以及说明了仅仅考察种族或民族方面的差异十分具有局限性◽️👨🏻。本文主要采用了在日本的非洲人的资料,这些人表示自己来自非洲作为整体大陆以外的其他地方,并且本文证明了这些展示如何阐明了动态的文化,地理,社会经济和背景多样性,以及显示出日本话语是如何建构文化上的他者👨🏽🔬。在构建他者时🪁,日本话语将国内身份认同的意识形态不同地投射到外来的人口身上,并且同时突出了这些意识形态的功能。本文认为,通过以这种方式构建的他者🎰,日本话语能够在全球性的框架内以再生的观念重新构想日本国内身份认同的观念🍔🪟。
文献来源:
Paul Capobianco (2021) African presentations and Japanese discourses: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jection of difference, Asian Anthropology, 20:2, 113-132.
三、在商人网络与记忆工作之间⛪️:沿着丝绸之路的伊斯兰的世界主义
在亚洲的伊斯兰世界主义研究中,过去二十年来🏋🏻♂️,商人网络和宗教流动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仍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了解记忆是如何工作的,尤其是对流离失所者社区创伤的历史记忆,它们对亚洲穆斯林世界的跨国连接做出了贡献📬。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本文重点介绍商人网络和记忆工作如何促进亚洲的伊斯兰世界主义。根据2015年至2020年的实地考察,我的民族志显示,说华语的穆斯林的纪念仪式和生存叙事与中国和中亚流动的商人网络之间的相互缠绕。在努力通过仪式保留对历史创伤记忆的同时,穆斯林个人和组织也通过遗产表现有选择地淡化了族群宗教冲突的过去。换句话说🧝🏿,说华语话的穆斯林通过记忆和选择性遗忘而转向了创伤性记忆,这是促进官方BRI话语之外联系的关键🧝🏼。
文献来源🧄:
Wang, Jing. (2021). Between merchant network and memory work: Islamic cosmopolitanism along the Silk Road. Asian Anthropology, 1-18.
四、看见亦或看不见的少数群体的声音:日本对Hafu群体的同质化话语——在日本的混血族群的经历
本文中👩🏻🍳,研究了日本的混血身份(即“hafu”)和hafu 概念的协商本文将日本性作为一个理论和概念框架🥗,以研究日本性占主导地位的同质话语如何在当代日本边缘化或定位哈夫的族群。同时,本文通过仔细阅读《Hafu 👨🏽⚕️👕:日本的混合种族体验》,阐明了进一步审问Hafu身份的可能性⛹🏿。总体而言👩🏽🦱,本文的目的是批评和促进有关日本性与hafu身份之间关系的学术对话🧼。
文献来源🦋:
Kimura, Keisuke. (2020). Voices of In/Visible Minority: Homogenizing Discourse of Japaneseness in Hafu: The Mixed-Race Experience in Japan.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19.